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發源于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之齊岳山,流經利川、恩施、咸豐、宣恩、建始、鶴峰、巴東、五峰、長陽、宜都等10個縣市,在宜都市陸城匯入長江,清江全長的水文調查數據為463.4公里,而傳統數據為423公里,因而,俗稱800里清江。
清江,從西到東,穿越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境,全程148公里,地跨清江中、下游,中游(長陽資丘巴山峽以上至恩施)、下游(資丘巴山峽以下至宜都市陸城),俗稱:“三百里長陽”。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是800里清江流經地域最長的一個縣。
清江,古稱夷水,又名鹽水,夷水,是巴人的母親河。據2000多年前先秦史書《世本》載:(巴國創始人廩君)“從夷水至鹽陽”。
最早記錄清江地名的古文字,出現在1400多年前北魏麗道元《水經注》,其《水經.夷水》中載:“夷水出巴郡魚復縣江,東南過佷山縣南。又東過夷道縣北,東入于江。”又云:“蜀人見其澄清,分砂石,因名清江也。”
也就是說,早在北魏以前,古夷水,就已經有人稱其為清江了。因找不到更超前的文字記載,“清江”何時從夷水變為現名,已無法考證。
但清江,自北魏以后,便成為古代文人墨客常常提到的名字,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有大量古詩詞為證。
有關“清江”的古詩詞,在唐代就出現了,約有數百首。如唐代詩圣杜甫的詩《江村》:“清江一曲抱江流”、《甘(柑)園》:“春日清江岸,千甘二頃園”。唐宋約近百位詩詞人的詩詞中提到過“清江”。
或許杜甫是湖北襄陽人的緣故,他詩中提到清江的詩詞共有13首,這也是古代眾多提到“清江”二字詩人中,寫“清江”最多的一位。
然而,古代詩人們筆下的“清江”,具體含義的解讀,學者專家們卻有千差萬別。或為地名(如指湖北清江),或為詞牌名(如清江曲、清江引),或形容江河溪流水之清澈(如四川浣花溪水)。在唐代,還有一個詩人名叫清江。
真正形容“清江”之美的古詩詞,少之又少。只有北宋詩人黃庭堅,他用(何用相澆潑)“清江綠如酒”來形容清江,把清江的綠色比喻成酒。
清代長陽籍詩人彭秋潭,在他“竹枝詞”中的兩句詩:“清江秀絕三巴地,草木香蒸二月天。”則是后人贊美清江引用最多的古詩句。
時間在流動,時代在變遷,真正從旅游視角來審視清江、贊美清江,還是1992年初清江隔河巖電站大壩蓄水以后的事。
1987年1月15日,國家重點工程——清江梯級電站首個工程一一清江隔河巖電站開工建設,當年12月15日,位于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境內清江平洛峽口的清江隔河巖水利工程,提前一年完截流目標,創造了國家大型水電建設工程當年施工、當年截流的建設奇跡。
這里說的截流,就是把清江水引入事先開掘的導流洞,騰出原來的天然河道,建筑攔江大壩。
1992年1月初,隔河巖電站大壩工程施工建設竣工。在隔河巖電站大壩即將下閘蓄水前,宜昌日報記者周向陽、李蘭珠與特約記者(長陽電臺副總編)劉洪進,深入長陽庫區采訪,完成了《清江在移民》的通訊稿,這篇3000字的通訊,于1月18日發表在宜昌日報頭版頭條顯著位置。
文中在結尾中道:“此后(指庫區蓄水后)的清江,將出現碧波萬頃的高峽平湖,成為名副其實的山水畫廓。”
清江,第一次在媒體上被稱為“高峽平湖”、“山水畫廊”字樣。
