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認為成大事者,必先讀書,他是如何讀書的?
曾國藩的一生,手不釋卷,即使在與太平天國的戰爭中,軍務繁忙,他也讀書不輟。
曾國藩認為:成大事者,必先讀書。
曾國藩一生留下的學問很多,有家書、識人方法、為官思想等等。從曾國藩的成長歷程來看,他的所有智慧,都來源于讀書。
曾國藩是如何讀書的呢?從他讀書的方法,以及取得的成就來看,核心只有兩點。
我們先來看看曾國藩的原話:
吾輩讀書,只有兩事:一者進德之事,講求乎誠正修齊之道,以圖無忝所生;一者修業之事,操習乎記誦詞章之術,以圖自衛其身。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曾國藩讀書的核心,一是為了進德,二是為了修業。
這段話,是曾國藩在道光二十二年,也就是他進入翰林院工作的第二年,特意寫給弟弟們的,其目的就是希望弟弟們,讀書不迷路,能有一番作為。
事實上,曾國藩這樣的讀書思想,對他的弟弟們影響并不大,但如果我們聯系曾國藩的實踐來看,就會發現,曾國藩的讀書思想,真是太經典了。
一、讀書如果不進德,危害很大。
有一些人讀書,是不修德的。一些老師在教學生的時候,也只是教書,并不育人。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該如何做呢?那就是一定要讀能提升自己德行的書。
曾國藩作為一名官員,他深知,一個官員如果沒有德行,其危害有多大。
比如一些官員,在春耕時節,阻攔農民種植莊稼。這就是缺德行為。一年之計在于春,錯過了春天,農民一年的收成就沒有了。
這些官員,都是通過讀書走入仕途,改變命運的,但由于沒有進德,干出了人神共憤的事情。
曾國藩為何看出進德的重要性了呢?
這是曾國藩進入翰林院工作,遇到兩件事后,徹底讓他醒悟。
一是很多官員,變得墮落了。清朝晚期,官場腐敗不堪,很多人進入官場后,要么拼命撈錢,要么過著尸位素餐的日子,全然不把江山社稷、老百姓放在眼里,導致瞞上欺下的事情不斷發生。
二是曾國藩進入翰林院后,接觸到了陽明心學,也立志做一個“立德立功立言”的人。如何才能成為圣人呢?那就是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德行。
德行高尚,無論做什么,都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曾國藩當時的地位還很低,僅僅是翰林院一名從七品檢討,他的話,在弟弟們看來,并不是真理,但從曾國藩后來取得一系列成就來看,無不與他進德有關。
像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燾、李鴻章等這些當時的人杰,愿意跟隨曾國藩,都是因為曾國藩的德行高潔,有“達人”的胸懷。
曾國藩如果沒有德行,容不下人,誰會跟隨他呢?
二、讀書可以自立保身。
曾國藩所說的“修業”,就是為了自立保身。
在曾國藩看來,讀書除了幫助自己進德,還可以提高自己的技能。
在古代,讀書人除了參加科舉考試,進入仕途外,也可以去給他人當幕僚,當私塾老師,這都是一種生存模式。
當然,并不是一個人進入職場后,就放棄學習了,相反,更應該去讀書,去學習,因為這可以提升我們的技能。
曾國藩一生手不釋卷,就是為了提升自己的為官技能。
從曾國藩讀書的類目來看,他所讀的書,最多的就是歷史書籍,他每天至少要讀10頁歷史書籍,一生沒有中斷。
曾國藩的為官智慧,都是從歷史書籍中獲得。比如湘軍攻入金陵后,曾國藩所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如何請功,而是想到裁撤湘軍。
曾國藩非常清楚,歷史上享受大名大位的人,大多沒有好下場,都是被名利所累。當一個人功勞太大的時候,不僅遭受他人嫉妒,也會讓朝廷忌憚。
正是從歷史書籍中,曾國藩看到很多功臣凄慘的下場,他才決定裁撤湘軍,通過自剪羽毛的方式,向朝廷表達自己的忠誠。
有一些人,手中一旦有一點權力,就飛揚跋扈,耀武揚威,都是犯了官場大忌。
從曾國藩的讀書方法來看,書并不是讀得越多越好,只要明白讀書是為了進德、修業,自然就會有目的地去讀書了。
是不是覺得很有用呢?
參考資料:《曾國藩全集》《曾國藩年譜》《清史稿》《曾國藩傳》《曾國藩大傳》等。(圖片為配圖,圖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