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誠是唯一的必殺技。”
這是互聯網上隨處可見的箴言,也是我們與朋友相處的不二法門。
但對于一些人來說,“真誠”可不是什么必殺技,甚至會變成反噬自己的“被殺技”。
沒錯,他們就是古代身居高位的諫官們。俗話說:“伴君如伴虎”,他們侍奉君側、察言觀色已是不易,更何況要抱著惹怒君顏的風險說一些逆耳的忠言呢。
“真心話”對他們而言就是一場“大冒險”。
這時候,你一定會想到大唐名相魏徵。我們都讀過不少魏徵與唐太宗之間坦誠相待的故事,也聽過唐太宗的那句: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直言敢諫的魏徵與虛心納諫的唐太宗可謂千古稱頌的君臣佳話。
其實歷史上還有很多像魏徵這樣的諫官,但并不是每一個魏徵都能遇到一個“聽勸”的唐太宗。
那么,他們又當如何與那不聽勸的君主斗智斗勇呢?
比干是 商朝君王文丁之子,20歲就以太師 高位輔佐帝乙,后又受托孤之重,輔佐商紂王帝辛。
▲比干
他從政40余年,勵精圖治,鼓勵發展農牧業生,減輕賦稅徭役,提倡冶煉鑄造,富國強兵;他忠君愛國,為民請命,直言敢諫,是一位胸懷天下的千古仁臣。
孔子稱“殷有三仁”,即微子、箕子和比干,而比干更是“三仁之首”,被稱為“天下第一仁”。
照這么說,比干也算得上是“留得生前身后名”的成功人士了。
只可惜,他生在了日漸傾危的殷商末期,他的君主商紂王更是昏庸暴虐、奢靡荒淫。
在這樣的時局里,比干身為一國重臣,心憂天下,寢食難安,他屢次進勸,請求紂王勤政恤民,勵精圖治,卻只是換來了紂王的變本加厲。
遍地生靈涂炭,人民苦不堪言。民心潰散到了什么地步呢——
西伯既卒,周武王之東伐,至盟津,諸侯叛殷會周者八百。諸侯皆曰:“紂可伐矣。”武王曰:“爾未知天命。”乃復歸。 ——《史記·殷本紀》
周武王率軍東征抵達盟津之時,背叛殷朝前來與周武王會師的諸侯有八百國之多!他們勸周武王說,是時候討伐商紂了。
即便到了這種時候,帝辛仍舊淫亂不止,毫無悔改之意。帝辛的兄長微子多次諫言無果,只好逃離了殷國。比干卻說:
“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
作為人臣,又怎能不以死諫言呢?
帶著這樣的信仰,比干做好了向死而生的信仰,極力進諫,終于徹底激怒了帝辛。
比干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乃強諫紂。紂怒曰:“吾聞圣人心有七竅。”剖比干,觀其心。 ——《史記·殷本紀》
帝辛說:“我倒是聽說圣人的心臟有七個孔啊。”于是剖開比干的胸膛,掏出他的心臟來看。
比干就這樣死在了帝辛的殘暴手段之下。
不知帝辛看到那顆裝滿赤誠與忠義的心臟,會不會有哪怕半分的悔意。
史魚是春秋時期衛國的大夫,他以直言敢諫、公正無私稱頌于世,是中國歷史長河中的名臣典范。
▲史魚
公元510年左右,衛靈公當政衛國國君時,對賢能之士蘧伯玉棄之不用,卻重用了品性不端的彌子瑕,這讓史魚很是憂慮。
史魚多次勸誡衛靈公重用蘧伯玉,罷黜彌子瑕,衛靈公卻一點也不當回事兒,愛搭不理的。
后來,史魚身患重病,他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就把兒子叫到病榻前,囑咐他說:
“為人臣生不能進賢而退不肖,死不當治喪正堂,殯我于室足矣。”
作為一名臣子,我沒能匡正君主,使之親賢臣、遠小人,那么我死了以后也沒有資格在正堂治喪,把我放在偏室就足夠了。
后來史魚去世,靈公前來吊唁,看到他的葬禮不成體統,便責問他的兒子。兒子將史魚的遺言如實稟告靈公。
得知緣由的靈公甚是感動,于是如史魚所愿,重用蘧伯玉而罷黜彌子瑕,并在按照禮制在正堂重新為史魚舉辦了葬禮。
史魚至死都在心憂國事,甚至將葬禮變成了一場無聲的“諫言”,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尸諫”。
西漢儒學家韓嬰在他的著作《韓詩外傳》中稱贊史魚:“生以身諫,死以尸諫,可謂直矣。”
就連與史魚同時期的圣賢孔子也稱贊他:“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
好一個剛直的史魚啊!國家政治清明時你像箭一樣直,國家政治黑暗時你依然像箭一樣直!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一說起范仲淹,我們便會自然而然地想起他的這句話。
▲范仲淹
這并不是范仲淹口頭說說、筆下寫寫的漂亮話,而是他一生踐行的信條。
心懷天下的范仲淹為官清廉、勤政愛民,面對皇帝更是直言敢諫,為民請命。
他的直言敢諫甚至到了有些“愣頭青”的程度——
即便因為直言不諱而得罪權貴、一再被貶,他也堅持要說。
以至于他的朋友都看不下去,寫了一篇《靈烏賦》勸慰他,希望他明哲保身,少說話,少管閑事。那么,范仲淹會聽勸嗎?
一起來聽聽意公子的講解吧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這是范仲淹給朋友的答復,也是他對天下人的承諾——
哪怕因為說真話而被人誤解致死,我也絕不沉默偷生。
此般大義凜然,此般君子氣節,是常人所望而卻步的高尚,他卻做到了極致。
聽完諫官們的故事,你會不會也忍不住要感慨一句:唉!這些人咋這么軸呢!
明明保持沉默就可以安然無恙的,他們干嘛非得以身試險?
因為他們要的,不是小我的安生。
如果身居高位的自己不能為民請命,還有誰能替天下的百姓們去說呢?于是,他們選擇了“偏向虎山行”,哪怕惹禍上身,也要直言諫君。
他們要的,是國家昌盛,黎民安樂。
*本文參考資料
[1]《舊唐書》劉昫等
[2]《史記》 司馬遷
[3]《韓詩外傳》韓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