1992年1月25日,隨著湖北省省長郭樹言一聲令下,隔河巖電站大壩導流洞被閘門封死,萬古清江,出現了首次斷流。
就在當日,劉洪進又來到了隔河巖電站大壩上游的磨市鎮沿市口一帶,相約通訊員李曉英,采訪清江蓄水時刻的現場新聞,當晚,一篇題為《萬古清江出平湖》(作者李曉英、劉洪進)的新聞稿就在長陽電臺播出,之后,此稿被宜昌日報、長江開發報等多家媒體轉載,新聞中第一次用肯定語句,稱清江為“山水畫廊”、“高峽平湖”。
隔河巖大壩的下閘蓄水,使大壩上游形成78公里長的高峽平湖,尾水直達清江伴峽。庫區126個大小山頭全部變成半島或全島,其中全島有42個;人們津津樂道的清江三峽:平洛峽、巴山峽、伴峽,全部融入在高峽平湖之中,成為山水畫廊的一部分。
就在這年4月,劉洪進被調入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委宣傳部,出任首任新聞科長(此前,宣傳部對外新聞宣傳由宣傳科干部擔任)。
新聞科這個崗位雖然沒有什么權力,也沒有錢,就連對口接待的錢也得靠對外化緣,但是,新聞科又有三大優勢:一是只要采訪需要,你可以隨時能見到縣委書記和縣長;二是領導指示下達后,如何宣傳、文字如何表述,可以發揮自己想象空間,文字把關都可以自由作主;三是對口接待中央、省、地區(市)等上級新聞單位記者編輯,有媒體渠道優勢。
當年,還沒有互聯網,宜昌地區有宜昌日報、三峽晚報、宜昌人民廣播電臺;湖北省有湖北日報、長江日報、湖北人民廣播電臺;中央級媒體有新華社、人民日報、中新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等。此時,一些部門也開始辦紙媒或雜志。省、市、縣級電視臺才剛剛興起。
完成了艱難而偉大的清江大移民,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委縣政府開始謀劃新形勢下的長陽經濟發展戰略。
以縣委書記張為民為首的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委縣政府,及時提出了“兩線(國道、清江)串珠,旅游突破”的長陽經濟發展戰略。
新戰略的對外新聞宣傳任務,便不容置疑地落在了宣傳部門肩上,作為新聞科長的劉洪進,是直接責任人。為充實新聞科力量,也因旅游突破宣傳需要,長陽縣不斷給新聞科增添力量,由最初的2人,發展到最多時的4人,長陽宣傳部新聞科,不僅成為長陽宣傳部內部最大科室,也是整個宜昌地區宣傳部口從事新聞宣傳的最大科室。
劉洪進上任不久,便發起組織了全縣旅游新聞大獎賽,組織全縣通訊員宣傳旅游,為全縣“旅游突破”鼓與呼。
在隔河巖電站大壩蓄水前,劉洪進便與攝影家劉志敏深入到隔河巖庫區,從水布埡一路步行東下,到隔河巖,歷時一個月,完成了以攝影為目的第一次“清江庫區行”,拍攝了清江長陽段大量原始地貌珍貴圖片;出任新聞科長后,他又組織通訊員陳哈林(信訪辦)、李春明(人武部)、鐘志璽(電臺),沿庫區復建公路采訪,進行了第二次“清江庫區行”。
兩次清江庫區行,使劉洪進對清江旅游資源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全縣的旅游突破,一是旅游開發(包括硬件建設),二是旅游宣傳(包括文化挖掘,軟件建 設)。因此,對清江旅游宣傳,便成為新聞科工作的重心。劉洪進有一句名言:“旅游加吹牛(宣傳),游客不用愁。”
劉洪進與通訊員們一道,發揮想象空間,從此,對清江贊美的各類形容詞不斷涌現,如“清江百島湖”、“高峽平湖”、”湖北漓江”、“東方多瑙河”、“翡翠般的清江”、“最美藍寶石”、“深山湖泊”、“最美山水畫卷”、“八百里清江美如畫,三百里長陽似畫廊”等。
“八百里清江美如畫,三百里長陽似畫廊”出現在媒體后不久,劉洪進便覺得有些不妥,便將表述語的疑似字改成了肯定語,投稿時,將“似”改為“是”。
