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載中乾隆帝曾六下江南,每次南下一般都要到江寧府(今南京市)、蘇州府、杭州府、揚州府,后四次還巡幸了浙江的海寧。(歷史上清朝南巡的皇帝有三位,除了乾隆帝以外,乾隆帝的祖父康熙帝在位期間也曾六次巡視江南。另一位嘉慶帝南巡影響不大。)乾隆帝在其統(tǒng)治期間進行了南巡,?主要是為了免賦加恩籠絡(luò)人心、?巡視河工體察民情、?團結(jié)凝聚江南士族豪紳等目的,?以鞏固其統(tǒng)治權(quán)力。?乾隆帝的南巡活動非常奢華,?每次出行都伴隨著龐大的隊伍和精心的籌備,?展現(xiàn)了其在位期間的盛世景象。
早在清兵入關(guān)時,江南人民就進行大規(guī)模的抵抗,江南地區(qū)反清情緒異常高漲。從康熙皇帝開始,清朝的統(tǒng)治者就采取了各種方法,如設(shè)立博學(xué)鴻詞科,征調(diào)明朝遺民編修明史等,極力籠絡(luò)前朝尤其是江南地區(qū)的文人士大夫。康熙皇帝曾六次南巡。一心想要效仿祖父的乾隆也有過六次南巡,并且前兩次和他的祖父康熙一樣,以浙江杭州為終點,還登上紹興會稽山祭禹陵而還,意在炫耀國力、安撫江南民心、視察耗費巨大的錢塘江海塘工程。
江蘇、浙江是明末遺民活動的中心,反清思想和反清言行一直不斷,發(fā)生了多起文字獄。沒有江蘇、浙江這兩個省巨大的財政收入和紳衿(紳,紳士,有官職而退居在鄉(xiāng)者;衿,青衿,生員所服,指生員。泛指地方上體面的人。)支持,清朝的統(tǒng)治是很難鞏固的。牢固控制住江浙,充分利用江浙的財力人力和物力,來發(fā)展其“盛世”,這就是乾隆六下江南的根本原因。
江南主要指長江三角洲地區(qū),尤其特指江浙長江以南至錢塘江口,加上揚州一帶,江浙兩省的核心地區(qū),有時也包含安徽東南部及江西東北部。清代前期與中期最繁華的是江寧府、蘇州府和揚州府,還有杭州府。
為了安撫民心,為了獲取江浙兩省巨大的財政支持,六下江南大體上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蠲賦(免除稅賦)恩賞、巡視河工、觀民察吏、加恩士紳、培植士族、閱兵祭陵。
說到這里就說說那天去了木瀆,發(fā)現(xiàn)乾隆六下江南,次次必到木瀆,這下子引起了我的興趣,除了這次到木瀆知道了乾隆曾六次到了木瀆,還想起了我走過的地方也有很多乾隆下江南的記載。今天就說說乾隆帝走過的痕跡。
木瀆,棲霞,雨花臺,燕子磯,大行宮,朝天宮,靈谷寺,
木瀆
那天去了木瀆,這已經(jīng)是第二次光臨游覽,除了喜歡這里典型的江南水鄉(xiāng)的感覺,小橋流水,老宅人家。還有這里的歷史故事,美麗傳說。
木瀆坐落于江蘇東南,蘇州古城西部,地處 太湖 流域,是江南著名風(fēng)景區(qū)。“吳中第一鎮(zhèn),秀絕冠江南”已有2500多年歷史。古城,古鎮(zhèn),可見之古。
說說木瀆的來歷和發(fā)展興旺的故事。
話說吳國一代霸主闔閭隕落后,他的兒子夫差走到了吳國歷史的前臺。木瀆之名也因此而來。
因為一個人,成就一座城。2500年前的春秋時,越王勾踐施美人計,將“一顧傾人國,再顧傾人城”西施送到夫差身邊。為搏美人一笑,夫差下令,在秀逸旖旎的靈巖山頂為她建造了一座館娃宮殿——姑蘇臺閣。
一宮一臺,三年聚材,五年乃成,從各地調(diào)集過來的木材竟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瀆,“積木塞瀆”,“木瀆”之名由此而來。
越王勾踐滅吳,夫差自刎,西施下落不明。現(xiàn)在也只剩館娃宮還留著昔日的記憶。
話說當年乾隆六下江南,次次必到木瀆。木瀆自然有他的行宮。再說皇帝下江南,到了木瀆。當?shù)剡€不要大興土木,大搞建設(shè)。廳堂樓閣,花園會所。。。。(不好意思,用點現(xiàn)代語言。)木瀆豈不越發(fā)張揚,越發(fā)漂亮。(這段文字引用我18年文章里的一段話)
