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童年是孩子一生的“能量場”,而儀式感能讓孩子童年的幸福感加倍增長。專屬孩子的儀式感,是安全感,也是被愛和被珍視的幸福感。
——薩姐
作者:暖心
前段時間,侄子因為被遺忘了生日,和父母冷戰了好幾天。
本來父母和他約好那天去游樂園的。
結果,那天他父母因為臨時被加了工作,忙到晚上十點才回家,就只給他買了一個小蛋糕,草草收場。
那天,侄子對父母發了好大的脾氣,還一邊哭一邊說:去年也是這樣,你們從來沒有在乎過我。
爸爸覺得他無理取鬧,罵他:一點也不懂事。
侄子說:一年就一次的生日,你們都不陪我,還要我怎么懂事。
就這樣,侄子愿望落空,每天一放學就將自己關在房間里,一句話也不說。
為什么每個孩子都這么喜歡過生日?
我看到這樣一個答案:相比起大人,孩子更喜歡儀式感。
是啊!每個孩子想要的生日,其實就是一場有愛的儀式。
一位心理學博士說過:
儀式感,會浸透到孩子的血肉中,讓他們充滿歸屬感、安全感。
儀式感遠比物質滿足更能讓孩子感到幸福的東西。
如果父母不注重儀式感,孩子感受不到重視,在失望與落空中而變得自卑和缺愛。
那么儀式感賦予孩子的意義是什么呢?
01
生活儀式感,讓孩子感覺“被重視”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女孩含淚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10歲時,她過生日第一次收到了姑姑送的熊娃娃,很開心。
可是媽媽讓她還給姑姑,說:沒必要,小孩子要什么禮物。
于是她含著淚把娃娃還了回去,從那以后她再也不奢望過生日了。
其實,很多父母都是如此,總覺得:
儀式感花里胡哨,沒有意義。
學習最重要,搞什么儀式,浪費時間。
然而,恰恰是父母認為“沒必要”的東西,卻是孩子對父母愛的審視。
就像作家霖莜莜所說:
“一次次關于儀式感的探索和溫習,是一次次關于愛的認知與確定。”
生活中的一些小小的儀式,讓孩子們內心被幸福感填滿,讓他們感覺被重視、被在乎。
同樣也是父母在告訴孩子:你是最特別的存在,你在我心中無比重要。
有溫度的成長會讓孩子更善良、更大膽、也更會表達愛。
建議父母這樣做:
1)每天一個擁抱
有心理學家認為:
擁抱是孩子和父母培養“安全依戀”的基礎。
擁抱的背后是給予與接納,是親子之間的情感聯結。
有一位媽媽要求女兒每天出門前和家人擁抱一下,給出的理由是:
互相珍惜每次和家人擁抱的機會;
讓彼此知道,我們互相在乎對方。
有個在特定時間的儀式,會讓這個時刻和這個人,在我們的心里變得更加重要。
是啊!我們通過擁抱來表達愛。
每天無論開心還是不開心,都給孩子一個擁抱,讓他知道“有人還愛著他”。
2)拍照紀念
有一位攝影師老爸,給兒子“偷拍”了上千張照片。
他說:希望把孩子的照片做成禮物,在他結婚那天放出。
照片里有:
第一次剪頭發;
第一次露營;
每年的生日;
每個不經意的瞬間都被父親拍攝了下來。
父親拍的不僅是照片,更是為孩子保留了成長中那些幸福的時光,讓兒子感受到“父母正在愛著他”。
美國亞特蘭大日報社曾經做過一個研究,數據表明:
在家里收集故事和回憶所帶來的幸福感,遠勝于物質的滿足,甚至是學業、事業上的成就。
如果有機會去記錄孩子的成長,父母就多拍一些照片吧,能夠讓孩子明白親情的可貴。
3)快樂儲蓄罐
一位網友說:去年記錄了一年“開心儲蓄罐”,里面一共84張清單條。
前段時間,因為心情不好,就將這些字條打開來看了看,沒想到頓時壞心情被一掃而光,一下子就治愈了自己。
孩子做的每一件開心的事情都值得記錄。
父母可以為孩子準備一個儲蓄罐,讓孩子記錄下自己開心的瞬間。
等到有一天心情不好的時候,翻出來看看,壞心情可以瞬間治愈。
4)設立“家庭郵遞站”
作家劉稱蓮為家庭制作了一種溝通方式,叫“家庭郵局”。
她制作了爸爸、媽媽、女兒三個“郵筒”,寫給誰的信就投到誰的“郵筒”里。
她們一直就在用這樣的方式彼此進行溝通的。
比如:家庭出現矛盾、女兒出現成長困擾、父母的擔憂都通過這樣的方式說出來。
這也是一種別樣的儀式感,可以讓彼此暢所欲言,將孩子與父母的心緊緊連在一起。
如果你有話對孩子說卻又說不出口,都可以這樣與孩子溝通,能讓孩子更能敞開心扉。
“有心”的父母,從不會忽略這些毫無意義的小事,因為它是讓孩子學會愛這個世界的最好動力。
02
家庭儀式感,讓孩子懂得愛與責任
儀式感賦予孩子的不僅是幸福感與安全感,還有責任感。
特別是當父母與孩子一起完成一些儀式的時候,就會讓孩子慢慢學習了承擔責任。
著名心理學博士BarbaraFiese和她的團隊一直致力于“家族儀式傳承”的研究,他們研究發現:
家庭儀式感具備強有力的黏合作用,能讓成員體驗到歸屬感和安全感,同時可以讓孩子懂得感恩與責任。
