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大家分享一個小技巧:在網(wǎng)絡上可以通過簡單地搜索就得知一部電影的立項、創(chuàng)作、拍攝周期。通常來講,拍的時間長的電影并不一定好,因為會有各種奇葩離譜的原因拖后腿,但是拍攝周期短的電影是一定不好,電影畢竟是一個需要時間精心打磨的作品。
就比如說《飛馳人生2》這部作品,我可以通過搜索查到,這部電影是2023年四月底才立項通過——立項意味著只需要交一份劇本大綱,后續(xù)還得經(jīng)過劇本創(chuàng)作、劇本修改、拍攝、后期剪輯、過審等一系列步驟。
這也就是為什么,近年來各種輕喜劇非常流行:因為周期快。眾所周知,資本最重要的因素就兩個,收益率和周轉率。像《流浪地球》系列慢工出細活一部周期三年期,肯定市場上的資本不會青睞的,只有中影這樣的國資愿意扶持這樣的項目。
還以《飛馳人生2》為例,我們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上追星賬號實時更新的消息來看,9月份開始拍攝,11月份殺青,次年2月份就要趕著春節(jié)檔上了。這么短的制作周期,也只有這種敷衍的輕喜劇能夠實現(xiàn)。
所以這就造成了一個很不好的風氣:演員們1-8月上各種亂七八糟的綜藝——因為綜藝又輕松又無腦來錢又快,然后9-10月拍一個春節(jié)檔速成喜劇片,最后兩個月再接各種亂七八糟的綜藝,去宣傳一下自己“春節(jié)檔合家歡大片”。
這里我要點名批評孫紅雷、黃渤、鄧超、沈騰四個人,接綜藝接得飛起,自己本職演藝工作反而忘了。流量明星我不去罵,因為流量明星這種東西綜藝是他們最好的歸宿,就給粉絲看看當垃圾快餐了,別去污染正兒八經(jīng)的電視劇電影。但是你們這幾個人,明明靠演戲出名,靠演技和好作品獲得觀眾緣的,現(xiàn)在反而把自己變成綜藝咖了,演技反而在不斷下滑。
春節(jié)檔人傻錢多,隨隨便便拍個什么片子都有三四五十億的票房。所以咱們觀眾要拿出一點骨氣來啊,不能真坐實了人傻錢多這形象啊,讓人家拿三五個月趕工出來的劣質喜劇、或者炒冷飯的續(xù)作、或者直接從國外買劇本的翻拍片,就這么輕輕松松圈了咱們的錢啊。
再看張藝謀這個春節(jié)檔的新作《第二十條》,也是一個今年七月份開拍,主打合家歡的輕喜劇作品。
老謀子最近幾年也是越來越不爭氣了,去年那個《滿江紅》也是一個幾個月完工的趕工片,吹牛逼要一鏡到底,結果吹吹就放棄了,還要強蹭民族英雄岳武穆,我看了是氣不打一處來,簡直玷污了《滿江紅》這個詞牌名。
我在《文化革命的意義》這篇文章里講過,當年運動的起手式是“批鬼神戲、批清官戲”,舊社會勞動人民非常苦、非常難熬,必須要有些精神上的念想才能活下去。那么彼時勞動人民最重要的“念想”和“寄托”是什么呢?一是“鬼神”;二是“青天大老爺”。
其中鬼神戲的反面代表,就是《李慧娘》。《李慧娘》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呢?大奸臣賈似道強搶民女李慧娘,然后因為一點小事就把慧娘殺了。然后陰間的判官看李慧娘可憐,送了她一把陰陽寶扇然后還陽,李慧娘到了陽間之后用判官送的寶物救出了自己的恩人,然后當眾怒斥賈似道,賈似道承認錯誤。
是不是跟《滿江紅》很像?一個是秦檜,一個是賈似道,一個虛構了青年愛國軍官,一個虛構了地府判官,最蛋疼的點還是因為不能修改歷史,只是讓秦檜背一下滿江紅/怒斥一下賈似道就完事了。
所以說老謀子是真的不行,腦子里全是舊社會那一套,《李慧娘》改編自明代劇作家周朝俊的《紅梅閣》——這是16世紀的故事。而老謀子在21世紀搞的電影跟封建戲劇一個模子套出來的,還號稱是“精心打磨”的劇本,觀眾滿意就見鬼了。
一個張藝謀,一個王家衛(wèi),一個把封建主義老套路舊瓶裝新酒,一個為資本主義原始積累裝點繁花,這倆可真般配。
