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科普氣候變化對人類生存的威脅,許多人或許根本意識不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事實上,全世界所有國家都已經把這個問題當作重大事情來應對,目前認為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讓地球降溫,或者說溫度升高不要太快。
聯合國發起的《巴黎協定》就是為了控制地球溫度而施行的一項全球計劃,這個協定于2015年12月12日在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通過,2016年4月22日聯合國秘書長宣布開放首簽,當時簽字的締約國就有178個之多。
我國代表在《巴黎協定》上簽了字,同年9月3日該協定被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由此中國成為《巴黎協定》的首簽締約國之一。
《巴黎協定》于2016年11月4日正式實施,內容共有29條,包括目標、減緩、適應、損失損害、資金、技術、能力建設、透明度、全球盤點等內容,核心思想和措施就是環境保護和治理,考核指標就是不斷降低碳排放,最終實現零排放,也就是實現碳平衡或碳中和。
由此,各國都要對自己的能源利用方式不斷升級改造,并恢復和加強生態建設,這樣,一邊節能減排,一邊制造綠洲消化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制造更多氧氣,最終實現碳平衡。這些做法的最終目的是減緩溫室效應的加劇,也就是控制地球升溫,目標是在本世紀末必須將地球平均氣溫控制在比工業化以前的氣溫高2攝氏度以內,爭取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
《巴黎協定》目標和措施,是基于科學建模的趨勢判斷。所謂工業化以前,是指1850-1900這個階段,那時的氣溫比現在要低1攝氏度左右,也就是說,現在的地球平均氣溫至少已經比那個時候升高了1攝氏度,而且現在每年還在持續升高,有時候短暫升高達已經達到2攝氏度以上。
這樣就引起了科學家們的嚴重憂慮,研究認為,平均氣溫不斷升高,是由于溫室氣體的不斷增加,主要是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濃度不斷增高導致,而溫室效應正是氣候不斷向惡劣的極端轉化之根源。
經過科學建模發現,溫度升高有一個閾值,就是如果地球氣溫較之工業化之前升高3度是個臨界點,到了這個臨界點,地球氣候自我調節功能就會被破壞殆盡,極端惡劣的氣候就會摧毀地球生態,包括人類滅絕。
這是個非常可怕的預測,這個預測還包括地球平均氣溫每升1攝氏度,都會讓氣候變得異常和惡劣,到了3攝氏度就無法控制和逆轉。這種預測似乎正在實現,目前地球氣溫比工業革命前已經超過了1攝氏度,而在2023年11月18日,氣溫短暫突破了2度警戒線,達到2.07攝氏度。
正是基于這種氣溫變化,地球生態正在朝著不可控制的惡化方向發展,如冰川消融、珊瑚礁死亡、洋流改變、雨林減少和消失、淡水資源萎縮、森林火災頻發且越來越大,與之相對應的是氣候越來越惡劣,連我們這些普通吃瓜群眾都能感受到了,如有的地方越來越熱,有的地方越來越冷,每年都有熱死人凍死人的情況發生。
尤其是今年,持續大雨、臺風、龍卷風、雷暴、巨型冰雹、暴雨導致的洪水泥石流次生災害頻發,僅我國就多地受災,災害的過程且比往年越來越厲害和奇葩。至于地球氣溫變化是否完全由人類活動引起,又能否能夠通過人類自我調節達到控制和改善,一直也有爭議。
今天我們就不講這些爭議,重點來說說不久前發生的新加坡SQ321航班高空傷亡事故帶給我們的啟示。因為這次事故并非單純的航空事故,而是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溫度升高導致的氣候變化不但出現越來越多惡劣的極端天氣,還導致高空氣流也越來越紊亂。SQ321航班就因為遇到高空嚴重高空湍流,才導致了重大安全事故。
這架飛機所屬新加坡航空公司,是一架從英國飛往新加坡的波音777,航班編號為SQ321。這架飛機于5月20日晚間從英國希斯羅機場起飛,本應最終抵達新加坡樟宜機場,但在飛行途中,突然遭到高空嚴重湍流而備降泰到國曼谷素萬那普機場,突發意外導致一名乘客死亡和數十人受傷。
