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仝麟閣的資深讀者:點擊上方「麟閣經略」→右上角菜單欄→設為星標,其他平臺讀者請關注公眾號“麟閣經略”
最近的國際新聞上,歐洲不太平
我最常去的兩個地方:一個是常駐的維也納、二是常去出差的英國,最近都發生了因宗教信仰產生的社會沖突,國人對這類新聞關注度很高,且總指向一個話題——歐洲穆斯林。
在簡中圈和國際極右翼群體眼中,歐洲是一個即將被“綠化”的墮落之地。用數據解釋:因為穆斯林群體超高的生育率,穆斯林人口在某些國家(比如法國)的比例已到達10%。
“綠化”的歐洲會面對什么樣的未來呢?當然是整個國家被伊斯蘭法統治,婦女開始蒙面、男人變成圣戰分子,民主憲政這些歐洲原生的文明榮光將不復存在。
7月29日,在英國南港鎮的一趟舞蹈課上,一名17歲的黑人少年持刀無差別攻擊在場幼童,造成三名可愛的小天使離開人間。警方信息顯示,該少年父母均來自盧旺達。
隨后,上千名英國極右翼組織成員針對清真寺發動了多輪襲擾,并與維持秩序的警方發生沖突。這是英國近十幾年來最嚴重的一次騷亂,在多地持續了整整一周。
就在昨天,國際巨星泰勒斯威夫特在維也納的演唱會宣布取消,原因是奧地利警方破獲了一起恐襲計劃:兩個宣誓加入ISIS的年輕人企圖在場館外引爆化學物品。
這兩起事件似乎在佐證:穆斯林群體在歐洲屬于極度危險的、是治安問題的罪魁禍首,因為穆斯林過多導致歐洲治安下降、穆斯林導致歐洲變得糟糕.......
在此,我想用在歐洲生活和了解到的真實情況,來回應一些網絡上針對歐洲穆斯林群體的熱門觀點:
1
歐洲穆斯林人口占比越來越高,被伊斯蘭教法統治將成為未來趨勢。
首先我必須說:凡是用穆斯林人口占比在歐洲增加來斷言歐洲“伊斯蘭意識形態化”的言論都是極其缺乏常識的。因為穆斯林人口占比多不能說明任何問題,你得區分這些穆斯林里哪些是世俗化的、認同憲法精神和皿煮制度的,哪些是完全無法開化、信奉極端主義的。
我給大家講一個很有趣的事,我的一位小兄弟喜歡逛歐洲夜店,很受女生歡迎。有次他在酒吧和一位女士接吻,結果聊了會天準備“回家”,那位女士直接拒絕了他,理由是:“我是穆斯林,不能發生婚前性行為。”
在刻板印象中,穆斯林女性應該是蒙面遮體,和陌生男性嚴格保持距離的。事實上也確實如此,我有時在地鐵上看到蒙面的女人旁邊有個座位,直接坐上去,幾乎每次那些女人都會站起來走開。
所以能和陌生男人親嘴的穆斯林女性我還是頭一回聽說,打聽了一下,這些事還并不稀奇。前段時間在機場遇到一位支持LGBTQ的黑人小哥,也是穆斯林,那穿著打扮的就像個時尚大咖,根本看不出來和伊斯蘭教哪里沾邊。
在歐洲用的一款最多的約會軟件(tinder)上,也能經常看到戴著頭巾的穆斯林年輕女性。因為好奇,我也匹配了幾個,問她們為什么會使用這種社交軟件。人家回答很直白,我們是信教,但我們也需要男人啊!
而在歐洲更常見的是,一個著裝傳統的穆斯林媽媽,帶著衣著和普通人沒什么區別的女兒。如果你去歐洲的公立學校調查,會發現穆斯林女生沒人會蒙面裹體,一般只有第一代移民才會這么干。
這也可以理解,在歐洲這種世俗力量極其強大的自由社會里,蒙面裹體的打扮是要承受很重的社交壓力的,所以二代穆斯林更多是精神上信仰,但行為上不會按照原教旨來。
另外,歐洲在中東局勢緊張、難民涌入之前,其實就已經有很多穆斯林了。對歐洲史了解的朋友都知道,西班牙南部的安達盧希省中世紀早期就是伊斯蘭帝國的領地,加上二戰后來貿易、定居的穆斯林,歐洲本身就有一個龐大的穆斯林人口。
這也不難理解,本身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都是從中東出來的,土地成片接壤、歷史上人口流動頻繁,多數穆斯林在歐洲生活的時間,要比華裔久的多。穆斯林文化也是歐洲文明的一部分,某種意義上,他們才是主人,而我們是客人。
所以統計穆斯林人口占比,說歐洲被“伊斯蘭意識形態化”就是扯淡。法國那10%的穆斯林里,除去那些生活幾代人的原生穆斯林、工作納稅守法的穆斯林、玩tinder逛夜店的世俗化穆斯林、思想保守但安分守己的穆斯林后,真正抱有極端思想、想要顛覆歐洲體制的瘋子占比能有多少?
