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人引領的秦腔風潮:新疆首個秦腔班社的故事
陳嵐
自古以來,中國傳統文化在各個地區都有著獨特的傳承和發展。其中,秦腔作為中國戲曲的重要流派之一,其影響范圍更是遍布全國。而在新疆,首個秦腔班社的成立,更是揭開了秦腔在邊疆地區發展的序幕。
19世紀末,新疆地區正處于動蕩時期。然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秦腔藝人憑借著對藝術的執著和熱愛,將這一傳統藝術形式帶到了新疆。據《中國近代簡史》記載,1876年,左宗棠帶兵進入新疆,討伐阿古柏。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清軍節節取勝。這一時期,參與作戰的主要有兩支軍隊:一是由劉錦堂率領的湘軍,駐扎在迪化的滿城;二是甘肅軍,駐扎在迪化城。甘肅軍中陜、甘將士較多,他們十分喜愛秦腔和小曲子,經常進行自娛自樂演唱活動,使秦腔得到了傳揚。
清光緒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軍政管理中心由伊犁轉至迪化。隨著新疆建省,陜、甘、晉等省的漢、回、滿族人民響應清政府“到新疆屯墾戍邊”的號召,大量移民西遷。梨園藝人們也隨之出塞入疆,帶來了花鼓戲、燈影戲、扁擔戲、道情、“泥頭子”戲(木偶)等劇種。在此期間,不少陜、甘籍的秦腔藝人來到迪化,他們流落街頭,走鎮串鄉,以敲梆子賣唱為生。這些藝人們為秦腔藝術傳入新疆和秦腔戲班在新疆的形成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清代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七月初,流落“口外”(即新疆)迪化縣(今烏魯木齊市)謀生的蘭州秦腔藝人吳呂鰲,召集了一幫蘭州藝人“諞傳”。
吳呂鰲首先亮出自己的謀算,向在場的人們說:我們到這口外闖蕩已經有些年了。可這么大的個迪化就聽不見一點鼓樂弦歌。過幾天七月十五就到了。我們把學下的亂彈、鼓子,大戲、折子戲都湊一湊,拾裰拾裰。七月十五紅山廟會上,我們也亮一下,給這次廟會助個興。話音剛落,人們便為這既風光紅火,又可賴以謀生的提議所深深打動,異口同聲地山呼贊同。公推吳呂鰲為首領班主,立即開始獻計獻策。湊錢捐款。然后便夜以繼日地聚在一起拉戲排演,添制戲箱行頭。只幾天就排出了十幾出本戲折戲。
到七月十五日,吳呂鰲早早便帶著戲班子來到了紅山。以“新盛班”的名義掛出了《三娘教子》、《走雪山》、《花亭相會》的大牌。立即引起了轟動。廟會一開,迪化各族觀眾便風涌而來,將戲臺圍了個嚴嚴實實。新鮮有趣的情景,悅耳動聽的唱腔,使人眼花繚亂的身架舞蹈。把人們看的如癡如醉,歡聲如江潮疊起。演出獲得了極大的成功,隨后,“新盛班”在迪化城鄉被人們爭相邀請,凡廟會,節日及達官貴人的家慶喜事均以“新盛班”到場演出為幸事。幾年間,新盛班的名聲便傳遍了新疆,吳呂鰲的藝名也響徹各地,成為新疆各族觀眾愛戴的秦腔名伶。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動了邊城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邁進,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烏魯木齊成為了新疆與內地各省工商貿易往來的樞紐。來自陜、甘、晉、津、湘等八省的手工業者和商人紛紛涌入迪化,尋求商機。其中,陜西商人數量最多,陜西會館的影響力最大。陜西會館成立不久,便吸納了“新盛班”。為了提升社會影響力,加強演出陣容,陜、甘、晉三省會館將所有來疆的梨園藝人納入“新盛班”,并更名為“三合班”。
