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批地方中小銀行突然遭集體拋售。
11月底開始,在北京產權交易所、天津產權交易所、上海產權交易所等上,地方中小銀行集中被擺上貨架,包括漢口銀行、河北銀行、高碑店中成村鎮銀行、雅安農村商業銀行等12個地方商業銀行、村鎮銀行、地方農商行。
無邏輯觀察統計整理,2023年11月27日至2023年12月18日,共有12家中小銀行股權對外轉讓,轉讓方以轉讓標的所在區域國企為主,總轉讓底價約13.24億元。
為什么大量地方中小銀行股權會被集中拋售?
年初開始,已有不少地方中小銀行開始陸續對外兜售股權,包括中原銀行、哈爾濱呼蘭浦發村鎮銀行、安順農村商業銀行、天津銀行、龍江銀行、廣發銀行、青島嶗山交銀村鎮銀行、徽商銀行等。
出讓中小銀行股權并非個別案例,之前是零散掛網出讓,進入11月末是集中出讓。
本次轉讓12家地方中小銀行賬面財務狀態風險算較小的。
資產規模上,有大到5449.7億元的漢口銀行,也有小至2.81億元的高碑店中成村鎮銀行,凈資產區間為1.11億元至459.67億元。
凈利潤、凈利潤率區間分別為144.26萬元至214,967.7萬元、10.68%至59.12%。
不良貸款率、流動性比率兩項核心指標中,基本控制在規定的不良資產率低于5%、流動性比率高于25%的標準線。
12家中小銀行中,2022年,不良貸款率區間為0.63%至2.64%,流動性比率區間為40.40%至145.07%。不過,漢口銀行、雅安農村商業銀行已經超過2%的警戒線。
山陰農村商業銀行在2020年的不良貸款率則高達4.22%。
目前,風險較小且可控,但不代表著未來依然能夠。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數據,2018年至2023年中期,國內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快速上漲,由2萬億元增加到3.2萬億;不良資產率則先增后降,由1.89%增至2020年1.92%、再降到1.61%。
不良資產規模在上漲,不良資產率在下降。其實不能代表沒有風險,當資產規模上漲超過不良資產上漲速度,同樣可以實現。
但當資產規模下降、甚至負增長時,將激發中小銀行潛在風險。
普華永道2018年一份基于歷史數據對125家區域性銀行的演進觀測和分析,點出:過去八年時間中,87%的區域性銀行高質量發展指數逐漸下降。其中,資產規模增長放緩是大部分區域性銀行正在面臨的難題。
資產規模增長放緩,地方中小銀行借助互聯網平臺開始向外攬收存款。
擺上貨架的齊商銀行總資產超過了2280億元、河北銀行超過了5388億元、漢口銀行超過了5449億元......
上述地方中小銀行可以做到如此大資產規模并不是個例。
實際上,不少中小銀行在于利用監管的漏洞,非法吸引公眾存款。并且,很多中小銀行為了吸引公眾的存款,往往給出了很高的存款利率。
以及,地方中小銀行往往有著股權分散,且可以引入民間資本,成為了非吸的暖床。上面幾家資產超千億的銀行,分散的股東結構是很好的印證。
“特種兵”異地存款背后不只是“投資荒”,也是中小銀行資產增長放緩帶來的隱憂。
因為多數中小銀行已經超過了自身風險管理能力。
如果一旦發生個別風險,中小銀行應對不良資產的能力十分單一且有限,而且處置過程緩慢。
過去兩年時間里,就看到了令我們十分震驚的事件:不少地方中小銀行爆雷了。
比如微商銀行、河南禹州新民生村鎮銀行、上蔡惠民村鎮銀行等4家村鎮銀行,安徽蚌埠固鎮新淮河村鎮銀行、黃山黟縣新淮河村鎮銀行;也傳出很多地方中小銀行流傳無法取現。
特別是河南村鎮銀行事件后,加快了對中小銀行風險處置力度,合并、股權轉讓、解散是主要解決方式。
12家中小銀行遭集中拋售也代表著這些銀行正在開始化解風險。除了股權轉讓,最近一段也迎來了中小銀行的解散熱潮。
《21世紀經濟報道》統計梳理,今年12月以來,已有4家村鎮銀行收到解散批復。此外,今年以來,共有14家小型金融機構解散,其中包括8家村鎮銀行,4家農村資金互助社,1家農信社,1家農商行。
地方中小銀行重組與改革,也直接推倒了螞蟻集團“花唄”“借唄”等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
一輪淘汰之后,未來又會誕生怎樣的新面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