還有一件事也可以作為證明,如果穆斯林群體真的有強烈的“政治訴求”,為什么到現在歐洲各國議會都沒有出現一個以伊斯蘭意識形態為主打的政黨?按理說爭取10%人口的支持完全可以在比例代表制的議會中取到可觀席位,要知道基督教可是有基民黨的。
不能因為人口中只有極小的一部分壞人,而忽略了整個群體所產生的社會價值。沒在歐洲生活過的人不了解歐洲的人力成本有多貴,而穆斯林群體更能夠忍受養育子女的辛苦,為社會帶來大量的勞動力,緩解了人力資源緊張的問題。
我舉個例子,在維也納的理發店絕大多數都是穆斯林群體或者北非、中東、土耳其國家的移民開的,理一次頭發是15歐不到。奧地利和德國人最喜歡吃的街頭餡餅“duna”,一個才五歐元,基本也是這類群體經營的。
可以說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上述群體通過參與社會分工(且一般處于中下層,干的都是苦活累活),明顯為居住在這里的人降低了生活成本。如果把歐洲各國5-10%的穆斯林群體趕走,物價將至少上漲10-20%!
但多數人沒有實際生活經歷、或沒這方面思考,很容易忽略深層的社會協作關系,而下意識認為“沒有穆斯林,歐洲就會變得更好”。其實在現代社會,宗教分歧所帶來的烈度在日常鄰里生活中基本察覺不到,而你去吃飯、買菜、理發、出行這些“日常大事”所需的合作關系才是更重要的。
這也是為什么歐洲人大多數不反對穆斯林移民的原因,因為長期生活的人才有直觀感受,知道樓下理發店、土耳其超市、賣餡餅的攤主不在了,生活將變得多么方便。而不會去關心這里面誰會變成恐怖分子,因為多數人都是友善的。
所以這也能解釋,為什么極右翼的穆斯林仇視者,大多生活在種族比較單一的邊緣區域:比如農村、鄉鎮。這些地方往往是熟人社會,不需要像大城市一樣分工合作,而從媒體獲取到的信息又加強了他們的偏見。
英國這次暴亂就是典型,其實從兇手的出身看,他并不一定是穆斯林,更大概率是父母盧旺達難民,而他出生于英國本土,接受的是英國本土的公立教育,而不是什么伊斯蘭法,極右翼顯然是希望通過此事來宣泄其政治情緒。
2
為什么極右翼如此仇恨穆斯林?除了文化差異和媒體,還有什么原因?
無論是美國紅脖子、還是英國暴亂中的極右翼,反對穆斯林和移民群體,除了文化因素之外,也有非常現實的經濟原因。
拿美國舉例,60年代美國工人的薪資水平可以完全負擔起一家三口日常開銷,甚至可以供養起房產、汽車。但進入全球化時代后,工廠開始外遷,就業機會和薪資水平開始大幅下滑。在這種狀態下,“物美價廉”且能卷的穆斯林就成為了被敵視的的對象之一。
其實除了穆斯林,非法移民、窮地方來的打工者(比如保加利亞、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等地)在歐洲也是被歧視的對象。
我了解到,英國很多人不喜歡阿爾巴尼亞人、德國和奧地利人對土耳其人印象不佳,一方面窮地方來的人平均素質要更低一些,另一方面他們能接受更低工資和工作時間,讓本地工薪階層不滿。
但這些歧視、或者說不滿,主要還是現實競爭和生活習慣導致的。上升到宗教信仰問題,難免牽強附會,但極右翼喜歡這樣的敘事,因為這可以掩蓋真實的動機,而把歧視行為合理化。
在我看來,外來移民生活習慣和本地人不同確實是個問題,比如衛生環境上,明顯能感覺到窮國移民多的地方要差很多。但這個事是無法避免的,你不能既要有要,既要廉價勞動力干臟活累活,又指望這些群體像上過大學的社會精英一樣素質高。
窮人多的地方自然臟、治安亂,但極右翼總喜歡用這一點來佐證“穆斯林群體”給歐洲社會帶來的傷害。真實情況是,歐洲販毒最嚴重的群體絕對不是穆斯林,有興趣可以查查各大城市警局的犯罪紀律公示,毒販多來自東南歐一些信仰天主或東正教的窮國。
相較而言,穆斯林的犯罪率在同處底層的各類群體中屬于極低,論偷不如吉普賽人、賣淫和販毒是東南歐和非洲人、愛搞黑社會打架是阿爾巴尼亞人、槍擊事件什么群體都有,但恐襲最多的確實是穆斯林。
不過相比之下,恐襲更容易被媒體報道。但對社會造成的人員和風氣傷害,很難說穆斯林更高。有個美國朋友說的觀點讓我非常無語,他認為歐洲被穆斯林綠化,那我反問,為什么你不擔心美國被墨西哥人“拉丁化”?
