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宣布,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健康大篷車+專科輕騎兵’巡回醫療行動,正式啟動!”
2021年的夏天,在南京八卦洲社區,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黨委書記顧民為醫院強基層、送健康的醫療行動“一錘定音”。
那時沒人敢肯定地說,這輛“大篷車”會跑多遠、跑多久。
如今三年過去了,截至今年7月,這輛健康大篷車行駛了3萬公里,派出醫務人員2130人次,到訪了213個社區。
解決看病“最后一公里”難題
新時代“赤腳醫生”
“大篷車+專科輕騎兵”的想法并不是憑空而來。
顧民回憶,2019年6月,南醫大二附院與棲霞區人民政府開展“院府合作”,在有機會更深入走進基層后,發現了基層的真實情況和真實需求。
以棲霞區為例,棲霞區地域寬廣,常住人口近八十萬,離主城區雖然不遠,但是大型三甲醫院資源較少,很多社區的居民想到大一點的醫院就醫至少需40分鐘車程,優質醫療資源的可及性比較差。一次到八卦洲島調研的機會,顧民發現這里仍保持著自然田園特色,島上卻只有孤零零的一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老百姓想到最近的大醫院去,要驅車十幾公里出島。不少老人更因為“嫌麻煩”而忍下病痛。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為了給廣大農村百姓提供醫療服務,“半農半醫”的赤腳醫生出現,他們走家串戶發藥、上門看診、講解預防知識,是救死扶傷和醫者仁心的集中體現。雖然隨著農村醫療進步,赤腳醫生退出歷史舞臺,但赤腳醫生的精神并不能丟。
“我們能不能做新時代赤腳醫生?用巡回醫療的模式解決百姓看病‘最后一公里’的問題。”秉持著這樣的追求和價值理念,“健康大篷車+專科輕騎兵”的想法有了雛形。
百姓最需要什么?簡單的疾病能不能在家門口解決?經過多方調研和論證,最終以眼科、耳鼻喉科、皮膚科、婦科、兒科等幾個百姓常見病所在專科為核心,用車輛裝載簡單的檢查設備,“大篷車+專科輕騎兵”應運而生。
“以往的義診很多,但每次出去都是以咨詢為主,沒有檢查設備,醫生就像‘失去了眼睛’。”
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眼科副主任醫師吳信金還記得,第一次帶上設備到社區,很多百姓都耳目一新,問道這是什么新型“移動醫院”來了?
正是因為有了檢查設備,更多百姓得到了詳細的檢查。一位患者眼睛一直不舒服,但遲遲拖著沒有就醫,吳信金為其檢查后發現她同時患有白內障和青光眼。青光眼如果到了急性發作期,眼壓升高很容易導致視神經萎縮,耽誤治療甚至會導致失明。“幸好檢查出確切的結果,患者在我們的勸說下到醫院進行進一步治療。”
耳鼻喉科副主任醫師金芳對一位患者也印象深刻。前不久,“大篷車”開往江北泰山街道某社區,一位60多歲的女性患者告訴她,自己反復嚴重的鼻塞、流涕癥狀已近十年,鼻腔完全不能通氣,跑遍南京各大醫院就診,只能偶爾用噴鼻劑解決鼻塞問題,并沒有從根本解決問題。金芳診斷其為變應性鼻炎,她建議患者先用藥觀察再制定詳細的治療方案。金芳當即通過隨車系統現場開藥,并給患者留下聯系方式。
沒想到的是,兩周后,患者主動來醫院找到金芳,表示經過規范化治療后癥狀得以緩解,希望能繼續通過治療,徹底解決問題。一次社區里的偶然相遇,解決了困擾十年的難題。如果沒有“大篷車”的出現,不知道這樣的故事還會不會上演。
把方便和省心留給老百姓
困難和麻煩醫院來擔
有醫生、有桌椅,一場義診也許就可以成形。
但開一輛車去義診,并不如想象中簡單。
車太大,設備太重,在有的鄉間小路無法轉彎。車太小,又沒有足夠的空間擺放設備。
現在每周固定駛入各個社區的這輛大巴車,已經是多次升級改造后的3.0版本。
從前面走上這輛大巴車,右手邊司機后方的擋板處,掛設了一處視力檢查表,中間隔著幾處座椅,剛好保證2.5米外的座位直對著視力檢查表。這里既是檢查區,又可以根據情況變為等候區。左手邊則是導醫臺,配有電腦和刷卡設備,可以刷醫保卡買藥、辦理入院。再向后一步是放置著眼底裂隙燈等設備的眼科檢查區。越過后門,車體中后部是耳鼻喉科綜合治療臺,大巴車尾部橫放一處平床,可供患者躺著做B超、心電圖等檢查,配有簾子保障私密性。
