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輿論有兩個地產方面的論調:
一個是收儲未售商品房可以穩定房價;
另一個是地產開發急劇收縮下,房子價格很快會暴漲, 因為供應會減少。
兩個都是笑話。
第一個錢的來源只能是發債, 但未售商品房數量巨大, 根本不能收, 哪怕收一半都是做不到的;
其次, 已經收儲的, 怎么處理?
只能放出去租, 因為沒人買, 現在租金回報率本來就是超低水平, 如果大量增加出租房供應, 租金一定暴跌, 租金收入扣除管理成本后根本覆蓋不了借款成本。因此, 地方政府是白癡才會動真格去收儲。
多地的收儲實踐和即將推出的收儲方案,指向的顯而易見的結論是:
第一,附著在土地上的地方債務壓力可以很大程度緩解;
第二,土地財政依靠地方國企能完全重新轉動起來。
但前提是地方政府有上面這兩點意愿,重視租賃貸款這類超長期加杠桿工具,打通地方國企拿地與融資和地方財政這兩個口袋。
第二個結論——房價會暴漲,則更荒唐。
現在二手房掛牌數量已是天量, 而且還會不斷增加。一手房也有大量未去化庫存, 即使一手數量不再增加, 巨量的二手房拋售壓力下, 房價也不可能上漲, 只要上漲一點, 立刻會刺激更多二手房掛牌出來。
那么, 為什么這么多人說這些笑話呢? 你猜。
為何這兩年城投(地方國企)拿地和開工都有下滑?
1、融資難;2、不會建;3賣給誰?
除了2,1和3,收儲都可以解決,保障房不算隱債,銀行也樂意放30年的租賃貸款,賣不出去的房子換主體回收,甚至賣不掉的地也能回收。至于價格,對于左口袋和右口袋也就是怎么記賬而已。
這些關鍵點在于,如果換成民企甚至央企,都只能按照市場化來談了,所以現在的收儲方案的方向決定了如果要上量,那只能指向地方土地和財政內循環。
不要小看這個內循環,近幾年城投拿地六七萬億,開發可能不足40%,去化不足一半,如果都循環起來,對地方財政將是一筆巨款。
收儲本質是銀行擴表、央行擴表,結果是地方債務下降、土地財政回暖、地產庫存減少、保障房增加。
肯定有人問:銀行借這么多錢風險不大嗎?
那我問你:這些庫存賣給老百姓,按照30年3.4%的利率風險更小嗎?
在居民部門收入和預期最差的時候,政府認真加杠桿就是對居民部門最好的解脫,這是宏觀經濟的本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