結果這老哥給我來一句:因為墨西哥人信仰天主教,所以沒問題。這就屬于中世紀思維,這都啥年代了,人類的第一行為準則還用宗教信仰來衡量?
我舉了一個例子:美國是全世界毒品販賣第一大市場,一個國家貢獻了全世界60%的毒品消費,猜猜這些毒品都是誰在賣?不都是那些來自南美天主教國家的拉丁裔移民和80%以上信仰基督教的美籍黑人在賣么?
槍擊、販毒、幫派、非法移民導致的暴力事件,已經成為美國嚴重的社會問題。每年因死于幫派火拼、吸毒的美國人有多少?根據美國政府CDC數據2021年近五萬美國人死于槍擊、因吸毒死亡的美國人十萬不止。
一年整死十五萬人,你把歐洲穆斯林從上世紀開始的所有恐襲都加起來,死傷數目都不到這數的零頭。哪一個社會危害更大?是每年幾百萬從美墨邊界過來的信仰天主教的南美人,還是每年幾十萬從海上、難民營到歐洲的穆斯林非法移民?這不是明擺的答案?
當然,我也不是要歧視美國拉丁裔。我只想說,一個人是不是壞人,不取決于他信仰什么。認為一個人信仰某個宗教就必然邪惡、必然為非作歹、必然無視普世價值、必然仇恨民主制度、必然憎恨多元社會,這是一種無知的偏見。
在我觀察中,歐洲無論哪個國家的穆斯林都是日子人,對于他們而言,物價、工資、就業、房子才是更重要的事情。宗教反而提供了一種精神慰藉,讓人對自己的道德有所約束。你很難在毒販和非法賣淫者中找到穆斯林的身影。
3
但穆斯林難民進入歐洲,造成恐怖襲擊事件增多,難道不是事實嗎?
我說了,絕大多數穆斯林都是日子人。但卻是有部分穆斯林擁有極端的思想,這類人就是潛藏在互聯網中的ISIS支持者,造成泰勒斯威夫特維也納演唱會取消的組織者,就效忠于這個組織。
其實在多年前,盤踞于敘利亞等地區的ISIS早就被北約和俄羅斯的聯合反恐部隊消滅了。但其極端的思想依然沒有解除,在歐洲信奉原教旨的穆斯林中,是主要的恐怖主義意識形態的來源。
ISIS的軍事力量早就被粉碎,其組織高層也灰飛煙滅。但互聯網上,ISIS的支持者通過建立各種群組、網站,來傳播其極端思想。有趣的是,這些ISIS的歐洲支持者,主要是穆斯林二代,且以20歲左右的年輕人為主。
這不難理解,第一代穆斯林移民往往吃苦耐勞。因為以前的日子太苦,突然到了發達國家,生活水準大幅提升,什么活都愿意干,融入社會的意愿較強。到了二代,多數人可以被社會同化、學習技能,成為世俗化穆斯林。
而極少一部分年輕人,因為個人或者家庭原因,抑或是被周遭人歧視、經歷了情感挫折,在情緒最不穩定的年紀,產生了“反社會情結”。這種負面情緒渴求認同,為遇到極端思想創造了契機,要么是偶然翻閱、要么是朋友推薦,進入了這類群組,就開始心理變態。
說句實話,這些ISIS支持者,和美國校園槍擊案主謀、中國幼兒園無差別殺人的變態們,其實沒有本質區別,他們信仰的所謂“純潔伊斯蘭意識形態”,無非是希望將自己變態的行為和思想合理化,他們并不能代表整個穆斯林群體。
現在歐洲的兩個現狀是:1.本地人不愿生育,而且不想干臟活累活。2.穆斯林人口已經十分龐大,是歐洲文化和經濟的組成部分。這個時候你按照極右翼的方案,把穆斯林文化消滅,你覺得可能嗎?