現在的孩子,很多都沒有責任感,不懂感恩,從來不會體諒父母。
就是因為父母從未給他過“凝聚”的力量感,把孩子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人。
如果父母能夠多注重一些家庭儀式感,讓孩子與父母的心凝聚在一起,更能通過“共情”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5)制定家庭理財計劃
董淑萍女士曾在《家風中華》這檔節目中,講述她們家60年的記賬史。
父母、她和女兒都有記賬的習慣,并且堅持了很多年。
董淑萍在回憶中說:
通過小小的賬本,我才知道我的爸爸和媽媽收入雖然還不錯,但是卻承擔著八個人的支出。
父母工作忙,顧不上照顧我們兄妹四人,只能請奶媽,我們四個人沒有吃媽媽的奶。
從她的字里行間可以感受出,即使沒有切身感受父母的生活,也一樣能體會父母的艱辛。
我們也可以準備這樣一個記賬本,父母記錄他們的,孩子記錄孩子的。
然后制定一個家庭會議日的那一天,拿出來翻看彼此的記錄。
這樣一種形式,在無意中就會讓孩子發現父母的付出與責任、從而變得懂事與貼心。
6)節日驚喜
我們要把驚喜這件事做到“相互付出”。
每一個節日,不僅是父母為孩子準備一份禮物,孩子也為父母準備驚喜。
只有讓孩子付出,他才懂得:人與人之間是相互的。
這樣才能建立孩子的責任感和感恩之心。
比如:孩子的生日,父母精心布置了一場生日會。
爸爸媽媽的生日,孩子也可以學習自己動手制作一份禮物、為父母準備一頓生日餐等。
“雙向付出”的家庭,才能激起孩子的責任感。
7)每月一次“角色扮演”游戲
如果孩子從不懂得體諒父母,那就來一次“角色互換”游戲吧!
讓孩子做一次父母,父母做一次孩子。
媽媽一天做的事情:打掃衛生、洗衣服、做飯等這些事,都讓孩子去體驗一遍。
爸爸一天的工作,也讓孩子去體驗一下。
讓孩子從體驗中去體諒父母、感恩父母,從而更珍惜現在的生活。
《時代周刊》里有一句話:
“孩子們都喜歡不期而至的驚喜,但對可預測的,能期盼的家庭活動更是記憶深刻。”
讓孩子體驗人生百態,才能在未來的生活中更好地抵御風雨。
03
教育儀式感,讓孩子在學習上更主動
我常常聽見很多父母抱怨:
孩子太懶了,買本書在家積灰了都不翻看;
一讓他學習就嗷嗷叫,催很多遍都不聽……
為什么孩子學習的動力這么低?
因為,孩子少了在學習上的愉悅感。
如果父母能在教育上也講究一點儀式感,會讓父母樹立榜樣去影響孩子,讓孩子更加好學,更愿意去學習。
建議父母這樣做:
8)每天一次親子讀書會
一位叫鄭向懷的父親說:
“孩子是一張白紙,你給他什么染料,就能給你繪出怎樣的圖畫。”
他從大兒子6歲時開始,十多年來,每晚8點準時準點在家陪伴兩個兒子閱讀,言傳身教為孩子營造濃郁的讀書氛圍。
閱讀這件事,真的不是父母的一聲命令,孩子就會做的。
而是要用自身的行動去影響孩子。
特別是睡前閱讀,是一種日常且高質量的儀式感,不僅讓家庭陷入濃濃的愛意之中,也會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和提升孩子的學習興趣。
比如:
陪孩子看繪本,可以豐富他的想象力、提高思考能力;
陪孩子讀故事,可以引發他的好奇心、開闊視野;
陪孩子看文學作品,讓他理解人生的真諦……
每天和孩子一起開啟一場親子閱讀之旅,讓孩子從此愛上讀書。
9)每月一次成長鼓勵
能讓孩子主動學習的最大助力就是“成就感”。
尤其是在學習當中找到價值,會比你催他一百遍還管用。
孩子從2歲開始,孩子就喜歡看父母表揚、肯定自己,在失意的時候就喜歡父母鼓勵自己,哪怕是一個贊許的目光都能 激起孩子的更大動力。
所以,父母可以為孩子設立一個小小的“鼓勵儀式”,每月拿一天時間來列出孩子的表揚、鼓勵清單。
表揚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讓他知道自己的價值;
鼓勵孩子需要改進的地方,讓孩子知道“我可以做得更好”,同時給予相應的獎勵,來激起孩子的學習激情。
04
尹建莉說:
孩子不是為了“成長”而活著,應該為“童年”而活著。
幸福的童年,是孩子一生的“能量場”。
而儀式感能讓孩子童年的幸福感加倍增長。
父母不經意間的小心意,會給予孩子滿滿的正能量;
一個大大的擁抱,就能掃清孩子的內心一片陰霾;
一次美妙的親子閱讀體驗,都會讓孩子對這個世界多一點熱情。
專屬孩子的儀式感,是安全感,也是被愛和被珍視的幸福感。
儀式感的本質,就是愛和珍視:有儀式感的家庭,才使我們切切實實有了存在感。
所以,我們要把儀式感融入孩子的成長中,造就孩子輝煌的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