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鳳陽、江蘇南通、湖北鄂州等地出臺鼓勵放棄、退出農村宅基地,并給予進城購置新建商品房補助的相關政策。
鳳陽政策
南通政策
鄂州政策
劃重點——鼓勵放棄、退出農村宅基地的目的是,讓農民兄弟進城購買新建商品房。所以這樣的政策算是廣義上的“以舊換新”,只是這個舊不是指的老舊商品房小區,而是指的農村宅基地,是讓農民兄弟進城幫忙消化城市的存量房。
2024年4月1日至2025年6月30日期間,在主城區(崇川區、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蘇錫通園區,下同)范圍內購買新建商品住房的,給予購房款總額1.5%的獎補。自愿退出(放棄)農村宅基地進城購房的,給予一定額度的獎補,具體標準由全市各地自行制定。
也許現在大家覺得,讓農民放棄或者退出農村宅基地,住進商品房小區的政策有割他們“韭菜”的嫌疑。但是在二、三十多年前,這是一件非常政治正確的事情——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本意是讓城市反哺農村,讓農民兄弟也享受到現代化城市建設帶來的便利,離開“茅屋土房,油燈煤球”,住進“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我記得我07年本科畢業后的二、三年,就做了不少“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項目。
社會主義新農村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這里有一個核心的問題——土地性質的轉變。并且這個問題同樣還涉及到隨著城鎮化率的提高和人口不斷流入城市,城市的范圍也不斷地擴大,原本周邊的農田耕地和城市建設發生了直接沖突。但我國曾經是數千年的農業大國,以農為本的認識,深刻烙印在政府的思想中。所以18億畝的耕地紅線是國家戰略安全的保障,這是不能隨便觸碰和突破的。
但不斷擴大的城市,不斷增加的常住人口,對城市建設用地的迫切需求,面對被農村包圍的城市,該如何破局?
重慶給出了一個答案——地票制度。
地票制度通過土地性質置換的方式,解決了當時重慶建設用地指標不足的問題。在前重慶市長黃奇帆《重組與突破》一書中,黃市長提到的,當時重慶主城區每年2萬畝房地產建設用地中,有1.9萬畝來自地票,覆蓋率超過95%。
所謂地票,就是指將閑置的農民宅基地及附屬設施用地、鄉鎮企業用地、農村公益公共設施用地等農村建設用地,復墾為耕地后,產生的建設用地指標。簡單理解,就是農村的宅基地復墾并通過驗收后,其置換出的建設面積,以票據的形式進入土地交易市場進行交易,持有人可以按招拍掛相關規定獲得城市里相應土地的建設用地使用權。
所以,這是在不突破18億畝耕地紅線的基礎上,增加了城市周邊的建設用地。
回到問題,南通、鳳陽、鄂州當地政府發布的通知中,對于宅基地退出的一個重要的規定,就是必須復耕復墾,才能享受到置換或者購買新房的補貼。某種意義上是確保耕地和城市建設用地指標之間的平衡。
不過,目前農村宅基地上修建了不少所謂的小產權房,盡管沒有產權,但是農民依然能夠“出售”或者“長租”給城市里的人,尤其是在避暑避寒,有旅游資源的農村地區。也就是說,農村人現在能夠利用手上的宅基地,做“房地產”和鄉村旅游的生意。這種小產權房給當地農民帶來的收益,遠大于退出宅基地,購置新建商品房那點補貼的利益。
鄉村旅游盤活小產權房
那么,農民兄弟恐怕是不會為了這點蠅頭小利放棄宅基地的使用權吧!人家不需要放棄宅基地,一樣在縣城里購買商品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