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否降息、什么時候降息似乎是美聯儲毫無爭議的責任所在,然而簡中網絡上越俎代庖的情況成為常態,操心出主意的比比皆是。最常見的觀點是美聯儲不降息屬于搬起石頭砸腳,而且是金融戰的手段,違背了市場。
那么今天必須分析一下這兩個問題,降息的決策機制,以及是不是美聯儲在違背市場搞事情。
美聯儲的職責和目標
首先作為他國內政,我們主流似乎一向不主張干涉,任何一國央行主要的管理動機,只有控制通脹和保障就業,其他職能則是以上兩個目的的延申,美聯儲也不例外。直白的說,就算這事客觀上是金融博弈的陽謀,擺桌面上也挑不出毛病。只要美聯儲在控制通脹,維護其本國民生就是正當理由。
那么此時我們看一下,許多人質疑的,美國通脹到底克制住了沒有,美國人的收入購買力到底能不能行。根據8月14日美國公布的7月份CPI是2.9%,低于預期與前值的3%,也低于去年同期3.2%,剔除波動較大的食品和能源價格后,美國7月份核心CPI同比漲幅為3.2%,符合預期,也低于6月份3.3%的水平。結論是比以前情況好,畢竟一直處于高利率狀態,看數據我們也可以明了,之前維持高利率的必要性。
各主要經濟體,一般實踐中控制通脹的目標是2%,高于2%要防范通脹,低于則一般會刺激(實際中仍要分析多種因素,這里僅給出一般共識)。中國7月份的CPI漲幅為0.5%,可見美中一邊是高血壓,一邊是低血糖,兩者處境不一樣,但任何一方央行不可能參考對方國民經濟情況來指定自己的基準利率,比如美國網友要指責中國央行因為他們的通脹率仍在高位,卻不肯降息,是極為荒唐的。
至于說中美貨幣差異,美國一定程度上是世界央行,影響了全球貨幣共供應這事,咱們后半部分說。
再看美國民生情況,直白說美國老百姓面臨的物價、收入問題,這些不僅直接影響美國總統大選的選票,也影響平時參眾兩院對制定政策部門的態度。包括跟每個月經濟數據相關的美國勞工部、商務部以及美聯儲。動不動給你來個聽證會,議員背后也是美國各州的選票,所以聽證會不是請客吃飯,會上主打一個哪壺不開提哪壺,議員懟臉質疑和被提問方的解釋說明,這是參會各方的職責所在。美聯儲鮑威爾、前聯儲主席、現任財長耶倫、甚至總統被問話的時候也都得回復問題做出澄清。
說這些是為什么,首先出數據的勞工部、商務部不太敢造假,比如很多人懷疑的就業數據、物價等因素,雖然數據來自調研是存在偏差、滯后和季節因素影響的,但這個是世界各國無法例外的。因為制度上有制衡的力量,有質疑的議員、在野黨,背后有選票的腳力,沒事都天天給你掘地三尺找點事情,更何況要是連續多個月造假了,這種可能性極小。美國和歐洲諸國的體制決定了,他們沒有一致性,不可能舉國統一一起搞陰謀,尤其是這樣搞會損害選民的利益。
通脹被遏制了嗎?
