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下旬,2024年普通本科一批投檔線紛紛出爐。相關數據顯示,物理類的物化組合在選擇專業上優勢盡顯,真是贏麻了,而其他的組合看起來慘兮兮的。
這個“贏”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專業選擇的空間更大,很多專業都要求物化捆綁;二是物化的投檔線相對來說要低一些,當然也不全是。
現在以江蘇物理組為例來看看。
- 首先,在填報志愿選擇專業時,物化組合有更多的選擇余地。
很多院校的醫學、經濟學、土木類、水利類、統計學類、數學類、物理學、航空航天類等專業都必須選擇化學。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院校連電子信息類、通信工程等也都必選化學。像南京大學電子信息就有明確要求。
而華南理工大學的建筑學、華東師范大學的心理學、四川大學的機械設計等,也都要求化學為再選科目。
一眼望去,滿目都是“化學”。可想而知,留給其他組合的空間不多了。
不需要選擇化學的專業少得可憐,主要是法學、英語、會計、金融學這幾個。
要求必須選擇其他科目的更少,主要跟專業有關,像外交學必選政治,地理科學類必須地理,園林類要有生物。
這么多專業都要求“物化”捆綁,為什么依然有很多學生選擇物政地、物生地等組合呢?
原因可能有兩種。一是高中學校沒有考慮到學生高考后填報志愿的事情,也就沒有特意提醒學生,學校往往是從教學和老師工作量的角度在考慮選科,更有甚者,也有考慮本科升學率而不讓學生選化學的;二是很多學生會按照興趣和優勢選擇再選科目,覺得這樣對高考增分有利。
其實,現在越來越多的學校會告知學生“物化”捆綁的意義,越來越多的學生也知道物化不捆會限制很多專業。但是,他們并不清楚“很多”到底是多少。相信到現在,很多人依然想當然地認為,“物生地”是可以讀醫學、農學專業的。
一個學生的狀態應該可以代表一批人,他說:化學和生物沒有誰難誰不難的問題,我們去年高考的,當時選科目的時候“物生”和“物化”選擇的人差不多,一年后才知道好多專業非化學不行,但已經木已成舟!
不少在本科線上的物生地考生滑檔,一個500多分的物生地考生直接滑檔,可能沒公辦本科讀了。
關于歷史組,有一個現象學生要知道,很多專業對再選科目不做要求,哪怕你選化學、生物都行,只有部分專業強調選擇“政治”,個別專業要“地理”,等等。
- 其次,物化組合的投檔線普遍低于其他組合,雖然可能只低幾分。
疑中國礦業大學徐海學院的招生老師說,今年物理組的“物化”組合投檔線是471分,“不限”科目的是500分。
這個不一定準確,但跟另一位老師的說法不謀而合,這位老師說:
物化考生只要達到462的本科省控線,就基本能上很多省內及浙滬皖院校,而非物化考生想留在省內起碼要490分(不包括中外合作院校、專業),490分以下大部分只能到偏遠地區,或者只能讀專科。
- 物理類組合走向會如何?
“物化生”以前叫“理化生”,當很多人認識到“物化”捆綁的重要性后,“理化生”這個名字可能會強勢回歸,那么“3+1+2”可能就會被慢慢弱化。
其實現在很多重點高中”物化生”是主流,但是在一些普高里,物化生這個組合可能和物化地、物化政差不多,這樣生物就會逐漸被邊緣化。這樣真的好嗎?
大家說,以后非物化組合選擇的人會減少嗎?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謝謝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