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小疑問
不知道小伙伴兒是否為類似的疑問所困擾? 即:已經制定了終極目標,那……是規劃一個具體且靈活的計劃,還是遇到問題解決問題?
我是大衛的平行宇宙,歡迎關注!
二.現實困境
事實上,只要經歷過以下這些令人傷腦筋的場景,小伙伴兒都會對這個疑問感同身受。
- 明明已經決定要去減肥,可總選擇短期的節食或突擊鍛煉,然后換一種姿勢再來一次;卻不愿意調整飲食習慣和建立長期的運動計劃。
- 十分清楚知道拖延有害,但只是使用諸如設置截止日期、提醒工具等臨時方法來對抗拖延;而不愿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習慣。
- 面對工作壓力,盲目地選擇加班來趕工;而不是優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或者尋求上級支持來減輕壓力。
三.歷史遺產
殘唐五代用【孔謙主導下,后唐的奇葩財政|閑話殘唐五代】這段毋庸置疑的史實,沉淀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恰好可以回答這個疑問。
這個寶貴的非遺就是:【一味打補丁而非規范化,不是成功的捷徑而是陷阱】!
后人應該能夠學以致用……吧?
我是大衛的平行宇宙,歡迎關注!
四.平行宇宙
好奇心爆棚的小伙伴兒可能會有疑問:要是不按剛剛總結的干貨去處理,會發生什么?并不需要去平行宇宙尋覓,現實中就有人重蹈覆轍!
知道自己不道的裱糊匠
孔謙雖然算是裱糊匠,但由于他以及他所處的五代實在沒有什么存在感,所以,不妨替另一個名氣大得多的裱糊匠吧。
只要不是九漏魚,都清楚說這話的就是“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一等肅毅侯·東方俾斯麥·中興四臣之一·晚清裱糊匠”李鴻章先生。
相對于除了對殘唐五代感興趣的小伙伴兒,幾乎沒多少人知道的孔謙,李鴻章的知名度就高多了。無論是否了解晚清歷史,沒有哪個國人對這個名字一無所知!
究其原因,一方面有遠小近大的因素起作用;另一方面也是李鴻章在歷史中起到的作用遠大于孔謙。 既然都是四處打補丁的裱糊匠,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距呢?
與孔謙類似,李鴻章的上位也不乏陰謀詭計與辦公室政治。 甚至,由于力面臨的大環境更加惡劣,有些時候,李鴻章甚至使用了比孔謙更加極端的手段——比如令人不齒的杭州殺降。
但兩人的不同其實從底層認知上就已經注定了。李鴻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而孔謙則一直沒弄明白: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李鴻章治標不治本
身處于“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李鴻章,是處在一個更加惡劣的環境中,他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幾乎沒有回天之力。 但作為那個時代的有志之士,李鴻章又無法眼睜睜地看著清廷就那么倒下去,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四處打補丁,靠著各種勢力之間的矛盾勉強維持住已經糜爛的局面。
具體到國內,李鴻章可資利用的矛盾著實不少:
- 滿漢矛盾;
- 央地矛盾;
- 塞防與海防的矛盾;
- 甚至同為中興四臣,彼此之間的矛盾也絕不算少。
而在國際,同樣有大把的矛盾等著李鴻章去開發:
- 老牌強國(英、法)和新興國家(美、日)的矛盾;
- 歐洲列強內部的矛盾;
- 原本附庸國(朝、越)內部親華派和西方派之間的矛盾。
但,大清羸弱的國力決定了,在這些次要矛盾之間縱橫捭闔,只能算是打補丁——如此,結果只會是治標不治本。
至于治本? 說簡單也真的簡單——開發民智,強軍富國。 可說難也是真的難——解放思想,積極西化。哪個也不是李鴻章能夠搞掂的事情。 可問題在于這個主要矛盾不是彼時李鴻章能夠抓得住的。 既然治本的事兒已經超出李鴻章的能力圈,他也只好無奈地選擇“相信后人的智慧”了。
作為對比,孔謙則是無意識的
相較于李鴻章,孔謙其實并沒意識到自己的做法極度危險——短期的損人利己的確為自己帶來高官厚祿;但長期呢?是在加速自己悲劇命運的進度。
但,正因為他對此一無所知,所以做起事來肆無忌憚,唯恐沒達到老板的期望。 真是無知者無畏啊!