1993年6月4日,清江隔河巖水電工程一號機組正式并網發電。
庫區的形成,政府的作為,新聞的跟進,清江迅速成為投資熱點,縣政府的購車款,變成了旅游規劃費,旅游規劃初步設想:把清江建成“民俗風情一條江”。
有臺商血統的廣東珠海商人楊玉和,捷足先登,率先投資開發了隔河巖庫區第一大島柏園島,建成了日月山莊千歲宮,于是乎,楊玉和成為清江旅游開發的領頭“楊”。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更是按土家族民族自治條例,制定了對日月山莊旅游開發的特殊保護政策(條例),占地600多畝的清江柏園島,成為“中國最小的經濟特區”。
新聞播發后,引起轟動,港澳臺媒體多有轉發,就連美國之音也轉播了這一消息。武落鐘離山、倒影峽、青魚洞、仙人寨、巴王洞、巴山洞、女神寨等一批景點也相繼在清江沿線興建。
1993年9月9日,“清江畫廊”一詞。首次出現在湖北省委官方媒體《湖北日報》頭版顯著位置,標題為《八百里清江畫廊成為投資熱點 長陽敞開門對外出讓隔河巖庫區百島》(作者劉洪進、鮮于小明 )。
從此,清江畫廊一詞,成為“八百里清江美如畫,三百里長陽是畫廊”的簡稱。頻頻出現在各種紙質或廣播媒體上。劉洪進被同事們稱為“點子科長”。
隔河巖樞紐工程,是清江梯級開發的第一個工程,也是長江三峽樞紐工程的試驗工程,因而,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一批國家領導人先后到達長陽隔河巖視察。
1992年11月16日,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李鵬,第一次來到長陽隔河巖,提出把清江建成“東方的藍色多瑙河”;1993年12月,李鵬第二次視察隔河巖電站時,指出,清江應以旅游開發為主,周邊不要建工業企業,希望把清江建成“東方日內瓦”。
在較封閉的土家長陽,幾乎少有人知道日內瓦,對“東方日內瓦”的新聞表述,只停留在極少的雜志上。李鵬提出的建“東方日內瓦公園”的設想也不了了之。
1994年8月10日,清江畫廊一詞,首次出現在中央級權威媒體《經濟日報》(國務院主辦)上,題為《清江畫廊呈異彩》(作者劉洪進、雷漢發)
隨著旅游宣傳的推進,到清江旅游的人數劇增,1994年5月1日,清江旅游出現井噴,云集到清江隔河巖碼頭的游客超過萬人,水陸交通出現高度緊張,庫區的小機動船都成了游客輸送工具,乘坐一條快艇到武落種離山,收費高達1000元。
1995年2月,劉洪進調入宜昌日報(后更名為三峽日報)任記者,但他對長陽家鄉的旅游宣傳并沒有停止,這年初,他采寫的《神秘的日月山莊》,在國內10多家報刊雜志發表,后經湖北省委統戰部朱正明配圖推薦到中新社發表,港澳臺數十家媒體或半版、或大半版轉載。
1975年7月15日,劉洪進采寫的長篇通訊:《清江 土神 美人魚——日月山莊趣味風情掃描》,在宜昌日報三峽特刊整版刊發。
這年12月14日,劉洪進隨日月山莊“鄉巴佬藝術團”來到北京人民大會堂,采訪寫下了《取土家文化精華 展清江旅游風采 鄉巴佬藝術亮相人民大會堂》新聞稿,王光英、廖漢生、陳錫聯、汪峰、傅崇碧、李晉友、邵華等80多位國家領導人、將軍、藝術家等參加了活動。
1995年夏,隨著日月山莊狩獵場(外包項目)涉嫌賣淫被查處,清江旅游開發“帶頭楊”——日月山莊老總楊玉和受到牽連,次年12月,楊玉和被捕入獄。日月山莊至此走完了短暫輝煌,最終以轉讓終結,為這個景區劃上了句號。
長陽清江旅游的熱度,隨之一落千丈。連續多年,長陽清江旅游開發再無重磅新聞出籠。
