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們講完了《大學》里的三綱,繼續來看后面的八目,八目就是體現在這一段里面。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這一大段看上去很長,其實總結下來就是這八目,只是前面是從上往下,后面是從下往上,這也正對應著圣人和凡夫的區別。
所謂八目,從上往下看就是:平天下、治國、齊家、修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
如果是從下往上看就是:物格、知致、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平天下。
接著來重點講講這八目,八目的前面從格物到修身,其實都是屬于三綱里面的"明明德"。
后面的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是屬于三綱里面的"親民"。
前面是修為自己以明明德,后面是普度眾生以親民。
這八目看似好像是分開的,但其實它們是一體的。所以王陽明說:整本《大學》,一個誠意足矣。
也就是說,只要做到了誠意,就說明其他的東西都已經做到了。
同時格物也是一樣的,所以王陽明說:格物是止至善之功。
至善是什么?我們最后就是要"止于至善",達到至善的地步,這就是果位,也就是成為了一個大圣人。
那么你想要成為大圣人,最終就是落在這個"格物"上面。所以"格物"很重要,它是儒家修身功夫的起點,也是終點。
一個“格物致知”就能貫穿儒家所有的學問,但是很多人對“格物致知”卻存在著一定的誤解。
大部分人認為“格物致知”,就是通過不斷的去探究萬事萬物背后的原理,或者探究萬事萬物的規律,從而積累很多很多的知識,他認為這叫格物致知。
但是這里面就有一個問題,它本質上面其實是在向外求,我們知道向外求肯定是有問題的。
你看萬事萬物何其之多,一花一草,大千世界,這么多事物。如果需要每一個事物,你都要去探究它背后的規律,它背后的原理,然后你才能悟道。
但是你探究得完嗎?你這一輩子你也探究不完,那探究不完,你就沒辦法見性悟道了嗎?你就沒辦法成為一個大圣人了嗎?
所以這不是圣人所走的路,絕對是錯誤的。我們不能向外求,而是要向心里面去求,要向內求,你才有可能去證悟大道,才有可能成為一個大圣人。因為心即道、心即理、心即性。
并且你向外求取很多知識的時候,你與后面的“誠意、正心”是分開的。
不然你可以試想一下,我學了很多東西,來致我的知,豐富我的知識,但是它跟誠意又有什么關系?它跟正心又有什么關系?
這個知識好像在這里就已經被分開了,所以它不是一貫的,它不是"一以貫之"的,那么就有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