賈玲的《熱辣滾燙》,一個翻拍片。原作是日本的《百元之戀》,27屆東京電影節(jié)最佳影片;主演安藤櫻是《小偷家族》的女主,這可是力壓《燃燒》拿了戛納大獎的片子。我強烈懷疑沒有太多表演基礎賈玲能不能駕馭這種角色。
尤其是就硬炒“減肥100斤”這個點讓人更加存疑了,我們又不是追流量明星,關心的是你電影好不好。《你好,李煥英》以小博大成功了,低成本收獲54億票房。所以賈玲新片有錢了,開始鋪天蓋地營銷了,減了100斤這事恨不得一天上五回熱搜。越是這樣越容易讓我產(chǎn)生逆反心理,對《熱辣滾燙》持保留意見。
而且我一直堅持這個觀點:翻拍片就是低人一檔。我絕不雙標,好萊塢的翻拍片也是低人一檔,奧斯卡把大獎給了翻拍片《無間行者》,就是奧斯卡雙標與無恥的最佳體現(xiàn)。
老影迷們絕對記憶猶新,曾經(jīng)香港經(jīng)典電影《無間道》受到了怎樣的不公對待。2003年的奧斯卡《無間道》沖擊最佳外語片失敗,央視的影視同期聲還是個什么節(jié)目還發(fā)表了一番點評:認為警匪片間諜片我們覺得很刺激,但是終究“登不了大雅之堂”。結果好萊塢買下版權翻拍的《無間行者》,獲得第79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剪輯、最佳影片4項大獎大滿貫。
這TM就很氣人了,同樣的故事我們拍不入奧斯卡評委的法眼,換了一個美式文化的外皮、加了些美國生活元素、變成美國牛仔警察和黑幫,就橫掃四個重量級大獎,這不是偏見是什么?
更何況《無間行者》的質量全面落后于《無間道》,很多影迷都喜歡用最后一場的天臺戲做對比:原版電影是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我以前沒得選擇,現(xiàn)在我想做一個好人。”“對不起,我是警察。”“誰知道?”——簡直帥爆了,氛圍格調藝術性都拉滿。結果呢,老美那邊的翻拍版是各種歇斯底里地怒吼,以及各種F**K,真的高下立判。
現(xiàn)在咱們很多不爭氣的電影人找到捷徑了——原創(chuàng)多累啊,風險多高啊,直接賣國外現(xiàn)成的劇本不好嗎?這跟劣質喜劇、趕工春節(jié)檔等現(xiàn)象,同樣都是對整體電影產(chǎn)業(yè)、電影大環(huán)境、電影市場、影迷有害的。
這種風氣已經(jīng)愈演愈烈了,喜劇片都讓開心麻花翻拍了,懸疑片都讓陳思誠翻拍了,以后情感片和女性勵志片就給賈玲翻拍吧。國產(chǎn)編劇都去寫短視頻腳本去,皆大歡喜。
說起開心麻花,韓寒那部電影還在炒作“含騰量”的話題,真是惡心壞了。“含騰量”就是一個非常不要臉的說法,將來一定會釘在中國電影史的恥辱柱上。我就沒有見過一個這樣明目張膽嘲弄觀眾的出品方,也很少見像沈騰這樣不自愛的明星。
你沈騰何德何能如此濫用觀眾對你的喜愛?一次兩次“含騰量”的梗還可以看做是觀眾的調侃,每次都把這個拿出來,甚至官方還用這種做宣傳,真的是臉都不要了。
《紅毯先生》暫且存疑,寧浩是我非常喜歡的導演,但是上一部《瘋狂的外星人》實在讓人有點……不知道怎么說好吧,就是感覺跟《鄉(xiāng)村教師》真的一點關系都沒有。
《紅毯先生》故事發(fā)生背景又是在農(nóng)村,而且又是大演員/老農(nóng)民這種反差提供的喜劇感,我很擔心電影里會有很多關于農(nóng)村、農(nóng)民的固化偏見來構成笑點。拍農(nóng)民題材的喜劇,我只認趙本山,其余太多以“農(nóng)村喜劇”為名,其實是高高在上嘲笑農(nóng)民。
不過這只是我的擔心,前面幾部電影我是一票否決,這部暫且存疑。
今年春節(jié)檔還有一部香港電影《破戰(zhàn)》,老戲骨吳鎮(zhèn)宇任達華出演,又雙叒叕是香港警匪題材。今年暑期檔有部港片,好像叫掃毒風暴還是啥——我都記不得叫什么名字了,因為這好幾年來港片的同質化太高了,無非就是毒品、重案組、廉政公署,都一群五六七十歲的老面孔,腿都邁不開了還強打動作戲,皺紋都成褶子了還要拉個皮強裝小鮮肉,不值一看。
