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見證中國轎車從無到有發展歷程”
深圳報業集團駐京記者 陸云紅
從改革開放之初產業改革“破釜沉舟”,到世紀(參數丨圖片)之交的“合資”之路,再到中國自主轎車品牌的興起。從技術、研發、生產、營銷、決策多個角度展現中國轎車如何走出一條跌宕起伏的逆襲之路。12月8日,新華社原國內部編委、高級記者李安定新書《中國轎車史——親歷40年》,在北京汽車博物館舉行題為“家庭轎車中國夢”新書發布會。
李安定自1980年起見證并報道中國汽車產業40余年,被業內譽為“汽車媒體第一人”。過去40年,恰是中國汽車產業從觀念到制度,從宏觀環境到行業格局,都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40年。作為親歷者和見證者,李安定以親身經歷,全景架構,還原這40年間,國家、產業、企業、個人的沉浮起落,既有山窮水盡,也有柳暗花明。
書中記錄了“汽車是什么”的觀念變革。1982年,汽車在中國還是“限產、封車,以推進節約能源”的項目。直到1994年的《汽車工業產業政策》首次寫明:(2000年的)轎車產量要達到總產量的一半以上,并基本滿足進入家庭的需要。汽車在中國不再只是生產工具,還可以是私人用品。
本書還真實展現了“汽車技術怎么搞”的觀念轉型。是走三十年一貫制的技術路線,還是動態引進世界汽車的現代化技術?包括“合資制”的來龍與去脈以及“準生證”制度與產業現實的幾番較量。如實講述了40年來中國家用轎車產業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也講述了轎車給人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
“我的記者生涯的起點,正好和中國轎車創業的起點重合。我走近中國汽車業的決策層和骨干企業,親歷了40年中國轎車發展的諸多節點和全過程。一開始,我就得以從一個類似“航拍”的獨特視角,40年不間斷地參與,了解到外人難以獲悉的真相。時過境遷,再也沒有一個人能夠復制我的幸運。”李安定表示:“我動筆寫這部中國轎車的歷史,似乎這是我人生必須要作的一個交代。”
該書語言生動流暢,故事性強。以編年史和一章一個主題的結構記述了不同時期,重大事件,企業人物的故事,構成一部“身在其中”的中國轎車史。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在書評說:“作者是一個很有思想的媒體人和汽車人,幾十年專注地跟蹤、觀察、研究汽車業并做出具有專家水準的記述?!?/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