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龍記
還記得農歷二月二“龍抬頭”那一天
清西陵景區迎來了
易縣第三中學全體師生
“探龍記”主題系列研學活動嗎?
點擊回顧
活動結束后,同學們回到學校
將自己的所看所想寫成觀后感
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追龍行絳氣以懷遠展云貫長空之未來——“清西陵?探龍記”主題系列研學活動觀后有感
易縣第三中學 高二2班 周澳
“感天地之浩渺,覺歷史之厚重,贊文明之璀璨,頌歷史之悠遠,稱古人之智慧”在“二月二,龍抬頭”的這天,作為三中學子的我們,參與了“行走的思政課”這一特色活動,游覽了世界文化遺產——清西陵?泰陵。古人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游古跡,思古人,知文化,展未來,我們在這次“行走的思政課”中“追龍行絳氣以懷遠,展云貫長空之未來”。
仰觀浩翰長空,清云萬里,白云飛走,蒼狗與海鷗,攬歷史長河,以追思懷遠。
清西陵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從石拱橋上雕刻的荷花與龍鳳,到石柱上刻劃出“龍生九子,各有不同”惟妙惟肖的石像,“一座清西陵,半部清王史”,紅墻綠瓦,祥云浮雕,到處洋溢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氣息,橫貫著悠悠歷史長河。站在清西陵石柱門前,面對著的是百年以前鋪墊好的一節又一節的石階,我凝視著她,她也回望著我,恍惚中,我好像看到一位身著清裝的窈窕佳人從石階上緩緩走下,低頭含笑,向我傾訴她這百年光陰。君且聽,四方的石牌坊上用榫卯結構搭建出世界奇跡之一;君且觀,叢叢松林中石象、石獅、石馬的故事各有講究;君且聞,石象生之北的龍鳳門柱頂雕的望天吼的吼叫聲,百年前的紫禁城仍然可聽。萬松叢生,水勢浩大,歷史長河匆匆從我面前流過,帶來了歷史的古色古香與文化的源遠流長。
俯察泱泱易水河,浩浩湯湯,奔流不息,觀文化遺址,以展望未來。
“偉大的文明不是靠永恒的高墻,而是靠不斷的拓展和創新。”在游覽文化遺址的背后,是歷史文化長河的奔流向前,聲勢浩大,流向傳承與發揚的未來。從災后有專門人員搶修清西陵文化遺址,到設立清西陵保護區管委會;從有專門景區保潔員管理,到有宣講團注重把景區發展、生態文明、文化傳承、文化創建通過與群眾的“連心橋”宣講出……一樁樁一件件都表現出人民、社會、國家對文化遺址保護與傳承的重視。就如歷史長河需向前奔流,定要有河道的疏通,沒有泥石的阻隔,我們對它們的保護與傳承,就是護佑這條歷史長河奔流的助力與屏障。
縱橫郁郁松林,針針葉片,綠綠蔭蔭,以我青年之力量,賡續傳統文化。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通過親身體驗古跡的濃厚文化氣息,書本中的知識變得鮮活而有生機。燭火之熱,雖然微小,卻也是黑暗前行中的人唯一可依靠的火炬。“文化的傳承是有的,但它的發展要靠一代人的把握才能重獲新的生命。”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要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堅持對傳統文化的創新,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方向,增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豪感。于己,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增強我們的民族自豪感;于國,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因此,賡續傳統文化,應是我們的責任與擔當。
縱使時光如流水,年華似殘花,不變的永遠是中華文化留給我們的精髓。“炎黃子孫,龍之傳人,燕趙兒女,以史為鑒,秉傳統,續文脈,譜華章,當自強。”
賞泰陵之古韻 曉古人之智慧
7班 孫明慧
青色的遠山如巨人般投入車窗,白云飄逸,變幻莫測,如夢如幻,正值初春,學校組織了主題為“清西陵·探龍記”的研學活動,在此次研學活動中,同學們不僅深刻了解了自己家鄉的人文景致,還看到了古人的智慧與勤勞的結晶,令人贊嘆不已!
