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醒來看手機,見有在德國的學者朋友張冬的留言:
匆匆翻了一遍《沉思經典》,顯然是按照四個主題編排的順序。 所以特別想看到全書后有個索引,按作者姓名或書中出現的先后順序編排,找到作者姓名就能找到書中哪篇有論及其哪本書的文字,因而獲得完整印象。 還有,你的每篇隨筆后面最好有注明寫作日期,這個對別人研究你的寫作歷程挺重要的。 比如你寫初讀《日瓦戈醫生》時的精神痛苦的狀態,因為行文中說了是80年代最后一年初讀,我馬上就能理解你當時為什么有那種感受和這本小說對你的影響。
不愧是張冬,好眼力,我的隨筆寫作均留有日期,且于寫時便心知有朝一日人們會根據我"此時此刻"的思緒有此及彼地了然處于某一時段、乃至時代的我們這一代人的精神困境與特征,或者說,親歷者之一代人的精神軌跡。我以這么一種象喻之方式,藉由某一對象———書、音樂、電影、戲劇等,隱秘地記錄下我的心靈密碼。
這是肖斯塔科維奇的創作方式,為什么我不也做如是之作呢?
于是我寫心得,于是我作另類式的時代記錄,當時沒想到我仍"在時代中"時竟能出版,雖然一些關鍵之詞仍被"處理"了。
謝謝我的知音朋友們,我沒想到我的《沉思經典》能獲廣泛好評,還有我見過的及沒見過的青年一代為此專門寫下了由衷的書評,讀著,令我感動。
我們不幸生活在一個令人百感交集的年代,又有幸結識了許多值得一交的朋友,這便使我有了足夠的勇氣去面對時代。
2024年6月18日手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