在小街上游覽時看到了御碼頭,除了看到了說是當年乾隆六下江南每次都到木瀆。還有虹飲山房,是當年乾隆六下江南時必臨之地,有“乾隆行宮”之譽。因而,當?shù)囟剂?xí)慣稱虹飲山房為乾隆的民間行宮。
御碼頭,當年乾隆六下江南所到之處。
看過這木瀆乾隆六下江南的故事,腦子里想起了一些往事,我走過了很多地方,在很多地方也走過乾隆去過的地方,仔細回憶了一下,翻了翻我曾寫過的文章,看看記載過的我曾走過乾隆的路。棲霞,雨花臺,燕子磯,大行宮,朝天宮,靈谷寺。。。還有沒有一時想不起,就說說這些地方的記載。
順序先說棲霞,21年去棲霞時看到了這個,飲馬池。說的是爬了一段坡上去,我也有些氣喘,看到了一個亭子,上寫飲馬池,這飲馬池也是有些說法。當年乾隆皇帝是六下江南五次駐蹕棲霞行宮,這飲馬池就是當年守衛(wèi)乾隆的御林軍馬匹飲水之處。(當年寫的文章片段)
再往前看到了小營盤,說的是清朝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駐蹕棲霞山,每次駕臨棲霞山時,御林軍就在此駐扎,負責(zé)保衛(wèi)乾隆皇帝的安全,故名小營盤。小營盤遺址于2009年10月22日發(fā)掘完成并正式對外開放,遺址云子游占地面積約8300平方米,平面呈不規(guī)則圓形,地勢北高南低。沿著用砂巖質(zhì)塊石鋪設(shè)的主道進入遺址,可見一座三層樓高的瞭望臺,這座瞭望臺是在當年御林軍用來放哨的制高點處重建的。遺址原貌清晰可見,殘留下來的圍墻斷斷續(xù)續(xù),共有348米長,高約1.3米,依據(jù)墻體留下的根基可以看出,主體建筑共有9處房址,分三開間五進深、單間兩種結(jié)構(gòu),墻基均由石塊壘砌。遺址清理過程中出土的很多瓷片、錢幣、器具等文物均陳列在遺址附近的半館內(nèi)。
看到了乾隆行宮遺址的指示牌,決定去尋找。
這不知是否那個暢觀亭,行宮從這里上去指示牌顯示只有130米,在小亭子里看到了兩個年輕人從下面上來,問了一下看到乾隆行宮沒有?回答沒看見,我決定自己去找,從小亭子下去,全是大塊的石頭。很陡。絲毫看不出一點點的什么建筑的痕跡。這里不是路也不是道,全是大塊石頭的堆積。又看到了兩個年輕人上來,又問了一下也說是沒看到。這些年輕人似乎對這些也不感興趣。看到我跌跌撞撞地往下走,直呼大叔慢點,慢點。。。我在想這么崎嶇這么陡的坡,也不是路也不是道的地方,皇帝也不可能走吧?
我轉(zhuǎn)來轉(zhuǎn)去,上去下來轉(zhuǎn)了幾次,沒找到什么痕跡,但是看到腳下的大塊石頭疑惑中感覺可能就在腳下了。
叢林中全是大塊石頭和周圍的山坡明顯不同。后來回家找資料才知道乾隆行宮早在咸豐年間就已毀于戰(zhàn)火。
棲霞山乾隆行宮于1751年開始動工建設(shè),由當時的兩江總督尹繼善負責(zé)修建,歷時6年,于乾隆十七年(1757年)建成,它是乾隆在南巡時所建行宮中最大的一座。但是這座皇家建筑,毀于咸豐年間的一場戰(zhàn)火中。(有說法是被太平軍燒了)現(xiàn)僅存遺址,只能看到行宮中的一些諸如青磚、柱礎(chǔ)等建筑構(gòu)件。
據(jù)《南巡盛典》記載,清乾隆皇帝對棲霞山鐘愛有加。他六次南巡,五次駐蹕乾隆行宮,前后共四十五天。第一次因為行宮還沒有修好。
有考證說,現(xiàn)在只剩下墻基以及下部的排水設(shè)施。實際上行宮的規(guī)模十分宏大,有春雨山房、太古堂、話山亭、凌云意、夕佳樓、石梁精舍、萬松山房等多處建筑。最鼎盛時,行宮占地400余畝,廳堂館舍2000余間,是乾隆南巡諸行宮中最大的一座。
我跌跌撞撞的從坡上下來走上大路,往前走又看到了路邊有牌子,一條小路指示乾隆行宮外宮墻遺址。340米,我又走進去尋找,又碰到了在亭子里那對青年男女,姑娘還關(guān)切地問我找到行宮遺址沒?我問他們看到?jīng)]有,回答沒有,我說我看到指示牌了,我去找。估計人們都是抱著出來玩隨便走走,沒人像我這么執(zhí)著。他們是從西門處過來,我是從南門處過來,問了路人往前走可以到西門,我準備從西門回去。