“小到一個插座,一個座位的方向,大到設備架設,儀器固定,每一處都是反復討論修改的結果。”南醫大二附院醫務處負責人李全朋說,一輛能滿足診療需求的車不是將座椅拆掉、儀器搬上去這么簡單。電線線路、區域布局都需要設計,前后改了多次,每一次修改后都要請專科醫生上車試用,根據需求再請專業公司改進。
“大篷車”使用一段時間后,又發現很多患者即便完成了檢查,但出于各種原因沒有及時用藥或治療,便運用5G互聯網技術實現電子病歷、遠程心電、醫保支付以及基于音視頻設備的遠程會診等功能與院內系統無縫對接,患者想要購買藥品可以直接“下單”,等待快遞送藥品上門。還開通了免掛號費綠色就診通道,真正做到了“上車即入院”。
“發現問題就解決問題。”在顧民看來,“大篷車”代表的是一種新的服務理念和模式,需要新的技術支撐,遇見任何問題不怕,在工作過程中不斷完善、不斷優化是一種常態。
李全朋介紹,目前共有11家社區及單位加入“健康大篷車”醫療服務黨建共建簽約,合約每三年簽定一次,每個月保證到各個社區一次。算下來,醫院目前每周至少要通過“大篷車”進社區2次。
7月11日,“大篷車”開進匯虹園社區,正逢暴雨天,醫生們的義診區搬進了社區好鄰里中心超市出入口處。社區書記劉成龍顯得有些不好意思,連說“條件簡陋了些”。他手上拿著的,正是與南醫大二附院簽定的下一個三年的合作書。“之前也偶爾會有醫院來義診,可保證每個月都來,并且一直堅持這么多年的就只有二附院一家。”
劉成龍說,社區覆蓋人口16000人,居民主要以拆遷安置戶和相對家庭困難的人群為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附近只有一家社區醫院。“大篷車”把好醫生送進社區,給百姓帶來了不少便利。
“不論是在門診,還是在‘大篷車’,對我們而言在哪里都是服務患者。”不問環境簡陋、不計較個人得失,在采訪中,吳信金等一批醫生都給了相似的回答,每一次送醫上門,如果能幫助一些患者解決病痛,在社區開展廣泛的健康宣教,就足以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
高舉公益性大旗一直“在路上”
真心實意帶來真績實效
在顧民的定位里,“健康大篷車+專科輕騎兵”的概念一直很清晰,并非表面上看起來的“義診”這一件事,而是通過把義診送到百姓和基層醫生身邊,來完成大型公立醫院“強基層”的責任。
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強調要堅持預防為主。預防既是早篩、早診,也是患者自身健康素養的提高。“大篷車”做了很多健康宣教之外,也通過這一載體培養基層醫生。疾病“防治康”的主要環節在社區,而社區以全科醫生為主,專科實力并不強勁。全科醫生對某些常見的專科疾病知識從何而來,就需要醫院的專科醫生進行指導。在很多“大篷車”不開下去的時候,線上與基層的交流也沒有停止過。院感聯盟、藥學聯盟、高血壓聯盟、糖尿病聯盟,南醫大二附院通過很多“看不見的網絡”與基層社區保持常態化的聯系。最終形成全科橫向為“面”覆蓋基層,專科縱深為“點”服務百姓的模式,為分級診療模式的真正實現做鋪墊。
每次出車要動用醫務人員近10人,每周至少兩次下社區,出人、出力、出物,“大篷車”的“性價比”高嗎?顧民嚴肅地回復,在公立醫院高舉公益性大旗這件事情上,不能談“性價比”。醫院看重的是通過這樣的公益行動,為醫生創設了到基層接觸患者的條件,“百姓為什么說看病難、看病麻煩,做醫生的不去了解,怎么能真正做到以患者為中心?”顧民總結,正是讓醫生走到百姓身邊,才生出真情實感,感知到百姓需求,才能有真心實意、激發真才實學,最后通過真抓實干,“大篷車”才能產生真績實效。
在門診診室看診,因為時間緊張、患者多,醫生能分給每一個人的時間并不多。但是在“大篷車”,醫患之間的氣氛發生了變化,更像是老朋友、像是家人,對話更放松,也充滿了人情味。在顧民看來,這樣的模式也更好地激發了醫生對患者的人文關懷,提醒醫生和醫院在組織流程架構管理上,真正從患者視角出發。
下一個三年,“大篷車”會是什么樣?顧民給了一個開放的答案:老齡化社會程度不斷加深,醫療和科技也在進步,足以想象在不遠的將來原有的就醫模式很可能被打破,從解決“最后一公里”到解決“最后一米”的難題,公立醫院要先做表率和探索。“我們為何不去做先行者?探索未必會成功,但我相信探索路上一定會有收獲。”
轉載自新華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