轉眼到了2004年,經過近9年沉寂,清江旅游,再次納入到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領導人視線,并把發展清江旅游,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來認識。
這年初,長陽代縣長馬尚云,正式出任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縣長,馬尚云是新聞記者出身,對旅游開發和宣傳深得要領,在長陽縣委書記王新祝支持下,經過一年整合,清江沿線旅游景點,上至伴峽,下至隔河巖,全部歸口在“清江畫廊”一面旗幟下。實現了統一門票、統一管理。
2005年底,時任三峽商報總編輯的潘旺雄,約見宜昌日報三峽旅游特刊工作室主任劉洪進,商議能不能在長陽有償承辦三峽商報專刊,以點帶面,推動三峽商報縣市級周刊在各縣市區落地。
有償辦專刊,相當于內部承包,自負盈虧。因需要一定的資金,劉洪進決定先找時任縣長的馬尚云商議。
馬尚云當即表示支持,并承諾由他協調企業,落實三峽商報長陽專刊的資金問題,但也提出了一個要求:長陽專刊,報頭要用“清江畫廊”。
2006年初,三峽商報“清江畫廊”周刊正式推出,新整合的清江畫廊(旅游局)和長陽隱龍山(生產礦泉水、木瓜冰酒果醋)公司成為周刊費用的第一批支持者。
2009年3月6日,馬尚云任中共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委書記,他仍然用足夠精力謀劃推動清江旅游發展和清江畫廊的品牌打造。
三峽商報《清江畫廊》周刊,共辦了近6年時間,這份報紙,見證了長陽清江旅游一系列重大活動的高光時刻:
如世界橫渡王張健清江畫廊橫渡挑戰賽;
23名中國工程院士在清江畫廊留影;
汪國新等近百名著名畫家在清江畫廊作畫;
央視“山歌好比清江水”明星演唱會,李谷一、李雙江、譚晶、毛寧、阿幼朵等20多位著名歌唱家在這里飆歌;
48國世界超模在清江畫廊采風;
三峽大壩與清江畫廊戰略對接;
河北專列開進清江畫廊;
世界鋼琴王子馬克西姆清江畫廊奏妙音;
清江畫廊北京推介會;
關公號、向王號、土苗兄妹號一系列豪華游船的入水等。
這些重大活動,更是吸引了全國主流大媒體的追蹤報道,中央電視臺、新華社、中新社、中國旅游報、中國民族報、中國體育報、北京青年報、新浪網、搜狐網等中央、湖北省、宜昌市等近百家媒體新聞信息的集束“轟炸”,讓每次活動都在瞬間傳遍全世界。
如2009年張健橫渡節,就有40多家媒體參與,一個活動,共刊播新聞稿件300多條。
三峽商報清江畫廊周刊,在近六年時間,共發表有關清江畫廊旅游的文字和圖片數千篇次(幅)。文字過百萬字,這些文字圖片,經過互聯網再次發酵,積極配合了清江畫廊走向全世界的旅游宣傳。
一時間,清江畫廊再度聲名遠揚,全球熱火,不僅有48國世界超模的集體采風,清江畫廊也成為外國游客的目的地之一。一位美國游客,還成為了清江畫廊百萬游客幸運游客。其間,清江畫廊成功創建為國家級4A景區。隨即,便啟動創建國家5A景區的部署,
但在注冊清江畫廊商標時,卻出現了一個小插曲。清江畫廊商標,已被湖南的一個商人搶注了。
經過多方協商和努力,清江畫廊商標終在國家商標總局注冊成功,成為中國旅游景區陣容中最響亮的品牌之一。
2012年12月19日,湖北宜昌市長陽清江畫廊旅游度假區收到國家旅游局景觀質量等評定委員會函件,確認清江畫廊成為國家5A級景區。
從此,清江畫廊完成了由形容詞向地名的華麗轉變。
(注:以上文字內容,均源于歷年對外公開的新聞媒體和書刊對清江的公開報道,部分來源于文獻資料,不含內部文件資料。因可查閱的資料有限,錯漏難免,敬請各位讀者批評、指正或添補。文中圖片,由劉洪進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