真實情況是,你越歧視這個群體,越容易把這個群體往極端上面推。所以我在歐洲最煩的就是這種帶著宗教仇恨的群體,這類人本質上和中國那些看見商場貼個紅色圓圈就認為是日本國旗的神經病差不多。
他們除了宣泄仇恨和歧視,沒有任何解決方案。歐洲一些右翼政黨還是比較務實,知道要加強外來移民的融入、提供更多就業指導和培訓,同時,減少難民進入的速度、加強安保投入。這才是解決問題的、促進多元社會和諧穩定的方案。
而不是像簡中圈負責搞笑的評論員隨口一句:歐洲完了,要變成穆斯林國家了!都21世紀了,各國的信仰自由修正案都通過一百多年了,還在拿宗教信仰說事,只能證明你沒有生活常識和狹隘。
4
穆斯林現在問題大不,是因為力量不夠強。但是以后數量多了就會組織起來,然后顛覆歐洲!
這種言論其實希特勒也說過,大家可以去翻翻《我的奮斗》,不過是把穆斯林換成猶太人。當時納粹宣傳部想把屎盆子往猶太人身上扣,但發現猶太人除了小氣精明、對自己的信仰高度虔誠之外,還真沒啥大毛病。
于是希特勒就編了這么幾個段子:1.猶太人相比日耳曼民族更熱衷繁育后代,將污染雅利安人高貴的血統。2.猶太人一旦成勢就會組織起來,在背地里操縱社會,是德國混亂的根源。3.猶太人通過猶太教意識形態和共產主義,試圖顛覆德國體制。
就各位那套說辭,人家希特勒早就玩過了。沒事多讀讀書翻翻歷史,也不至于跟希特勒一個口吻。況且20世紀猶太人在歐洲地位比現在穆斯林高多了,政界商界都是呼風喚雨的存在,東歐國家猶太人占比早就超過了10%,也沒見猶太人把歐洲變成什么“原教旨國家”啊。
反而是極右翼上臺把歐洲變成人間煉獄,巧的是,美國極右翼也喜歡這套陰謀論,把美國描述成一個被猶太資本家控制的國度。還是那句話,社會矛盾總得有個宣泄口,在民主國家罵zf已經沒啥意義了,只好拿種族、信仰說事。
誰能讓我相信,一群在夜店泡吧、和陌生男人親嘴的穆斯林和念過書、正常上班的穆斯林,跟一群蒙著臉的穆斯林能一起鬧革命?試圖顛覆歐洲各國政府?你能想象那個畫面?
很多人不知道,歐洲除了中東穆斯林外,還有很大一部分東南亞、非洲穆斯林,這三類群體在種族和生活習慣上的差別極大。說實話,他們彼此的認同程度,遠低于他們歐洲對本地人和文化的認同度。
穆斯林和穆斯林之間的差異,比說英語和漢語的人差距都大,你還能指望他們靠這玩意團結起來?目的是什么?為了過上中東兄弟們的苦日子?
中東的兄弟們每天接受最純正的伊斯蘭原教旨教育,到現在都不能達成共識先干了小小的以色列,反而是成天互殺。你居然還能相信歐洲這幫不同種族、日子過的悠閑、天天在學校里研究LGBT的嘴炮穆斯林愿意跟比他們強大得多的歐洲政府對抗?你是咋想的?
動動腦子、多想想常識和邏輯,多出去走走、感受真實的世界,比網上跟風無腦黑有用的多。
因為環境逼仄,公號發文越來越少了,和自己三觀一致的博主都慢慢“下線了”。為了長期起見,我決定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付費內容上。這是我最近做的一個付費欄目,我和智谷幾位資深分析師合作,一起制作了一份《趨勢研判》,涉及中國、美國、全球的經濟、政治類信息和分析,為您的資產管理保駕護航,每周都會發布一期,大家可以按年訂閱。
下面給大家試讀一下,就知道里面的信息密度:
信息爆炸時代,你缺的不是文章和視頻,而是有質量的觀點和判斷。
時間和精力,是你最寶貴、最平等的資源,一定要用在刀刃上。
加入智谷研判年度會員,每周收獲一次對世界資訊的認知與獨到判斷,智谷三十多位研究員輔助大家,去理解資訊背后的趨勢和本質變化。
船遇冰山時,助你站在頭等艙,看清趨勢,及時調整決策。
限50個名額,減免100元(原價299元)
關于作者
仝麟閣,前財經記者,發表文章累計超過300萬字。千萬級報道作者,網易年度影響力創作者。研究領域為政治、歷史、經濟和社會問題,在多家咨詢和教育機構任兼職講師,現居奧地利。
(我的小號,歡迎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