結(jié)果看到了乾隆行宮外宮墻,棲霞山乾隆行宮外宮墻依山就勢,總長度約2000米,寬約40厘米,用砂巖疊砌而成。整個外宮墻南起春雨橋,北接萬松山房,西鄰千佛巖紗帽峰,東過玲峰池,北高南低,正好將乾隆皇帝五次駐蹕的棲霞行宮連同中鋒、石梁圍在其中,起到保護行宮的作用。外宮墻按方位設(shè)有宮門,當時宮門及宮墻內(nèi)外都有御林軍把守。棲霞行宮外宮墻作為乾隆行宮重要的組成部分,對研究乾隆行宮的建筑規(guī)制和風(fēng)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往小道里走,看到了這個,接著看到了下面的。。。
綿延很遠,也很氣勢,但在我的印象里感覺和皇帝的行宮宮墻還是不一樣,想當年那個時候這樣的大山里能修成這樣,也不容易了,不知有多大的工程量,也不知有多少的勞工在這里流血流汗,甚至。。。
這個乾隆皇帝行宮的外宮墻是近些年才發(fā)現(xiàn),2013年11月,有游客在棲霞山的山林草叢發(fā)現(xiàn)了一排石墻。景區(qū)工作人員在隨后清理中發(fā)現(xiàn),這排石墻由很多大小不一的巖石疊砌而成,材質(zhì)是本地的砂巖,石墻沿著山勢而下,蜿蜒曲折,合攏成一個正方形,其邊長約200米,總長度約800米,圍合的面積在40000平方米。
景區(qū)相關(guān)負責(zé)人介紹說:“從位置上看,這排石墻處于乾隆行宮的范圍內(nèi)。”根據(jù)《攝山志》卷一“圖說”,上面有清朝宮廷畫師所繪的“乾隆行宮”圖,根據(jù)對照,該建筑遺跡沿著山勢而建,北至萬松山房,南至春雨橋,西鄰千佛巖紗帽峰,東接暢觀亭,北高南低,正好將行宮四周團團圍住,起到了保護行宮的作用。
以上文字和圖片是21年游棲霞山時寫的游記中的部分內(nèi)容,里面有些圖片沒有再用。
當時是什么也沒看到,只是知道了當年行宮的遺址位置,和行宮外墻的石墻。也算搞明白了啥情況,知道了當年的乾隆對棲霞山的情有獨鐘。也了了我執(zhí)著的,強烈好奇心的心思。
雨花臺,21年的一天在雨花臺看到的
大家都知道南京市雨花臺是一座以自然山林為依托,以紅色旅游為主體,融合自然風(fēng)光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的全國獨具特色的紀念性風(fēng)景名勝區(qū),其擁有江南第二泉、紀念碑廊、忠魂亭、烈士紀念館等諸多景點,集教育、旅游、休閑、娛樂為一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首批AAAA級旅游區(qū)和百家紅色旅游經(jīng)典景區(qū)。但也是乾隆六下江南,六下南京,多次到過的地方。
乾隆御碑,乾隆六下江南,六巡南京,多次到雨花臺
御碑亭
乾隆御碑清乾隆自1751年至1784年,六巡南京,曾多次到雨花臺游覽并題詩。此御碑即為游覽之遺跡。正面為乾隆16年(公無1751年)所題之詩“崇岡跋馬晚春晴,憑覽遺臺觸慨情,縱使云光致花雨,可能末路救臺城。
沒想到雨花臺也是乾隆流連忘返的地方。雨花臺里面確實有景,有故事,有傳說。
燕子磯
今年六月三日在燕子磯,在登山中看到了南巡蹬道,說的是當年乾隆南巡到了燕子磯,就從這里上的磯頂。
南巡蹬道
清朝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三次登燕子磯。公元1751年暮春,當首次來游燕子磯時,即被這里的壯麗景色所陶醉,乘興作詩一首七絕:“當年聞?wù)f繞江瀾,撼地洪濤足下看。卻喜漲沙成綠野,煙村耕鑿久相安。”并親筆御書“燕子磯”三個楷書大字,地方官府制成巨型御牌,造亭一座,屹立在燕子磯山峰之巔。
蹬道的盡頭,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御碑亭。一塊高大的石碑矗立在亭內(nèi),上面寫著“燕子磯”三個大字,這是乾隆皇帝的親筆御題,蒼勁有力,端正大方,盡顯帝王之氣。
大行宮
大行宮是南京的地名,因清朝乾隆皇帝的南京行宮曾建于此而得名。據(jù)清代史料記載,清代乾隆行宮是在清代康熙、雍正年間江寧織造署(一說江寧織造府)舊址上改建的。清代的江寧織造署即大行宮的位置大概為東到龍蟠中路,西到碑亭巷,南到棉井巷、科巷、仁孝里,北到長江后街(一說到珠江路),長寬都是1公里范圍的方框內(nèi)。清代的江寧織造署(衙署兼主要人員住宅)、江寧織造府(一般住宅)、江寧織造局(南京云錦織造工廠)三者統(tǒng)稱“江寧織造”。據(jù)考證,《紅樓夢》作者曹雪芹就誕生于江寧織造署中。
