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長湖邊的野生桑樹(攝影:田友泉)
2024年“五·一”之際,在湖北長湖之畔的親戚家祝壽小住幾日,欣聞些許當地農事,及沿著湖畔散步,偶遇一桑樹……
說起桑樹,在史書記載中,三國時就有諸葛亮上書后主提到自家“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馀饒”等內容;更有先秦時的《定之方中》寫到“望楚與堂,景山與京。降觀于桑,卜云其吉,終然允臧”,此中雖涉國之祭禮,但與諸葛先生之“桑”,都昭示了此樹在古代國家安定、百姓溫飽的意義與象征。
對于桑樹全株,《本草綱目》中有更加具體、肯定的涵義,“桑可以祛風濕,治風寒濕痹、腳氣、浮腫,肌體風癢;根皮可以瀉肺平喘、利水消腫,治肺熱咳嗽、水腫喘息……”
我和桑葚樹的偶遇,純屬自然。感于史本,興而記之。
——2024年5月2日,田友泉記于長湖之畔。
長湖之畔的桑樹枝(攝影:田友泉)
長湖和云夢澤
長湖,位于古云夢澤之間。云夢澤,在有著“千湖之省”美譽的湖北省境內。
云夢澤,又稱云夢大澤,是古時對湖北省江漢平原上的湖泊群的總稱。
據相關資料記載:長湖是在宋代末期,由古云夢澤變遷而成的長條狀河間洼地的大型湖泊。
桑樹枝上的桑葚果(攝影:田友泉)
長湖位于荊州、荊門、潛江三市交界處,整個面積約為120多-150平方公里,東西總跨度長約29公里、南北平均寬約4.2公里。
長湖歷來上接沮漳河水、下以內荊河為出水口,且與長江、漢江、江漢運河、西荊河等湖連通,于荊州市洪湖新灘口匯入長江;現為四湖總干渠渠首,并且具有蓄洪、灌溉、養殖、航運之利……所以不得不提,長湖,是湖北省第三大湖泊。
長湖邊的桑樹枝(攝影:田友泉)
據統計,長湖堤防保護荊州市主城區和四湖流域中區4105平方公里、210多萬人、340萬畝耕地的安全,以及江漢油田、宜黃公路、滬蓉鐵路等大量基礎設施。
長湖所在區域在湖北省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重要的糧、棉、油和水產基地。
長湖之畔的水鄉田園
長湖之畔的種養荷塘(攝影:田友泉)
長湖之畔,是隨處可見成片成片的荷葉,隨風蕩漾在盛夏的湖面。只是正處在春末之際,湖中還沒有出現“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盛況。
在長湖邊散步時,信步之間,就可見一大片一大片的蘆葦叢。
長湖邊的蘆葦叢(攝影:田友泉)
就在蘆葦叢的近旁,總會有一些出人意料的植物,遠遠地出現在人們眺望的視野中。
等到走近時,突然跳出來一種莫名其妙的久違感。
長湖之畔的野生桑樹
長湖邊的野生桑樹(攝影:田友泉)
長湖之畔的這些可人的小果實植物,不失時機地喚醒著人們童年的記憶。
這些,不正是那童年難忘的味道嗎?
長湖之畔誘人的桑葚(攝影:田友泉)
確認過眼神,就是誘人味蕾的桑葚樹!
還有桑樹枝椏上令人垂涎欲滴的桑葚果!
