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壯麗天王府,化作荒莊野鴿飛
1864年7月19日中午,在一陣地動山搖的爆炸聲之后,南京城太平門附近的城墻被湘軍埋設的火藥炸開。一陣吶喊聲之后,早已準備好的湘軍趁機沖入城內,與守城的太平軍將士展開了最后的肉搏。與此同時,圍城已久的各路湘軍也向南京城其他城門發起了最后的攻擊。在被圍困一年多之后,城內的太平軍守軍早已身心疲憊,盡管他們拼盡全力,也無法阻止湘軍的進攻。
這天傍晚,湘軍從各個方向全面進入南京城,他們手持刀劍與地圖,發瘋一般的沖向天王府及城內的各大王府。在一片混亂之中,李秀成帶領一小批部隊,穿著湘軍的衣服,帶著幼天王突破了湘軍的防線,向東沖出了南京城。雖然底層軍士早已迷失了方向,但曾國荃心里還是很清楚的,搶劫財寶倒是其次,最重要的還是要抓住太平天國的領導層。
如果說幼天王不足為慮,李秀成則不同,他要是逃脫了,很快就能集結起數十萬軍隊,那這場戰爭就不知道還要打多久了。李秀成最終還是沒能逃脫湘軍的追捕,因為將自己的好馬讓給了幼天王,李秀成在南京城外被抓,他的被捕實質上已經宣告了太平天國運動已經走向失敗。然而讓大部分湘軍為之興奮的并非是抓到了哪個王爺,而是占領了太平天國經營了11年之久的都城。
洗劫南京,制造人間地獄
長久以來,湘軍一向自我標榜紀律嚴明,事實上在太平天國運動前期,湘軍確實軍紀嚴明,戰斗力強悍。然而在南京陷落之時,湘軍如同土匪強盜一般,對這座古城進行了慘無人道的搶劫與屠戮。此前在攻陷安徽省府安慶時,湘軍亦是丑態百出。盡管曾國荃曾命令湘軍不得殺害百姓,更不能搶掠婦女,但是這些禁令全都成為了一紙空文。一方面是長期的戰爭早已讓軍士疲憊不堪,他們在殺戮與劫掠中將長期的壓抑全部釋放。另一方面,湘軍長期拖欠軍餉,底層軍士甚至是軍官早就指望在拿下南京后可以順便發財。因而他們無視上級的命令,肆無忌憚的搶奪民財,殺戮百姓。甚至于一些調查情況的湘軍軍官進城之后,也遭遇了底層軍士的毆打與搶劫。可想而知南京陷落之時,狀況是空前的慘烈。
城中殘存的太平軍毫無疑問全部被殺,年輕的男性要么被迫幫助湘軍運送戰利品,要么也是被殺。湘軍的戰利品也是琳瑯滿目,包括他們在各個王府中搶劫的金銀珠寶,各種玉器與字畫古玩。除此之外,湘軍士兵最為感興趣的就是傳說中王府里的絕色女眷。最先進入南京城的湘軍毫無疑問是最“幸運”的,他們上至軍官,下至軍士,多多少少都得到了一定數量的“戰利品”。而隨后進入的湘軍就沒那么“幸運”了,因為前面的軍隊已經把戰利品洗劫一空。沒有辦法,他們只能逼迫城中的百姓交代哪里還有殘存的財寶,哪里埋著王爺們的寶藏。湘軍士兵對老百姓嚴刑拷打,甚至是刀斧相加,恨不能挖地三尺,也要找到財寶。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后來湘軍在天王府中意外的挖出了洪秀全的尸體,并將其徹底搗碎。
湘軍幕僚趙烈文于7月26日進入南京,此時的南京城幾乎在大火中成為廢墟。城內的慘狀讓他瞠目結舌,道路上全是尸體,甚至找不到能夠通行的道路。還活著的人全部都是湘軍的苦力,要么肩挑人扛,幫助湘軍運輸財寶,要么就掘地三尺,幫湘軍找尋可能存在的財寶。趙烈文在日記中寫道:沿街的尸體中,十分之九以上都是老弱病殘,甚至是兩三歲的嬰兒也被湘軍殺戮取樂,城中留下的婦女沒有一人年齡在四十歲以下,但凡年輕一點的都被湘軍搶走了。可見這場屠殺與后來日軍制造的南京大屠殺相比,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面對著眼前令人發指的慘狀,趙烈文怒斥曾國荃將來哪有臉面面見皇上,愧對天地與蒼生。曾國荃也知道這次屠殺實在過分,因而下令士兵掩埋城中的尸骨,至此南京城內才有道路可以通行。
草率處決李秀成,掩蓋屠城罪證
又過了兩天,湘軍的最高統帥——曾國藩從安徽省城安慶趕到了南京。一路上,手下人都在不停的向曾國藩吹噓湘軍攻入南京的豐功偉績,一路上,手下人都在為這不世之功而歡天喜悅。但曾國藩最感興趣的還是李秀成,進城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審問李秀成。已是互相聞名,在戰場上交戰已久,飽經風霜的兩人最終以這樣的方式見面了。當然,曾國藩急著審問李秀成并非是對他惺惺相惜,也并非是要招降對方。他最主要的目的是要查看李秀成寫下的口供,在這篇口供中,李秀成談到了自己眼中太平天國的興亡,總結了失敗的主要原因,也談到了一些自己指揮的戰役。曾國藩在接下來的幾個晝夜里,親自修改了李秀成的口供,刪除了眾多對湘軍不利的段落,然后重新謄抄之后上供朝廷。在沒有得到朝廷允許的情況下,曾國藩下令處死了李秀成。
如此草率的處決了李秀成,顯然不會是害怕他逃脫再次起兵造反,唯一的原因只會是殺人滅口。在李秀成被處決之后,親歷南京陷落時的太平軍高層將領已經被清洗一空,再沒有人能夠揭露當時的真實情況,南京城破時有多少財寶也無從得知,有多少軍士和百姓被殺害也成為了無頭公案。盡管曾國藩本人或許不失為一位品德高尚的儒者,謹小慎微的封疆大吏,甚至到了后來,被一些人奉為孔孟與王陽明之后的又一位圣人。但是為了盡快剿滅太平軍,他手下的兵士在歷次戰爭中制造的一系列屠殺,也是他人生中不可磨滅的污點。或許中興他所效命的朝廷是要有代價的,他本人似乎對于多次屠殺也不以為然。這也印證了張養浩的那首經典詩詞——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談歷史地理,說人文教育,聊讀書心得,交天下朋友,歡迎大家點贊與關注小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