伴隨著我國航空工業的進步,越來越多的明星軍工產品,如殲-10、殲-16、殲-20、運-20快速進入大眾視野,更有許多優秀技術實現了內銷轉出口,在國際舞臺發光發熱。像名聲在外的中巴合研“梟龍”戰斗機,L-15高級教練機等。
殲-20戰斗機
不過,以上諸位雖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但與一位“前輩”相比,卻要相形見絀——它幾乎可以被稱為中國航空工業最成功的戰斗機,它就是“殲-7”戰斗機。
無需諱言,殲-7是一款仿制機型。是上世紀50年代《中蘇國防新技術協定》的重要成果之一。但正所謂“英雄不論出生”,它的功績絕不容抹殺。
殲-7戰斗機
上世紀60年代,中國航空工業從零出發。想要在復雜的國際形勢中立足,加速自主軍工產業的蛻變,閉門造車顯然不行,仿造借鑒是最快捷的辦法。
前后既定的仿制路線共有兩條:
基于米格-19系列的“東風102”項目;
基于米格-21系列的“62式殲擊機”項目。
殲-6戰斗機
中航工業的鼻祖——殲-6
針對米格-19的仿制工作始于1953年,共歷經9年,先后對米格-19、米格-19L、米格-19S進行仿制。最終于1962年仿制成功。該戰機名字也從最初的“東風102”,改為“59式戰機”,直至最后定名為“殲-6”。
殲-6是我國空軍裝備的第一款國產量產型超音速戰斗機,它的成功,代表中國航空工業已初步掌握了全套的航空產品制造技術,具備了自主建造戰斗機的能力。
殲-6衍生型號眾多,大家熟知的強-5攻擊機也是以殲-6為藍本重新設計制造的。
殲-6的產量龐大,甚至遠超其原型機米格-19,達到了驚人的4500架,并陸續出口到多個第三世界國家。
成功之上的成功——殲-7
在殲-6研制后期,針對米格-21,更先進的國產型號仿制工作也同步展開。
米格-21是蘇聯空軍裝備的第二代單座單發超音速戰斗機,其飛行速度、纏斗能力要明顯優于米格-19。對米格-21的仿制工作再次交給了負責殲-6項目的沈陽飛機制造廠。
1964年,第一架米格-21的仿制機型“62式戰斗機”開始試制零件,并正式改名為“殲-7”。兩年后,該機型成功首飛。
殲-7是一款大獲成功的仿制機型,它繼承了米格-21的優良傳統,拆裝、維護十分省心,且“皮實耐用”。而且在高空高速性能上更加優秀,可搭載4枚空空導彈。
其衍生型號達到十余種之多,大批量列裝國內之余,很快轉向出口。
除了周邊的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國,以及一些第三世界國家外,遠在中東的埃及、伊拉克也慕名前來求購。
當時間進入到70年代,隨著中美蜜月期的到來,美國空軍也從我國進口了10多架殲-7,用于裝備4477“紅鷹”假想敵部隊,長期和美國空軍在國內“交手”。
殲-7可以說是中國航空工業史上最成功的一款戰機,從其1966年量產,到2013年停產,總共生產了約2400架,經歷了數代航空人,為國家培養了無數的優秀飛行員,是不折不扣的“功勛機”。
直到2010年代,神華內斂的殲-7才逐漸被殲-10、殲-11、殲-16等“后輩”逐漸取代。但它已經在中國航空史上留下了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