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腳下的路,始于原生家庭。好的父母,不要局限于將孩子養大,更要學會帶他們走向更遠的路。
——薩姐
作者:暖心
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經過30年的研究成果發現:
決定人與人之間差異的,不是天賦,不是勤奮程度,而是思維模式。
孩子也是如此。
即使父母能給予孩子優越的條件,無憂的環境,溫馨的家庭,也敵不過一個“好思維”的孩子。
就如稻盛和夫所說:不論熱情和能力分值有多高,如果思維方式為負數,人生都不會有好結果。
好的思維成就他的一生,壞思維摧毀他的一生。
因此,父母千萬別養成孩子的這幾種思維。
01
“消極思維”
讓孩子變得自卑、懦弱
有這樣一個案例。
有一個16歲的女孩,原本成績優異,性格開朗。
但是,自從她考入了一所重點高中之后,因為無法適應環境,性格變得非常內向自卑,有嚴重的“自我否定情結”。
她經常哭著說:“我不行了,腦子什么都記不住了,怎么辦啊”。
她覺得別人都不喜歡自己,整天悶悶不樂,還經常抱怨“這些人很難相處,不如以前的同學”。
那個時候,媽媽只當是她壓力太大,可是后來重視起來時,女孩已經發展成了中度抑郁癥。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
精神上摧毀一個人的最有效方式是讓其自我否定。
是啊,當孩子不斷地進行自我懷疑、自我厭棄時,是陷入了消極的思維里。
所以,總喜歡說“我不行”、“我不敢”,遇事還總喜歡逃避。
如果這時候父母還總是打擊、貶低孩子,很容易讓孩子向“問題孩子”靠近,輕則自卑敏感,重則患上抑郁癥。
《自我覺醒,給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書中說:
“父母對孩子的苛責、傷人的態度、偏見以及不合理的期待,都會內化在孩子的自尊感中,而形成一種‘反自我’的內在聲音,讓孩子變得自我攻擊。”
說到底,消極的孩子大部分是由父母造成的。
被父母經常“討厭”的孩子,也會“討厭自己”。
鄰居家有個男孩子,性格內向,見到熟人都會畏畏縮縮,因為成績不太好,經常被批評。
媽媽經常說:你能不能跟成績好的學一學,不然腦子會越來越笨。
沒想到,這些話讓男孩越來越自卑,甚至別人一說他,他就開始自我厭棄。
他總是用“反正我是最笨的”這樣的話來反駁父母。
后來一次聚會,朋友提醒媽媽“不要總打擊孩子,不然他會很敏感”。
于是,這位媽媽開始試著鼓勵她的孩子。
比如:很不錯,今天比昨天做得好多了。
慢慢地,父母開始“正向看見孩子”讓原本很差勁的男孩,慢慢變得優秀了起來。
孩子從2歲開始,就會通過言行舉止觀察父母的反應,喜歡看父母表揚自己,哪怕是一個贊許的目光和笑容都會讓他信心倍增。
父母就不要吝嗇自己的鼓勵,該鼓勵的時候,絕對不要批評。
養孩子,就要“養出自信”,讓他眼里永遠帶著光。
02
“愛占便宜思維”
讓孩子變得自私自利
有這樣一則新聞。
大學碩士研究生姚某,畢業后進入南京工作,聽聞杭州有人才補貼政策,碩士可獲3萬元補貼。
他為了貪那點補貼,便利用自己的職務之便鉆空子,把社保繳納名額轉移到了杭州分公司,然后在網上申請了3萬元的人才補貼。
他還用同樣的方式幫助了很多人獲取利益。
后來,事情被發現,他被判以詐騙罪而獲刑。
曾國藩曾在《家書》中寫道:“凡事不可占人半點便宜,不可輕取人財。”
人生最大的遺憾,莫過于一個優秀的人被“利益”裹挾,最終摧毀自己。
教育孩子,千萬別養出他愛占便宜的思維。
因為這樣的孩子,他的目光短淺,總喜歡用“心機”去滿足自己的欲望,最后讓他變得自私自利。
一位網友說:
小時候,媽媽會因為多拿一點米和鄰居大打出手,后來我大一點的時候,也學會了占便宜,把鄰居家的水壺拿去變賣換了錢。
后來,鄰居生病從醫院回來,虛弱地扶著門檻問我“看見燒水壺了嗎?”
我看著她虛弱的身體,說了一句“沒看見”。后來想起來,覺得自己那一刻真的好自私。
愛占便宜的孩子,可能得到的是一個物質滿足,但是他失去的卻是眼界、思維和格局。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M·斯科特·派說過:
孩子會情不自禁地模仿父母,拷貝父母的處事方式,并將此視為人生的標準和榜樣。
愛占便宜的孩子,源自于父母格局的建立。
如果父母目光短淺,總愛貪圖小便宜,會用“小氣”去毀掉孩子的“大氣”。
我們應該告訴孩子:世界上哪有不付出努力就白白得來的便宜,你以為得到的是便宜,其實是失去另外的東西所獲取的。
建議所有父母,不要把“蠅頭小利”的思維帶給孩子,
養孩子,請把孩子的格局養得大一點,孩子未來路才更寬闊。
03
攀比思維
讓孩子內心更脆弱
一位讀者有這樣的煩惱。
女兒最近一周情緒都非常低落,回家飯也不吃,把自己關在房間里面狂刷題。
她已經和女兒溝通了幾次,她都不肯說什么。
直到開家長會后,女兒抱著她崩潰大哭:
為什么我這么努力還是比不過他們?