清代沿襲明代的體制,改稱江寧織造府,在明代洪武年間陳理漢王府和永樂皇帝之子朱高煦漢王府的基礎(chǔ)上改造成為江寧織造署;清代時期在江寧府擔(dān)任江寧織造官員,都是皇帝的親信,清代作家曹雪芹的祖父、叔父和父親,都曾出任此職。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就有四次由曹家接駕,住在臨時改為行宮的江寧織造府內(nèi);清代康熙、雍正年間的江寧織造府的規(guī)模之大、豪華奢麗。
清代乾隆皇帝南巡時,曾經(jīng)顯赫一時的曹氏已經(jīng)衰落。清代乾隆年間(1751年),兩江總督尹繼善為迎接乾隆皇帝南巡,在江寧織造府的基礎(chǔ)上大興土木,將其正式改造為乾隆江寧府行宮;整個清代江寧府乾隆行宮內(nèi)設(shè)置有假山,并且有青溪穿流而過,有綠靜榭、聽瀑軒、判春室、鐘中亭、塔影樓、彩虹橋、釣魚臺等建筑設(shè)施。
靈谷寺
靈谷寺,始建于南梁天監(jiān)十三年,是南朝梁武帝為紀念著名僧人寶志禪師而興建的“開善精舍”,初名開善寺,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明朝朱洪武不僅親自賜名“靈谷禪寺”,還封其為“天下第一禪林”。
乾隆也偏愛靈谷寺,六下江南,每次都到靈谷寺,并在這里建了行宮,親筆御書“凈土指南”四字,令刻在三絕碑上,留下了歷史足跡。他還次次賦詩、賜物。其中四巡江南時所作的《游靈谷寺》詩文:“孝陵卜幽宮,靈谷遷古寺,遷復(fù)閱歲古,瓦獸荊榛墜,后人惜湮滅,稍稍事檀施,豈能復(fù)舊觀,百什存一二。道林與開善,誰更辨名字,一切有為法,金剛六如蔽,小憩便言旋,行云無繋意。”
另外,乾隆南巡游靈谷寺時曾表示他對明太祖為建陵寢拆遷靈谷古寺的不滿。今天看來,拆遷靈谷寺確實對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保存?zhèn)餮苡衅洳焕囊幻妗?/p>
這是在21年去靈谷寺尋找戴笠墓時拍的片子
朝天宮,傳說中乾隆到過朝天宮
清乾隆皇帝為表示對孔子的尊崇,又換上了自己御筆書寫的萬仞宮墻四個大字。這是20年到朝天宮拍的片子和看到的內(nèi)容。
乾隆在南京可能還到了許多地方,我可能還有看到的乾隆到過的地方的記錄文章和圖片,一時想不起來也就算了,就說這么多吧。
大概介紹一下乾隆,愛新覺羅·弘歷(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高宗,出生于北京雍親王府(今雍和宮),雍正帝第四子,清朝第六位皇帝,年號“乾隆”,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zhí)掌國家最高權(quán)力時間最長和最長壽的皇帝。
愛新覺羅·弘歷在位時期武功繁盛,奠定了近代中國的版圖,重視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清朝達到了康乾盛世的最高峰。但他后期奢靡,吏治有所敗壞,多地爆發(fā)起義,閉關(guān)鎖國,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禪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慶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駕崩于養(yǎng)心殿,享年89歲。廟號高宗,謚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圣純皇帝,葬于清東陵之裕陵。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