賞泰陵之古韻,贊古人之智慧,泰陵建造之精宏偉,歷經百年仍日月麗天,不禁讓人稱贊。踏在百年石基上,身旁是歷經風花雪月的紅墻黃瓦,周圍是飽經滄桑仍屹立于今的古老建筑,內心已是澎湃不已。君可見,矗立在園陵入口的棋牌樓宏偉壯觀,歷經百年仍氣勢不減,令人心生敬畏;君可見,古門上的門釘在明媚日光照射下閃閃發光,此釘不僅象征著等級,更能從此看出古人防火的智慧;君可見,一塊塊影壁直立于古道上,探尋出古人于風水上的知識,讓現人更好了解過去;君更亦可見,古人將磚瓦斜鋪于地面上,給人一種奇幻的視覺奇景。園陵中的建筑無一不體現了古人的聰明才智,不僅令我們驚嘆,更令我們為之自豪。
賞泰陵之古韻,覺歷史之厚重。一路上聽導游的講解,我們了解到了眾多歷史知識。泰陵這一選址可謂精挑細選,其實當初陵墓的選擇并不在此處,但由于前者不幸被水淹的原因,才再次選址,泰陵地理位置優越,依山傍水,氣運十佳。泰陵一共埋弄了四位皇帝,他們分別是雍正、道光、嘉緒和光緒。其中雍正皇帝的墓十分有講究,其入葬方位上既是躺下為頭北腳南,坐起是面南背北,處于君臨天下的態勢,且由于他生前勤政,后人還為他擺了一張案桌,借以作為辦政的桌子……除此之外,我還了解到了祭祀的禮節,祭祀的房子分為東西房和小獨院,其中東房是煮奶茶的,西房蒸饅頭,小獨院則是用來殺羊宰牛的,一路上就這樣邊觀賞邊聽講解,收獲了不少歷史知識,從實踐活動中更好的了解了過去,使我印象深刻。
賞泰陵之古韻,保護世界之遺跡。保護世界文化遺產,新一代青年應勇擔此重任。清西陵作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有著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皇家陵園,泰陵作為清西陵中的其中一處,也是風味韻猶存,無論是宏偉、堅實的建筑,還是栩栩如生的彩畫和雕刻,都反映出了清代建筑藝術的高超水平和民族風格,使后人以之作為學習和借鑒的基礎,使新一代炎黃子孫對歷史有更好的了解。而作為新一代的易縣青年,我們在為自己家鄉感到驕傲的同時,更應保護、傳承文物,樹立保護文化遺產的榜樣,做好宣傳工作,使富有歷史文化氣息的建筑呈現給更多的人,故曰:保護世界遺產,人人有責!
行在天地間,與歷史對望,與未來相擁。今日研學,天地闊,任徜徉,感天地之浩渺,覺歷史之厚重,贊文明之璀璨,頌文化之悠遠,稱古人之智慧。作為燕趙兒女,龍之傳人,吾輩新青年當自強,秉傳統、續文脈,譜華章,讓歷史文化得以傳承,使燕趙精神得以發揚!
行探龍之旅 品文化之韻
易縣三中學 高一年級 25班 葛嘉贏
綠樹襯紅墻,暖陽照琉璃,漫步于清西陵,感受著這個古代皇家陵園的氣息,不禁令人心曠神怡。在這里,每一個角落都有著自己的故事和歷史背景,訴說著生存與死亡的歷史風云,探龍之旅,從這里開始。
二月二,龍抬頭。龍,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也是中國文化的象征,它作為一個呼風喚雨,變化多端,無所不能的神靈動物,代表著智慧吉祥、權威和富貴。進入清西陵,無處不“龍"。首先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座雄偉壯麗的龍門,亮麗的陽光照射在頂部,似散出萬丈光芒,迸出強大活力,一條條“鯉魚"向它奔去,蓄力一躍,觸碰頭頂上的龍門,寓意魚躍龍門,跨過坎坷,所到之處一帆風順。石拱橋上,一條條活靈活現的龍在兩旁的橋欄上恣意游舞;殿前臺階上,龍鳳盤旋,栩栩如生;大紅門上,形態各異的龍似要隨時飛向天際。“龍"圖騰活躍在清西陵的各個角落,“龍"文化更是在中國文化歷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承載著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精神結晶,也是連結中國與世界文化的重要元素。
宏偉清西陵,承載著中華巍巍歷史,在四季流轉之中,在一瓦一窗之中,盡展中國文化之美。漫步于此,不僅是一種視覺享受,更是一種心靈上的洗滌。從牌坊到大紅門,從石祭臺到隆恩殿,再從龍鳳門到明樓,它們不僅是一座座永恒的建筑,更是一種文化的象征,具有著無窮的魅力和深響的影響,也讓我們更加深入了解中國的歷史和文化,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靈魂,它倒映著歷史的影子,有著凝聚民心的力量,當代中日,接續傳統,復興國學已成為一股潮流,國家正在構建“民族復興"的歷史敘述,而“文化傳承"則是“民族復興"的應有之義。新時代,我們應將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相結合,傳承、發揚好中國文化,樹立大國文化自信,推進中華文化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深層次上的交流與創新,增強其世界影響力,展現出更加蓬勃的活力與生機。
清西陵之行,收獲頗豐,探龍之旅,更讓我們感受到傳統之味,品味文化之韻。
看完之后
真心感覺
孩子們都
太棒啦~
小編忍不住
找了
三朵小紅花
每人一朵~
為孩子們點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