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社會需求日漸龐大的心理咨詢行業,何以淪為業內外“心病”?
《半月談》雜志2024年第六期刊發文章《花了高價,卻得不到專業診療?心理咨詢,反起“心病”》,對當前心理咨詢行業亂象進行進一步披露。文章認為:時下,心理健康問題為大眾關注,心理咨詢需求市場日漸龐大。隨著市場生長,收費標準模糊、咨詢師資質難定、機構魚龍混雜等問題逐漸顯現。一邊花著高價錢,一邊擔心受了騙,正成為心理咨詢消費者的又一個“心病”。
某所中學學生發展中心負責人告訴半月談記者,該校曾有一名學生在一家醫院心理科就診,一個療程診療費達4萬多元,但心理問題沒得到改善。后經了解,該醫院心理科屬于外包性質。目前,該院因違規診療,已退出經營心理咨詢相關業務。
半月談記者采訪相關平臺發現,心理咨詢定價缺乏明確的標準。一些機構抓住消費者“病急亂投醫”的心理,且許多人以為收費越高的心理咨詢師水平越高。一些市場熱度高、咨詢量大的指定類型咨詢價格偏高,如杭州一家機構價格顯示,解決婆媳、離婚等家庭問題的面詢費用達2999元/小時。
半月談記者走訪發現,還有一些機構“掛羊頭賣狗肉”,說是心理咨詢,其實是相親介紹所、瑜伽館、星盤算命等;還有的治療手段、宣傳手段五花八門,如靈氣按摩、全息療法、芳香療法等,甚至以心理咨詢的名義“靈修”,一些咨詢師的簡歷寫著“師從某某大師”,但其實專業資質無從考證。
文章同時披露,當前,社會對心理咨詢的需求量較大,各地開通公益性心理咨詢服務熱線。據半月談記者了解,受限于經費和人手,一些熱線存續困難。“大多地方熱線站經費緊缺,有的已經關停了”。
02.心理咨詢師職業發展回顧:什么樣的人可以當心理咨詢師?
這里簡要回顧一下我國心理咨詢職業化發展歷程。
2001年,原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布《國家職業標準-心理咨詢師(試行)》。 這一標準的出臺向外界放出信號,中國的心理咨詢開始走向合法化、正規化。當時英國BBC廣播電臺、美國公共全國廣播電臺、美國新聞周刊和日本朝日新聞等媒體紛紛采訪和報道,告訴全世界:“中國人也有心理咨詢了”,“中國人的選擇增多了”;
2005年,出臺《國家職業標準-心理咨詢師》,心理咨詢師被正式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職業標準中對心理咨詢師的報考條件、鑒定要求、工作經驗、職業理念等均作出明確而細致的要求,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權威性。
2015年,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頒布,心理咨詢師在我國職業大典中被列入 “專業技術人員”名下;
2022年,頒布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新修訂的《大典》中與心理相關的職業有7個,分別是:心理學研究人員、精神科醫生、心理治療技師、社會工作者、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婚姻家庭咨詢師。
半月談文章認為:自2017年,人社部取消了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資格全國統一認證。現階段各機構以培訓的方式發放培訓證書,且合格評判標準并不統一。
消費者程女士告訴半月談記者,自己遇到心理咨詢亂收費,卻因缺乏相關行業標準而投訴無門。
業內人士反映,目前大多數是通過社會機構培訓出來的,“讀了幾本心理學書,在機構里考個證,就能掛靠機構做心理咨詢,收費還不低”。
03.不能把心理咨詢等同于心理治療,應盡快恢復并強化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認證和監管
半月談文章認為,出現心理問題時,心理咨詢被視為“救命稻草”。業內專家認為,心理咨詢為來訪者提供穩定的心理支持,幫助其最終具備解決自身心理問題的能力,這是藥物難以替代的。
文章最后呼吁,應當加強對心理咨詢服務的業務指導和監督管理,規范心理咨詢活動。盡快出臺心理咨詢專業人員準入、職業培訓、執業資質、從業倫理規范等方面的國家統一標準,健全心理咨詢專業人才培養體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將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的工作范圍和服務對象進行了界定,明確心理咨詢的工作對象主要是心理正常群體,而心理治療的工作對象則主要是心理異常即精神障礙患者。精神衛生法同時要求:“心理咨詢人員不得從事心理治療或者精神障礙的診斷、治療。心理咨詢人員應當提高業務素質,遵守執業規范,為社會公眾提供專業化的心理咨詢服務?!?/p>
所以,我們不能把心理咨詢等同于心理治療,也不能把心理治療等同于心理咨詢。很明顯,比起心理治療,心理咨詢的工作對象和工作范圍要廣泛得多。心理咨詢涉及面廣,需求量大,任重而道遠。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一方面是社會大眾對心理咨詢專業人員的剛性需求,另一方面卻是心理咨詢專業隊伍的后繼無人。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資格鑒定開展15年來,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理念端正、素質過硬、業務優良的心理咨詢師專業人才,目前正在這個行業發揮著骨干作用,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具不完全統計,在2002年至2017年的15年中,我國共有130多萬人取得二級、三級證書。2017年時,有關部門調查大概有3%的持證心理咨詢師在從事心理咨詢,預計總數不超過4萬人,因種種原因,現在可能更少。
(版權所有:中國EAP學院)
具有戲劇意味的是,在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資格鑒定取消多年以后,反倒有很多地方和單位,在引進心理咨詢、EAP服務時,明文要求必須由二級或三級心理咨詢師提供服務。很多自媒體入駐作者的職業認證,也把國家二、三級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證書作為合法資質。
這種局面對目前心理咨詢師職業來講,就顯得有些尷尬了。
同時,這也足以折射出社會對之前國家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認證的廣泛需求和認可。
可是,有一個問題不容回避:隨著現有二級、三級心理咨詢師的自然減員,未來的心理咨詢行業,是否還后繼有人?
李逵缺位,李鬼就一定會趁虛而入。心理咨詢師職業認證和監管的斷層和真空,勢必引發行業亂象。
盡快恢復并強化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認證和監管,已是勢在必行,且迫在眉睫!
(作者:李學茹、鄧清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