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格特約作者 熊志
距離100歲不到1個月,查理·芒格走了。
對于這位黃金搭檔,巴菲特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沒有查理的靈感、智慧和參與,伯克希爾不可能達到今天的地位”。
盡管沒有巴菲特的知名度高,芒格離世的消息在中文互聯網上依舊引發了悼念潮,他的各種名言警句又一度成了刷屏的存在。
如果以做不做實業的標準來看,芒格和他的老搭檔巴菲特一樣,就是一個標準意義上不直接創造產品的資本家。
哪怕伯克希爾公司投資了很多實業,比如知名的蘋果、可口可樂,包括中國的比亞迪,它的利潤來源也主要是投資盈利。
為什么紛紛紀念一個美國資本家?一個有趣的事實是,在外界看來,芒格還是一個熱心腸的慈善家。資本家和慈善家看似矛盾的身份,是如何集于一身的?
理解了這一點,也許我們能更好地明白市場經濟和商業社會的運行真相。
作為投資界的傳奇人物,芒格和“股神”巴菲特的黃金組合因為其顯赫的投資戰果而被國人熟知。
相較于短期投機炒作掙快錢,芒格更加看重長期主義的價值。他認為,投資者要有獨立思考能力,通過深入了解企業的基本面和增長潛能,再來決定是否長期持有,做時間的朋友。
正是在價值投資的理念指引下,他們率領的伯克希爾從一個瀕臨破產的紡織品制造商,成長為世界級的投資巨頭,并創造了讓一眾投資企業難以企及的奇跡:
從1965年到2021年,伯克希爾公司的平均年漲幅高達20.1%,是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兩倍。
自芒格加入的45年間,伯克希爾的市值從1000萬美元猛增至近7800億美元,飆漲超過7.5萬倍
芒格靠投資獲利。他人生事業的大部分時光就是專注地、滾雪球式地用錢生錢,獲取財富增長果實,而不是制造產品并賣出去掙錢。
作為資本家的芒格,他甚至毫不掩飾自己對金錢和財富的渴望。他說,“我對追求財富有很大的熱情,但不是因為我想要法拉利,而是因為想要獨立。”
這一點和他的老搭檔巴菲特如出一轍。一段對巴菲特的專訪視頻形容道,“巴菲特可能是第一個將自己描述為資本家的人。”
芒格在生前身后都能有較高的口碑,還被廣大國人紀念,不僅是因為他的投資理念和哲學有深刻的價值養分,反對投機炒作和賭徒心態是一股清流,還在于他一直積極回饋社會。
事實上,芒格還是一位慈善家。
福布斯排行榜顯示,芒格去世前的凈資產為25億美元,排在第1200位左右。相對于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這個排名并不高。
而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他邊掙錢的同時,還在邊散財,出售和捐贈了很多持有的伯克希爾股票。
“流芳園”被稱為亨廷頓圖書館“皇冠上的明珠”,是當前海外最大的中式仿古園林
就在前不久,芒格將77股伯克希爾A類股票捐贈給了加州圣馬力諾市的亨利·亨廷頓圖書館和藝術博物館。按照當時每股52.35萬美元的股價計算,捐贈價值超過了4030萬美元。
在知乎上有一個提問問道,有真心慈善的資本家嗎?沒有意外,主流的回答幾乎都是給予了否定的答案。
當年比爾·蓋茨、巴菲特將一群億萬富豪們組織起來,號召商界精英們積極投身慈善,他們達成了共識并承諾,“在生前或死后將至少一半的財富捐給慈善機構”。
即便是這種超越資本主義的慈善舉動,也被認為是有些動機不純。
因為在很多人看來,資本家和慈善家本身就是不兼容的兩種身份。資本家唯利是圖,眼里只有金錢,“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流著鮮血和骯臟的東西”。
他們哪怕是回饋社會,慷慨地在生前立下遺囑,要在死后將積累的財富捐出去,可能也是虛情假意,是為了避稅,或者以更小的成本將財產轉移給子孫。