他們平時還會抄作業,可是每一次都比我考得好,連老師都要夸他們,我為什么這么差勁?
這位讀者說,女兒已經不是第一次情緒崩潰了。
孩子平時自尊心特別強,之前因為一個同班的男同學成績超過了她,她一瞬間覺得被比了下去。
女兒說:“我覺得我在他面前都不敢說話,生怕他看不起我。”
后來,她給自己的壓力越來越大,導致她整夜整夜地失眠,還得了嚴重的抑郁癥。
俗話說:越比越差勁。
一個深度攀比思維的孩子,會慢慢迷失自我。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曾經提出社會比較理論:
人在對自己的觀念和能力進行評價時,在缺少客觀評判標準的情況下,會通過將自己與他人進行比較,以此來評價自己的觀念和能力。
簡單來說:比較,是一個尋找自我與肯定自我的過程,更是一種通過“貶低”別人找回自己尊嚴的方式。
此時孩子存在三種心理狀態:
爭強好勝,博得好感;
貶低他人,找回自我;
嫉妒心理,不想認輸。
但是,攀比背后的“反噬”能力,真的會摧毀孩子。
比如:
看到比自己優秀的,就覺得自己特別差勁,一旦比不過別人,內心就會大受打擊。
孩子越愛和別人比,內心越脆弱。
從心理學上來說:愛攀比的孩子都有一個自卑心理,價值觀嚴重不足,所以他們需要向別人證明自己的能力,從而達到自我肯定與滿足。
這樣的孩子渴望肯定與價值。
建議所有的父母都要及時去肯定與鼓勵孩子,少用“別人家孩子”來打擊孩子。
被看見的孩子,才會有自信。
04
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
讓孩子沒有責任感
女孩小雪從小品學兼優,成績名列前茅,但是為人卻有點高傲。
學校有團體活動,她總是充當領導者,但又不愿意接受別人的意見,所以她經常和同學鬧矛盾。
有同學問她題目,她也總是嘲諷:
“這多簡單啊!這樣你都不會,我來教你吧!”
“你這個單詞發音太搞笑了!”
因為她是英語課代表,在催交作業時,總是抱怨補作業的同學浪費她的時間。
在評選“優秀班干部”時,老師也因為她沒有責任感而批評她。
因此,她在學校也非常不受待見。
如果一個孩子總是非常“自我”,那他就會非常高傲、不僅看不起人、也不接受別人的批評。
有人說過:被父母過度溺愛的孩子,在家里習慣了事事被滿足,總是把自己的意見看得很重要,而不愿意輕易去接納別人。
就像小雪,因為成績好家里人對她特別溺愛,基本上什么都要去滿足她,所以她身上帶著優越感,總覺得別人都該圍著自己轉。
不愿接納別人的孩子,最終也不會被別人接納。
錢志亮教授說過:
“當家長以孩子為中心,孩子自然而然地認為:在這個家庭里唯他獨尊,他的要求,父母要滿足,父母的要求,他學會了抗拒。
被父母當成“中心”的孩子,最終會失去責任感與凝聚感。
時間久了,他就只在乎自己想要的,自私冷漠不自知。”
教育不是一味滿足和縱容,有時候適度地“獲取”能讓孩子更有責任感。
李玫瑾教授講了一個“強迫分享”的例子。
女兒想吃橘子,她剝完橘子以后沒拿給她,而是讓她分給屋里的每一個人。
女兒很不情愿地將橘子分給了爺爺、奶奶,姑姑、爸爸。
當時大家都在夸女兒大方,到了女兒手里有最后一瓣橘子時,女兒卻想也沒想地將橘子給了她。
雖然這是一件小事,卻可以驚醒所有父母:不能什么事都以孩子為中心,要學著讓孩子去犧牲,才會不讓他目中無人。
作為父母,別愛得太滿,別太無私。
養孩子,就要讓孩子懂得敬畏父母、敬畏身邊的人,而不是眼里只有自己。
05
有人這樣說過:
孩子腳下的路,始于原生家庭。
決定孩子眼界、格局與思維的重要影響人是父母。
父母的思維與格局,就是孩子未來的路。
如果孩子總說自己“不行”時,父母要告訴他:現在不行不代表永遠,你要學會用時間去衡量自己。
把孩子的心態拉得更遠,他走得更“遠”。
如果孩子總缺乏自信,父母要告訴他:不要因為一件事低看自己,你其實也很優秀。
給予孩子價值感,他想的問題一定會更“深”。
如果孩子總說出“不喜歡”時,父母就為他劃分責任與義務。
請打開孩子的格局,讓他的人生更“高級”。
好的父母,不要局限于將孩子養大,而要學會帶他們走向更遠的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