隨后,云南籍馬家人投資建立了“天山戲園”,專門上演秦腔。民國六年(1917年),陜西會館從西安購置了一套戲箱,供“三合班”在迪化和北疆各縣巡回演出使用。1925年,甘肅會館又出資五十萬兩新疆省票,為“三合班”購置了一套全新的戲箱。三省會館不僅為“三合班”提供演出場地,還積極為其創造演出條件,使秦腔在邊城藝苑聲名遠揚。隨后,秦腔票友袁閣臣等人利用老君廟戲臺,創辦了“元新劇園”。1939年,“天山”、“元新”兩劇院合并,改用城隍廟戲臺,并宣布成立新的秦腔戲班——“新中舞臺”。新班成立后,秦腔舞臺藝術的音樂和唱腔有了顯著的改進與提升。
在那個時期,秦腔在迪化城達到了一個藝術高峰,讓居民們沉浸于一場精彩紛呈的文化盛會之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表演者是來自蘭州新興社的著名秦腔藝人劉金榮(須生),他以其莊重威嚴的舞臺形象和激昂動人的唱腔,在邊城成功演出了經典劇目《貍貓換太子》連臺本戲,贏得了戲迷們的狂熱追捧。與此同時,蘭州文化社的其他頂尖秦腔名家,包括劉易平(須生)、陳景民(正旦)、樓英杰(青衣)、靖正恭(小生)和九齡童(青衣),也陸續抵達邊城帶來了經典劇目,如《周仁回府》、《白玉樓》、《斬秦英》、《五典坡》、《玉堂春》、《二進宮》、《伍員逃國》、《三堂會審》、《秦香蓮》等,在邊城的舞臺上逐一亮相,秦腔藝術家的精彩表演,如同一場文化風暴,席卷了迪化城。他們的演出不僅展現了秦腔獨有的唱腔、表演和服飾之美,更重要的是,通過戲劇所傳達的社會價值和深刻主題,觸及了觀眾的心靈。這些演出不僅是一場視聽盛宴,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禮,秦腔一度成為了迪化城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對于迪化城的班社來說,通過與秦腔名家的交流互動,學到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和技巧,提升了自身的藝術水平。同時,秦腔的流行也為班社帶來了更多的觀眾和市場機會,使得他們能夠在競爭中站穩腳跟,甚至發展壯大。這場秦腔盛宴不僅促進了秦腔藝術在新疆的傳播,還加強了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理解。它成為了一個橋梁,連接了新疆和內地,連接了不同民族的心靈。不僅如此,新盛班還是新疆有史以來第一個戲曲班社,在新疆戲曲發展史上具有發韌開創之功,后來新盛班代代相傳,盛名不衰,至今已逾百年,發展壯大為烏魯木齊市秦劇團,仍活躍在天山南北。
作者簡介:
陳嵐,女,撒拉族。大學本科,中共黨員。1993年畢業于西北民族學院,后分配到蘭州市秦劇團工作。1997年任辦公室副主任;2003任辦公室主任,2005年考入蘭州市副縣級后備干部人才庫,三級舞臺技師。2006年任蘭州戲曲劇院辦公室副主任;2007年調入“中國秦腔博物館籌備辦公室”工作。2020年6月年返回蘭州大劇院,從事蘭州戲曲劇院黨建、藝術資料搜集整理、宣傳以及舞美工作,2024年被聘為秦腔博物館專家顧問。
在工作之余專心進行戲劇學研究和評論工作,在報刊雜志媒體發表多部論文。其中發表于2008年《中國戲劇》及《中國文化報》上的《藏在深山人未識——關于古老劇種“麻布戲”調查報告》一文引起國內文化界關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縣麻布戲因此申報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6年,首次考證出秦腔傳統劇目現存2335出,新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另外,對蘭州曲子戲的研究亦取得有關方面的重視。并于2017年被列為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20年被甘肅省藝術研究所特聘參與“甘肅省戲曲文獻工程”的編寫工作。2023年出版個人專著《秦腔欣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