香港電影人的視野太過于狹窄了,之前好歹還有些武俠片、都市商戰(zhàn)片、小人物喜劇愛情片,后來就清一色的反貪、反毒、黑幫——因為香港經(jīng)濟發(fā)展停滯了,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沒有新的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了,就只能一年復一年地拍什么坡豪、四大家族、廉政公署了。
香港電影人的傲慢讓他們永遠就把視角局限于自己這塊一畝三分地上,從來不肯從五千年的泱泱歷史和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國土上去尋找題材,所以香港電影近年來突出就是兩個特點:炒冷飯、小家子氣。走向沒落也是理所當然了。
總而言之,今年的春節(jié)檔電影可謂哀鴻遍野、全軍覆沒。但是這是有特殊性的一年,因為疫情期間拍攝工作受到不小影響,投資方的信心也沒有了,2023年熱映的電影其實是疫情前就開始積壓的存貨,而到了2024春節(jié)檔,就只剩下了劣質喜劇、趕工片、翻拍片了,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所以我說今年春節(jié)檔的問題,并不是針對國產(chǎn)電影,我們的電影行業(yè)還是一直在產(chǎn)生精品的,年初有《流浪地球》《宇宙探索編輯部》,年中有《八角籠中》《長安三萬里》,年末有《年會不能停》《人民萬歲》,只要是好作品我都誠意為大家推薦過。
多支持一些這樣的電影,對趕工的、敷衍的、硬蹭春節(jié)檔的喜劇苛刻一些,這就是我們在為未來的電影市場“用腳投票”。要是隨隨便便一個趕工喜劇拿了50億票房,那可真就完蛋了,以后全都有樣學樣搞這種糊弄觀眾的東西了。
如果大家以后希望越來越少看到演員一年10個月拍綜藝,兩個月拍電影;越來越少看到趕工的劣質春節(jié)檔喜劇;越來越少看到炒冷飯賣情懷的續(xù)作;越來越少看到敷衍的翻拍片……那么就請用腳投票,拒絕今年春節(jié)檔所有電影。反正現(xiàn)在娛樂手段這么多,真沒必要趕人山人海,去看這種小屏幕看一樣效果所謂的“合家歡喜劇”,實在想看各大視頻平臺早晚都會上,不差這一會。
不看,就是對中國電影最大的幫助。
說起來去年年底還有一部集續(xù)集炒冷飯、趕工喜劇、瘋狂植入廣告、敷衍道喪心病狂的電影《非誠勿擾3》——這部作品不但在劇情上愚蠢得令人發(fā)指,更是大量植入品牌廣告,讓冤大頭觀眾自己花錢去電影院看了場廣告秀。以至于有人說,馮小剛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商業(yè)模式:在上映前就通過植入廣告讓電影回本了,上映后的電影票冤大頭買一張就賺一張。
導演馮小剛有一個臭名昭著的言論:就是因為垃圾觀眾太多,才導致市場上爛片成災。
我認為,這完全顛倒了因果,觀眾的審美經(jīng)驗是需要培養(yǎng)的,審美體驗是被動接受的,市面上全都是垃圾爛片、全都是不會演戲的流量明星和只想著圈錢的導演,怎么可能培養(yǎng)出有品位的審美呢?
毛主席說過,人正確的經(jīng)驗從哪里來?是從不斷的社會實踐中得來的。所以創(chuàng)作者是第一位的,觀眾是第二位的;藝術家們是提供內容的主體,觀眾們是接受內容、體驗內容的客體。馮小剛這番言論,就是標準的顛倒因果,不要臉;尤其是還拿出《非誠勿擾3》這種純圈錢片,簡直是不要臉的平方。
我們要向他們證明,不是觀眾垃圾,首先應該是垃圾電影人總是喂觀眾泔水。我相信一定會有一天,觀眾們“用腳投票”把所有的爛片都扔進垃圾桶,讓所有想炒冷飯圈錢不要臉的導演都賠光底褲,到時候我們就能挺起胸膛來理直氣壯地說——
馮褲子,希望這盛世,能如你所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