接下來看,美國7月份失業率4.3%,前值4.1%,上升了是不是就得降息?降息的支撐理由一個是物價漲沒漲,一個是就業和收入跌沒跌。
咱們再來看《2023年美國家庭經濟情況報告》中的內容:
約72%的成年人表示他們在經濟上至少還能過得去。這一比例較2021年的78%有所下降,是自2016年以來的最低水平,但與2022年的73%變化不大。而財務狀況至少還算過得去的成年人比例下降了5個百分點,至64%,為2015年數據收集開始以來的最低水平。 報告還指出,通脹仍然是最大的財務擔憂。盡管通脹率從2022年6月的約9%下降到調查時的不到4%,65%的成年人表示高物價使他們的生活狀況變得更糟。同時,34%的家庭表示他們的月收入在過去一年中有所增加,但38%的人表示他們的支出也有所增加。 約63%的成年人表示他們能夠用現金或其等值物支付400美元的緊急費用,這一比例與2022年相同,但低于2021年的創紀錄高點68%。 支付租房費用的難度也在增加,19%的租房者表示在過去一年中曾拖欠過租金,高于2022年的17%。調查顯示,租金成本是通脹未能如美聯儲政策制定者所希望的那樣大幅緩解的原因之一,中位月租金上漲了10%,達到1100美元。
簡述一下結論:1、收入增長,但物價也增長,而且物價帶來的財務負擔更重,這里就是通脹因素。2、手中缺錢,且剛性支出比如房租等也在上漲。以上更體現了通脹帶來的收入、物價上漲,兩害相較,物價上漲因素影響更大,也就是說通脹的弊大于利。
再強調一遍:通脹仍持續,且弊大于利。盡管通貨膨脹率較上一年有所下降,但通貨膨脹仍是人們最關心的財務問題。
FOMC(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面對的是必須要繼續解決的通脹問題。先說結論,即便是降息,幅度和頻率不可能大,而且繼續保持當前聯邦基準利率也有足夠理由。最近一次議息會議中,鮑威爾談到對衰退的可能性認為不大,芝加哥聯儲主席古爾斯比則反對過度解讀單月數據,這里針對的是就業率,也就是表達了決策優先級仍然是抗通脹、控物價。
就業率撐不起宏大策略,尤其是沒有實質性變化幅度的失業率上升。而且細看就業報告,被計入的新增勞動者數量增長,且臨時失業人數對失業率的貢獻比較大,如果看長期失業率,其實仍為4.1%;另一個是季節因素,俗稱天氣不好,以上導致作為決策依據的就業率被低估,我們可看看8-9月份的修正情況再說。
物價與收入的矛盾,抗通脹為了保購買力,讓美國人民有錢,還是讓錢更值錢是需要取舍的,物價下不來降息動力不充分。
利益邏輯
我們可以簡單做個邏輯分析,即便是美國想搞金融戰陰謀,也得先顧自己的經濟狀況和就業,不可能殺敵八百,自損一千二。如果美國嚴重衰退、物價高企、就業和收入崩了,那美國自己就先gg了,它收割誰?
所以不可能為了針對某個國家,拼著自己出問題也要搞,美國立場肯定是自己為先,通脹真的解決了但還維持高利率,那不可能。
還有一點就是縮表(QT),疫情中復蘇后,美聯儲自2022年開啟了縮減資產負債表的操作,就是減少對市場提供流動性,本質上也是為了防通脹、擠泡沫。具體做法可以說到期不再對債券等資產續約,賣出債券收回美元流動性等。這個月美國分析機構普遍認為2024年內,美國要退出縮表,反過來向市場提供流動性。
樂觀點的分析認為,停止縮表和降息一塊,中性的看法是既然停止縮表給市場流動性空間,那降息的迫切性就更小了。但是美股熱呀,比東京熱的多,所以給股市支撐,有利于提供流動性,這里分析到今天第一個直接刺激降息的因素——美股。美股是資產價格的核心,也是一個衰退與否的關鍵,所以停止縮表也看情況微操,目前美聯儲極限微操是要平衡資本市場、物價、就業之間的平衡。
最后分析美元的國際地位,美聯儲的確扮演了全球央行的角色,但是這個角色比較虛,不像對美國國內的利益、立場那樣收到約束。它沒有義務優先考慮其他國家的訴求,尤其是加息對美元全球地位并沒有太多負面影響的情況下。
如今有一股怪風氣,以對美元降息的判斷來區分敵我立場,美國之外的主觀傾向、個人意愿,關美聯儲什么事?不同人有利益區分正常,但若想站在己方立場上分析對方錯對,是很搞笑的一件事。
防杠結論再重申:美聯儲即使降息,也不會提供太多縮減利差的空間,別拿來當救命稻草。
聯絡v:saltsolution
課程學習、知識分享、內部直播圈、專業垂直領域咨詢,識別下方二維碼,加入鹽會員群,解鎖更多知識點和好朋友。
聯絡v:saltsolutio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