裱糊匠的救亡圖存
在李鴻章心中,應對“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方略大致如下: 通過外交贏得緩沖時間;利用緩沖時間整頓內政,增強國力。
前者的代表作是對日外交;后者的代表作是洋務運動。
對日外交
隨著兩國國力的此消彼長,李鴻章對日外交也經歷了聯日到抗日的過程。
**第一階段:積極聯日]] 兩國均處于儒家文化圈,天然存在諸多共同之處。這就讓相對“知日”的李鴻章將日本是為一個可以拉攏的潛在盟友。
再考慮到彼時日本國力同樣羸弱,正好可以抱團取暖,而不至于將來客大欺店。
當然,哪怕是在這個階段,日本也還是給了李鴻章一點小小的東瀛震撼。 1874年,日本侵臺。 盡管這一事件最終通過外交途徑得到解決,但它也暴露了日本對外擴張的意圖。 這讓李鴻章認識到日本在地理上與中國接近,且國力逐漸強盛,已經從過往的跟班成長為與自己相儔的競爭對手。因此,他的“聯日”思想一度動搖。
但最終,考慮到西方列強實在過于強大,李鴻章依然希望與日本建立更為友好和合作的關系。
第二階段:以外交平衡日本的威脅隨著日本國力急劇提升,兩個的實力對比迅速向有利于日方一側傾斜。 李鴻章雖然還打著聯日的念頭,但已經注意到來自日本的威脅。至于對策,當然是裱糊匠的老三樣,打補丁嘍——他試圖通過外交手段予以平衡。
第三階段:積極防御已經發現兩國之間的差距頗為巨大,竭力避免與日本直接沖突,實施積極防御政策,同時主動加強自身的實力。 這一次,使用的手段的確不是打補丁。
但——為什么要說但——在晚清,不管你怎么繞路,最終都會回到打補丁上來,衰敗的帝國已經不可能接受第二種路線了。 想來,你已經知道李鴻章采取的措施是什么了。對,就是改革不徹底的洋務運動——具體內容會在下一節詳述。
第四階段:戰敗,簽條約吧看到大清的改革中道崩殂,以日本人的心性怎么可能放過這種天賜良機——西方列強多難打,還是大清這個軟柿子好捏!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都混儒家文化圈,日本人也是懂這個道理的!
于是,甲午海戰爆發。
甲午海戰與馬關條約
實力對比得益于洋務運動,大清的海軍一度沖到世界第八的高位——鈔能力也是超能力嘛!
但是,受制于朝廷的大氣候,太后要用錢的地方多了去了! 你一個漢人大臣,怎么能只顧著加強自己的軍力?是不是沒把老佛爺放在第一位?難不成你有謀朝篡位的野心?
所以,軍費什么的,早早就入不敷出了。這就讓北洋水師的裝備已在數年之前就止步不前。
簡言之,原本“優勢在我”的大艦巨炮優勢早已蕩然無存!
北洋艦隊的核心是兩艘薩克森級鐵甲艦(定遠、鎮遠)。這種巨型戰艦的主要武器是兩座雙聯裝305炮臺。四門巨炮在同時向正面輸出火力時才能發揮其威力。 海戰中,清軍將兩艘巨艦布置在最前方,按雁形陣迎擊日軍以發揮艦首大口徑火炮的優勢。同時定、鎮兩艦憑借其堅固裝甲掩護其他弱艦。然而這兩艘鐵甲艦的航速很慢,機動性處于明顯劣勢。
反感日本,其最大的優勢在于巡洋艦的高航速和強火力。 日軍的四條快速巡洋艦(吉野、浪速、秋津洲、高千穗)的側舷炮火力是令人發指的。 正是因為其側舷炮火力的優勢,日軍才以橫隊迎戰,使得發射率和命中率大大提高。
戰斗沒有太大的懸念,日軍很快取得了勝利。 嗯……鈔能力還真不是超能力啊!
戰后,李鴻章復盤對于戰敗,李鴻章必須復盤,他的檢討書大致如下:
十年以來,文娛武嬉,釀成此變。平日講求武備,輒以鋪張糜費為疑,至以購械、購船,縣為厲禁。一旦有事,明知兵力不敵而淆于群哄,輕于一擲,遂至一發不復收。
話里話外,自然有李鴻章為自己開脫的地方。但,說到的又有哪些不是事實呢?
洋務運動
甲午海戰的失敗意味著晚清的洋務運動完敗于日本的明治維新。 必須強調一下,這兩次救亡圖存發生于同一時期——畢竟都是要對抗西方列強殖民亞洲的行動,可不就腳前腳后地發起了變法嘛。
運動溯源
經歷過兩次失敗的鴉片戰爭,清廷已經清醒地認識到“洋大人的武器就是好”!
不想躺平的晚清官僚自然要把目光投注到西方……打不過就加入,這沒什么丟人的。
于是,他們找來魏源的【海國圖志】與馮桂芬的【校邠廬抗議】,發現滿頁寫的都是師夷長技以制夷和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 既然大師們指出了光明的前景和最優的路線,那就擼起袖子加油干吧。
自1861年至1895年,持續30余年,以師夷長技以自強和師夷長技以求富的洋務運動就此發軔。
運動內容
- 大規模工業化,具體為軍工先行;
- 引進西方科技與著作;
- 外派留學生;
- 學習現代公司體制;
- 等等。
作為洋務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手握淮軍的李鴻章自然把工作重點放到了軍工之上。 在李鴻章的主持下,江南機器制造總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輪船招商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軍事工業相繼問世。 不數年,我大清就已經具備了鑄鐵、煉鋼以及生產各種軍工產品的能力。
一個經典的場景: 十三行商人的潘仕成于1843年成功仿造出美國水雷,立即被稱為:
武器甚好,非夷人之巧心莫能制造,非洋商(指十三行商)之厚力亦莫能仿成。
得益于此,再疊加鈔能力的BUFF,北洋水師這個李鴻章引以為傲、依為靠山國之重器終于成型,其紙面排名(第八)大幅領先日本海軍(十六)。 這,才是李鴻章拿來實施積極防御的本錢。只是,面對波詭云譎的國際形勢與急速膨脹的日本海軍,李鴻章悲哀地發現:自己的本錢似乎不太夠!