這樣的觀點未免過于淺薄了。事實上,資本家是一個標簽化的概念,市場經濟中的經營或者投資行為,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種廣義上的慈善。
像巴菲特、芒格一樣的投資者,盡管不參與具體的實業,不生產具體的產品,他們的財富都來源于企業的一種“剩余價值”,但對企業的投資恰恰解決了融資需求,幫助那些有競爭力、成長性的企業獲得更好的發展。
比如在2008年,巴菲特以2.3億美元購得比亞迪10%股份,當時的比亞迪正危機四伏,負面纏身。而巴菲特的站臺,直接帶動了比亞迪的股價暴漲,幫助比亞迪渡過難關。
自2008年起,伯克希爾·哈撒韋便開始對比亞迪進行押注。當年9月,巴菲特與比亞迪簽署協議,以每股8港元的價格認購比亞迪2.25億股的股份,這筆認購價值高達18億港元
如今的比亞迪,如同巴菲特、芒格投資的其它企業一樣,已經成為行業龍頭,在就業和納稅方面有著巨大的經濟貢獻,在慈善事業上也在持續加大投入力度。 而對于巴菲特、芒格來說,以比亞迪為代表的系列投資,幫助他們賺得盆滿缽滿,財富滾雪球一樣地增長。恰恰是得益于財富的暴增,他們才有資本和底氣去捐款行善。
由此可見,資本并不總是吸血的存在。
巴菲特、芒格這樣的金融玩家,哪怕沒有直接創造產品,他們投資企業,把有價值的企業篩選出來幫助成長,同樣是參與了社會財富創造的過程。
所以,資本合法逐利,同樣是在創造財富,是在幫助社會擴大財富增長,這就包含了一定的慈善屬性。弄清了這一點,便不難理解芒格身上的矛盾標簽。
就在近日,雷軍向武漢大學捐款13億元,創下了校友個人單筆捐贈的紀錄。事實上不只是雷軍,像以馬化騰為代表的騰訊創始人校友團隊也多次向母校深圳大學捐款。
對于富豪們越來越熱衷于一擲千金,輿論場并不全是點贊的聲音。對慈善動機的叩問總是會成為一種弦外之音。
張維迎說過一句話,他說“富人無需抱著羞愧之心做慈善”。
在我看來,其言外之意是,資本是中性的,富豪們掙錢,只要合法合規,就不需要有道德負罪感,不需要把慈善當成收買人心、粉飾財富正當性的工具。
就像前面說的,企業家、投資者們的市場逐利行為本就是在幫助社會總財富實現增長。而擴大財富增長的過程,讓市場蛋糕越來越大。只有蛋糕大了,以慈善捐贈為代表的第三次分配,才有更多的蛋糕可以分。
所以,芒格還曾公開表示,“Costco這樣的私營公司為社會做出的貢獻比大牌慈善基金會更多”。
他的這種看法,也許不僅是基于對自己投資企業的自信,或者是對一些慈善基金會運作效率低下的不滿,更在于它回到了慈善事業的源頭——當人們手上有更多財富時,才會愿意將它分享出去。
一方面,Costco這樣的私營公司能拉動就業、創造稅收,解決了很多人的生計問題;另一方面,它的業績增長,幫助投資人賺錢,投資人能夠拿出更多的錢投身慈善事業。
慈善歸根到底,是要解決問題,還是預防問題發生?答案也許是后者。
企業家生產產品,然后賣出去掙錢;投資者投資獲利,分享企業的紅利,幫助有價值的企業快速成長,二者都是在創造財富增量。當多一個就業崗位出現,就會少一個人失業,少一個被救助者的出現,我們才能更接近慈善的目標。
所以,將資本看做一種手段,不要預設立場,對于芒格一邊追求財富一邊熱心慈善,就容易理解很多。
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慈善事業做大,離不開總財富的積累,掙更多的錢,人們才會有更強的動力去行善。
所以,對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只要是合法掙錢,我們就應該鼓勵。合法地賺取利潤,本身是在擴大財富增長,是給慈善事業做加法。
紀念芒格,到底是紀念什么?也許不僅僅是價值投資,或者長期主義。
企業家以及企業背后的投資人,他們都是市場經濟的參與者,沒有高下之分。少扣一些資本家的帽子,理性看待資本的價值,這也是芒格留下來的一份精神遺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