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社會中,“一夫一妻”是普遍的婚姻制度,因為它有利于家庭的穩定和子女的健康成長。不過在自然界中,動物們可不受這些“條條框框”的約束,它們的感情生活往往更加自由開放。
因此,動物界也出現了不少“渣男”“渣女”,它們的行為常常被人們貼上“濫情”“濫交”的標簽。但是這其中也有一些忠貞不渝的“模范夫妻”,難道動物界也是存在愛情的?接下來,就一起來了解下吧。
要說“模范夫妻”,那肯定非鳥類莫屬了!
根據研究,動物學家們發現,居然有高達92%的鳥類都選擇了“一夫一妻制”的生活方式。這也難怪,咱們平時在公園里看到成雙成對的鴛鴦、天鵝們,總給人一種甜蜜浪漫的感覺。
除了鳥類之外,靈長類動物中也有27%的成員過著模范夫妻的生活,不過這其中只有5%左右是哺乳動物。也就是說,像我們人類這樣的“模范夫妻”,在動物界可是稀有動物。
為什么有些動物會選擇“一夫一妻”的制度呢?
在大自然中,很多動物都是“花心大蘿卜”,到處留情,目的就是為了繁衍更多的后代。像鳥類和靈長類中的一些動物選擇實行“一夫一妻”制,背后有兩個重要的原因:
1、為了“母子”的安全
大家都有感受,養育寶寶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其實對動物也是如此,尤其是對于雌性動物來說。
懷孕、生娃、哺乳,這一套流程下來,需要耗費大量的體力,在這期間,雌性也會變得非常脆弱。如果雄性在這個時候“腳踏多條船”,到處尋歡作樂,那么雌性和幼崽就沒有了保護,很容易受到外敵的傷害。
更可怕的是,有些雄性動物為了讓自己的基因傳承下去,會殺掉同族的幼崽。為了避免這種悲劇發生,雌性動物會選擇和一個可靠的雄性終生廝守,共同養育后代,確保幼崽的安全。
2、為了更好的照顧幼崽
對于一些需要照料的幼崽來說,光靠一個雌性是很難養育好的。例如人類寶寶出生后需要吃奶、換尿布、哄睡覺等等,如果沒有爸爸幫忙,媽媽可真是累慘了。
而實行“一夫一妻制”的動物,雄性也會參與到育兒的過程中,和雌性一起分擔養育幼崽的責任,這樣既減輕了雌性的負擔,也能讓寶寶得到更好的照顧,更有利于健康成長。
所以,動物選擇一夫一妻制,可能并不是因為愛情,而是為了幼崽的安全。這是一種利于種群繁衍的策略,是經過了自然選擇的考驗,刻進了基因里。
如果伴侶去世,另一只鳥兒會一直單身嗎?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做連理枝”
自古以來人們就喜歡用鳥類來象征忠貞不渝的愛情。但是近年來動物學家的研究卻顛覆了我們的認知:鳥類并非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忠貞!
通過基因檢測,科學家們發現,有10%-70%的鳥類幼崽并非親生。這也就是說,“紅杏出墻”在鳥類世界中也十分普遍,無論是雄鳥還是雌鳥,都存在“婚外情”行為。
甚至早在60年代,就有鳥類學家通過實驗發現,雌鳥竟然可以和沒有生育能力的雄鳥繁衍出了后代,你說奇怪不奇怪?所以,動物世界中的一夫一妻制并不等于基因上的忠誠。鳥類夫妻之間看似恩愛和諧的表象,可能只是為了共同撫育后代而做出的妥協。
還有許多鳥類在繁殖季結束后,就會各奔東西,尋找新的配偶。例如,雄性紅尾鴝在繁殖季節會占據一個領地,吸引雌性前來筑巢產卵。但在雌性孵卵和育雛期間,雄性紅尾鴝還會忙著尋找其他雌性交配,甚至會將多個家庭同時拋棄。
即使像大天鵝、鴛鴦這樣看起來恩愛無比的鳥類,也會在配偶死亡后重新結識“新歡”。研究表明,大約有15%的大天鵝會在配偶去世后重新尋找新的伴侶。所以,下次再看到鳥類成雙成對,可別再想當然地認為它們就是忠貞愛情的代表了。
靈長類動物真的會始終堅守伴侶嗎?
前面我們提到了,有27%的靈長類動物會采取“一夫一妻制”,但它們的忠貞程度并沒有想象的那么高。無論是雄性還是雌性,都有可能偷偷摸摸地與別的伙伴進行短暫的“約會”。
科學家解釋,這種行為是動物們長期進化發展的結果。簡而言之,就是多找幾個對象,生下更多后代,讓種族更強大!當然,并不是所有靈長類動物都是如此。有些動物確實會忠誠于自己的伴侶,共同撫養后代。
動物行為是一個復雜的生物學問題,與基因、環境等因素有很大關系。所以,下次看到動物們花前月下,可別以為它們都是忠貞不渝的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