現在的問題是:
運動敗因
簡單總結一下,敗因可以歸納為兩點,即:洋務運動的本質為官督商辦,以及硬件可以仿制但配套的軟件卻沒辦法抄作業。
既然官督商辦,那么,想成事兒就得指望帝國末年的官僚老爺們個個都是海瑞再世。 對此,廣大人民異口同聲:我還是更愿意相信豬能上樹。 不出意料,無數雙手都伸向各大工廠這塊肥肉。 這要是能實現富國強兵的夢可就奇哉怪也了!當然,退一步的話,實現官僚老爺們的小目標可就不在話下了!
不能抄軟件的作業,這事兒有點違反直覺。不就是全盤西化嘛,哪有那么難! 回想一下洋務運動的思想源頭是什么? 導師馮桂芬早在1861年不就認為應該“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嘛。 到了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4月,南溪贅叟于【萬國公報】發表【救時策】,首次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概念。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怎么可能全盤西化?我們八旗貴族,學學西方人的奇技淫巧也就罷了;至于制度、體系、思想?還得是我們的老玩意兒正宗!
而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其著作【全球通史】中明確指出:
洋務運動的失敗是注定的,西方化不可能是一個不徹底的過程,要么完全照抄,要么全盤否定。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導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
而當時大量的守舊派的存在,必然阻止洋務運動的全全盤西化。 這就造成整個運動都是在不停地為帝國的創傷打補丁,而不可能從根本上制度化。 因而,洋務運動注定失敗。
臨時工補了正式工的缺
1870年,李鴻章出任北洋通商大臣后,清廷幾乎將所有外交事務都交由人在天津的李鴻章處理。 這里就得強調一下,早在1861年3月11日,清廷就已經設置了首個外交機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簡稱“總理衙門”),負責掌管對外事務。
顯然,彼時的清廷認為——或者無奈地接受——能人打補丁的效果要好于制度化! ……嗯,這種做法,最好的結果無非是能人搞掂一切,然而,誰能無死?最終,又要如何逃脫人亡政息的結局? 至于不那么好的結果?無論是后唐還是晚清,不都已經用血淋淋的事實展現過了嗎?
眾所周知,在1870年代,清廷本就積弱,李鴻章再有才能,也無法打破“射程即正義、孔徑即真理”的規律。 外交上的節節失利也就不難預見了!
敲黑板,干貨需要多重復!一味打補丁而非規范化,不是成功的捷徑而是陷阱。
One more thing
老有人說人是萬物靈長,已經至臻至美了。確實如此嗎? 起碼,我們的“眼睛”不這么認為。
感光細胞和節細胞沒有按照最優方式排序,導致節細胞發出的神經纖維必然匯聚成一束,反穿眼球再繞回大腦。這就讓眼球中的對應的那個位置沒辦法布置感光細胞。 于是,視網膜中有一塊區域注定無法感光,這就是傳說中的盲點。
事實上,眼睛不過是生物演化過程中,為了解決不斷出現的問題時,一次又一次打補丁的產物。 所以,精妙如眼睛,也難免有些小瑕疵。 還能咋地?忍著唄!
吐槽一下: 相較而言,那些低級得多的章魚,他們的眼睛結構就正常多了,起碼不存在人類眼睛的那些奇葩缺陷!
參考資料:
- 司馬光【資治通鑒】
- 歐陽修【新五代史】
- 薛居正【舊五代史】
- 胡三省【通鑒音注】
- 李鴻章 - 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D%8E%E9%B8%BF%E7%AB%A0/28575)
- 李鴻章 -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9%B4%BB%E7%AB%A0)
- 洋務運動 -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4%8B%E5%8A%A1%E8%BF%90%E5%8A%A8)
- 洋務運動 - 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4%8B%E5%8A%A1%E8%BF%90%E5%8A%A8/298687?fromModule=disambiguation)
- 大清海軍排名比日本領先,那真的是實力反映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662011/answer/68464437)
-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_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AD%A6%E4%B8%BA%E4%BD%93%EF%BC%8C%E8%A5%BF%E5%AD%A6%E4%B8%BA%E7%94%A8/441753)
- 原來人眼不過是“殘次品”,或許章魚的眼睛才真正出自“上帝之手”? -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32602534)
特別聲明:事實上,當我閱讀歷史的時候,其實質就是開啟了一個平行宇宙;而當你閱讀本文的時候,其實質也是進入了一個平行宇宙。在這個平行宇宙中,如果你發現了錯誤,請及時指出、不吝賜教,那將是你我持續進步的原動力;如果你受到啟發,不妨關注、點贊、轉發,去激發更多的人。
文中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特別感謝辛苦制作、上傳的網友!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