長湖之畔的桑樹枝(攝影:田友泉)
桑樹細長的枝條上,綴滿了一些紅得發紫的桑葚果和一些正待成熟的花青色和淡紅色的桑葚果。
偶爾有幾枝伸向長湖湖面的桑樹枝,穩穩地端持著樸素的果實。
伸向長湖湖面的桑樹枝條(攝影:田友泉)
伸向長湖湖面的桑樹枝(攝影:田友泉)
就像被哺育后長大的孩子,這棵桑樹一直沒有離開長湖的懷抱。
無論夏秋、還是冬春,四季輪回,雨雪風雷,不曾改變它堅守的位置。
長湖邊遒勁有力的桑樹枝(攝影:田友泉)
當地的老人講,長湖在若干年前,曾經是萬噸級大輪船暢通無阻的航道所在……
不斷的雨季汛期和水道淤積導致的變化中,就有了現今所見的湖堤與防護,這也還都是在早些年興建并加固的,壘了一些石頭、加了堤坡固網……
長湖之畔的水鄉田園(攝影:田友泉)
散步時,除了拐彎處的天然澤洼及進出水涵管口連接處,但見一些湖堤的路段大都鋪上了磚塊。難怪晚餐之后,總有三五成群的附近居民或陪同親友,一道前往湖岸邊踏堤休閑。
附近居民的說法,這些桑葚樹是“隔生”的——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野生”。
長湖邊傍生的小桑樹條(攝影:田友泉)
在湖堤的一些澤圍連接處,或者是蘆葦叢邊上,這類小桑樹都有一些散落的分布。
看桑樹主要枝干部分的擰扭狀,還有抓地的根須,只有粗放性的恣意生長,才能有這般堅韌、頑強……的確應該就是“野生”無疑!
長湖邊的桑樹枝(攝影:田友泉)
這不,妥妥的原生態了吧!
一陣大快朵頤自不消說(此處省略138字!)……
它淳樸的味道沒有流失,它清新的模樣沒有改變,更重要的是:它腳下的位置沒有動搖……
長湖邊的桑樹枝(攝影:田友泉)
長湖之畔的生活群落印象
與三十幾圍臺的賓客一起,先后享受完當天的午、晚兩頓熱氣騰騰、每桌大小二十道菜肴的壽宴——自然少不了聞名遐邇的荊門魚糕、蟠龍菜等名菜、狠菜,以及甜餡的壽桃點心,又于熱熱鬧鬧的大人與小朋友嘰嘰喳喳的隊伍后面,在擺放高達兩米多的七層大蛋糕的桌旁討了個福氣和喜氣的“彩頭”,才算完成了此次長湖之畔行程的主要任務。
壽星老人的大蛋糕部分(攝影:田友泉)
想想,祝壽前一天都還在田間地頭、灶臺院中忙碌的七旬老壽星,待我們告辭之后,又該忙不迭地撿起叉耙或者掃把,到地里或者房前屋后去“熱身”干活了吧?
心底里唯愿:辛勤勞作了大半輩子、又時常停不下來的老人們,平平安安,適量活動,健康長壽!
長湖之畔的水稻田(攝影:田友泉)
席間聽說,許多從長湖邊走出去的人們,大多本本分分、規規矩矩;更有成就事業者,不忘幫帶家中親戚朋友務工、創業……這不就是在堅守著和老壽星一樣、比金錢還有價值的難能可貴的根本嗎?
雖然,我們常說,不要甘于平庸,要積極向上、勇于拼搏,但也絕不必自命不凡與自視清高——自然的生命如是,像默默奉獻果實的桑葚樹一樣;人類的處世觀亦是如此,像老壽星以及長湖之畔群落的樸實人們。
長湖邊的桑樹枝條(攝影:田友泉)
夏天來了,碧荷與荷花就快要盎然成趣、隨風起舞了呢!
那時,“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的意境就會自動生成,長湖仍然更將為“千湖之省”的水域平添一些不可或缺的秀姿。
后記:
長湖邊的桑樹枝條(攝影:田友泉)
我們在自然賜予的生活中享受甘甜與怡然自得,又必將用永不停歇的手去創造、用永不停歇的腳去前進。
——2024年5月6日,田友泉整理于南海之濱。
【圖/文整理:田友泉】
溫馨提示:
文學、資訊類圖文稿,除原創作者作品版權之外,評論及其他文字與編輯圖文內容權屬歸“南粵播報”所有,任何轉載請署作者名,并備注出處。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