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戰(zhàn)國時期,合縱是東方六國聯(lián)合對付秦國的外交手段。為了對付和拆解東方六國的合縱,秦國采取連橫策略,即聯(lián)合東方六國中的某一國,用以破解合縱,以解除秦國面臨的外交和軍事危機。
史書記載,戰(zhàn)國早中期,最早進行合縱的都是魏人,即名家的惠施和縱橫家的公孫衍。戰(zhàn)國時期,魏國地處中原四戰(zhàn)之地,地緣環(huán)境非常惡劣。因此,魏國在率先變法強盛后不久,就在齊、趙、秦、楚四國的圍堵以及自身外交失誤下,由盛轉(zhuǎn)衰,被迫重啟外交攻勢以圖生存。
公孫衍早年在魏國為官,后入秦為將,助秦攻魏。后來,魏人張儀入秦,得到秦惠文王賞識,排擠公孫衍。公孫衍返魏,準備助魏攻秦。
與此同時,惠施亦在魏國為臣。惠施和公孫衍主張“合齊、楚以按兵”。到了魏惠王后元十年(公元前325年),齊、魏擊敗趙國以后,魏國又與韓、趙、楚修復關(guān)系。
同年,魏惠王和韓威侯在巫沙會盟相王,會后一同帶各自太子入朝于趙。此后不久,魏國通過太子嗣入質(zhì)于齊、公子高入質(zhì)于楚,結(jié)好了齊楚兩國。這樣,魏與韓、趙、齊、楚四國友好的態(tài)勢就形成了。五國有了合縱對秦的基礎(chǔ)。
合縱趨勢的出現(xiàn),引起了秦國的高度警覺。為防止齊楚魏合縱對秦國帶來的威脅,秦國國相張儀軟硬兼施,極力破壞公孫衍、惠施的合縱策略。
魏惠王后元十一年(公元前324年),張儀親自率兵攻取魏國陜縣,作為進攻中原的基地,同時筑上郡塞,鞏固上郡的防守,欲迫使魏國依附秦國。
魏惠王后元十二年(前323年),張儀又與齊楚兩國大臣舉行蘗桑會盟,連橫拉攏齊楚,從而破解了齊、楚、魏三國合縱。
在這種形勢下,公孫衍為了合縱,于魏惠王后元十二年(公元前323年)拉攏韓、趙、燕、中山四國,發(fā)起了“五國相王”。從這年起,趙、燕、中山三國也開始稱王了。公孫衍發(fā)起“五國相王”,是想要聯(lián)合各國,共抗秦國,但效果不佳。
同年(公元前323年),楚國為了迫使魏國依附楚國,要廢掉魏國的太子嗣,送立流亡在楚的魏公子高為太子,并派昭陽在襄陵打敗魏軍,取得了八個邑。
另一說是,楚魏襄陵之戰(zhàn)的魏軍主將即公孫衍;同時齊軍也伐魏,公孫衍在承匡不敵齊軍。這時韓國也趁機攻打魏國,但公孫衍派人說服其退兵。
至此,五國君主雖互相稱王,但是合縱抗秦的初衷卻沒有達成。
可以看出,早期的合縱主要是魏國君臣為了圖存和抗秦而采取的外交策略,但由于魏國惡劣的地緣環(huán)境,以及秦國的打擊,另外齊楚趙等國也不愿看到魏國重新強大,因此列國各懷鬼胎,不能真心合縱抗秦,以致魏國合縱策略屢屢失敗。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