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提到曾國藩,就想到笨人逆襲。
這部分不了解曾國藩的人,會給出很多理由,證明曾國藩是一個很不聰明的人。
比如他小時候背書,還不如一個盜賊。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一連考了七次,才考取秀才。參加會試的時候,也是第三次才考取進士。
曾國藩的這些人生經歷,后來被人貼上標簽:笨人。
左宗棠屢次名落孫山,40歲還在參加會試的路上,他是笨人嗎?
了解曾國藩,不能過于片面。
曾國藩對自己是如何評價的呢?
在曾國藩看來,他并不是一個笨人,而是因為環境問題,讓他開竅比較晚。
一、曾國藩對自己的評價。
我們先來看看曾國藩在給弟弟們的家書中,評價自己的原話:
兄少時天分不甚低,厥后日與庸鄙者處,全無所聞,竅被茅塞久矣。
這段話比較好理解,翻譯出來就是:
兄長年少的時候天分不低,以后天天與庸碌無為以及鄙俗低下的人相處,讓自己完全沒有了見聞,竅要的地方被閉塞太久了。
從中我們看出,曾國藩對自己的評價頗高,認為自己并不是天分低下的人,更不是一個笨人。
二、曾國藩的總結。
從時間上來看,曾國藩給弟弟們寫這封家書的時候,是道光二十三年正月。
此時的曾國藩,已經在翰林院工作三年時間了。
翰林院是培養人才的地,匯聚了天下的知識精英,曾國藩能高度評價自己,說明他與翰林院里的同僚們比較了一番。
曾國藩給弟弟們寫信,并不是為了證明自己聰明,他是在給弟弟們傳遞以下信息:
一是環境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曾國藩的少年時代,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農村老家度過,習俗染人,家鄉的玩伴大多是沒有理想的人,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自己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到了翰林院工作后,曾國藩天天與優秀的人在一起,自然就會有所感染,并發現了自己身上的弱點,勤加修煉,進步很快。
二是要找到開悟的方法。
一個人如果不開悟,他無論活了多少歲,也不能改變什么。
曾國藩竅要的地方被打開,是因為他有了一個偉大的夢想,那就是成為一個“內圣外王”的人。
在翰林院,曾國藩受陽明心學影響,也立志做圣人。
有了堅定的志向,曾國藩無論在學識上,還是在工作上,都有了新的進展。
在曾國藩看來,只要有志向,任何人都能開悟。正是曾國藩有了遠大的理想,才讓他不斷獲得成功。
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曾國藩并不是笨人逆襲,他是一個有天分的人。無論任何人,一旦自己的天分被打開,離成功就不遠了。
參考資料:《曾國藩全集》《曾國藩年譜》《清史稿》《曾國藩傳》《曾國藩大傳》等。(圖片為配圖,圖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