所謂湍流并不少見,大多數航班都會經歷。比如,在機場周圍地面附近,強風會在飛機起飛或降落時引起湍流;在高海拔地區,風暴中的上下氣流會引起輕度至重度湍流。這些湍流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預見而可以避開的,因此危害相對較小。
難以預料的湍流就是所謂“晴空”湍流,這些湍流并非由于地形或風暴引起,而是突發于云層以外萬里無云的高空,防不勝防。英國雷丁大學大氣研究員保羅·威廉姆斯說:嚴重湍流會讓人瞬間變成一個彈丸,在機艙中亂飛亂撞。這種情況下如果沒系安全帶,就像沒有任何固定情況下坐過山車,后果十分可怕。
SQ321航班就遇到了這種情況,當時的乘客們已經飛行了約10個小時,許多乘客開始吃早餐,有的放松了身體解除了安全帶。沒有任何預警,意外在一瞬間發生,飛機突然從空中快速墜落,但有些乘客被飛撞到機艙天花板上,同時在機艙亂飛的還有鞋子、平板電腦、手機、墊子、毯子、餐具和飯菜等。
飛行記錄顯示,這架飛機突然無法控制的從11300米的高空,急速下降到9400米,在短短的三分鐘時間里驟然下降了1900米,這種自由落體式的“墜落”,讓沉浸在放松狀態下的乘客們措手不及,沒系安全帶的乘客和物體“射”向機艙頂部,從而導致了該航空公司24年來的首起傷亡事故。
而近年來,航空事故越來越多,且許多航空事故調查一直沒找到原因,如2014年馬航的MH370失蹤空難、2022年中國東航MU5735突然垂直栽落空難,都導致了全部機組人員和乘客的離奇失蹤和遇難,專業機構費盡了財力人力的調查了這么多年,也沒查出個結果,災難原因至今撲朔迷離,還是懸案。
這些空難會與極端氣候有關嗎?飛機原本是所有交通工具中最安全的,那么以后像SQ321遇到的這種“晴空湍流”會越來越多嗎,那么飛機旅行還安全嗎?
事實上,科學家們的研究已經證實了氣候變化正在使湍流變得更加頻繁和嚴重。威廉姆斯和他的同事們在一項研究中發現,1979年到2020年期間,晴空湍流的出現大幅增加,比如在大西洋上空,這種比地球引力更強的嚴重晴空湍流比以往頻繁了55%;他們的另一項研究使用了氣候模型預測,隨著氣候的變暖,這種晴空湍流將變得更加嚴重和頻繁。
這也就是說,隨著溫室氣體的日益嚴重,這種云層上方突然出現的晴空湍流會越來越多的危及航空安全。那么飛機這種迄今最快速安全的交通工具是不是從此可能壽終正寢了呢?非也,我想在沒有更好的替代工具以前,飛機依然會作為重要的交通工具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
不過,人們乘坐飛機將會遇到越來越多的湍流危害,甚至極端的晴空湍流也會突然而至。要預防這種危害,最好的辦法是能夠預測到湍流的出現,從而規劃更安全的航線。但目前的普通雷達還無法探測到這種萬里無云看不見的晴空湍流。
現在已經有一種叫LiDAR的技術,即一種集激光,全球定位系統(GPS)和慣性導航系統(INS)三種技術于一身的系統,可以清晰探測到20英里以外的晴空湍流。但這種裝置十分昂貴,且體積龐大,還無法安裝在民航飛機上,有待未來裝置的小型化并成本降低,才能普遍的在民航飛機上使用,從而避免晴空湍流的危害。
在這之前,乘坐飛機最保險的辦法就是全程系好安全帶,這樣,雖然不一定在巨大空難中幸免,但至少在遇到這種晴空湍流時會更加安全。這次SQ321航班事故的傷亡者,應該絕大多數都是放松了警惕,未系安全帶的人吧。
小小安全帶,的確在關鍵時刻有可能保住性命,希望許多對系安全帶不重視,包括一些汽車乘員只是為了應付檢查才系安全帶的人們,為了自己的生命,重視起來吧。系安全帶可能會讓身體有一點點不方便,但這點不方便換來的是自己生命的保障,愿與大家共勉。
現在對溫室效應和氣候變化是否由于人類活動導致還有許多爭議,依靠人類自身的控制能否扭轉氣溫上升也有爭議,但溫室效應正在讓氣候變得越來越極端卻是事實。本世紀末人類能否將溫度上升控制在工業化以前的2攝氏度以內,目前還很難定論,但保護環境恢復和創建更好的生態總是有利于我們人類自身,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個人觀點,歡迎討論。
時空通訊原創文章,請尊重作者版權,感謝理解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