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朋友圈和各大同行群都在討論自媒體“貞觀”發的一篇爆文:《一個外地女孩,死在了我出租的公寓》。
在稿子火了之后,很快就刪了。“貞觀”方面發布聲明說,文章經過事實性核查,刪除是基于尊重死者、保護作者、避免歪曲解讀和過度猜測等考慮。
從目前的討論度和流量來看,這篇非虛構作品是繼“一個寒門狀元之死”和“二舅”之后,中文互聯網圈流量第三大的“非虛構寫作”事件。
我想借著這個事兒,聊聊“非虛構寫作”。
此事件的核心爭議點有二:
1、“貞觀”那篇文章,到底算不算假新聞? 2、“非虛構寫作”到底算新聞還是文學,它需要遵循新聞原則嗎?一
先說第一個事兒。
“貞觀”那篇文章的核心事實是,一名1991年出生,畢業于北京某211大學的女子,疑似餓死在了出租房里。
女子來自寧夏西海固山區,學的是會計,畢業后多次考公,多次筆試第一,但屢屢在面試落榜。
今年4月,女子租住在作者50平方米的公寓,半年的房租就要一萬多。女子父母多次借錢供養她,她后來把父母拉黑,并稱雙方關系不好。今年6月,女子多日未與外界聯系,后被發現死于出租屋內,疑似餓死,警方介入處理。文章中還說,女子家屬扔掉其遺物,還打算扔掉她的骨灰。
很多同行從情理和合理懷疑方面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質疑,我就不說了。
但現在可以確認的這篇稿件的重大失實之處,第一是事發地點,文章中多次提及事發地在西安,極目新聞證實,此事發生于咸陽市秦都區。“貞觀”聲明中也承認,案發地并非在西安,作者是基于生活習慣,多次提及“西安”。對此,貞觀表示道歉。
貞觀說明截圖
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失實之處,是女生的學歷問題,文章中說女生畢業于北京某211大學。極目新聞記者核實發現,女子2015年從北京培黎職業學院“專升本”進入了北方工業大學,該大學并非211。
北方工業大學官網截圖
第三個被證實的失實之處是女生多次公考筆試第一,面試被刷。
8月21日,固原市方面回應奔流新聞記者采訪時稱,根據縣級人社部門的調查,筆試成績第一的說法不實。該女生2018年、2019年參加寧夏事業編統一考試,筆試排名分別為報考崗位第133名、65名;2022年參加寧夏公務員統一考試,筆試排名為報考崗位的第25名,均未進入面試環節。
也就是說,女生從未進入過面試環節,三次公考都是筆試沒過。
還有一個非常值得懷疑的新聞點是“餓死”,案發地秦都區主要負責人向極目新聞記者表示,該案初步排除他殺,因家屬不愿尸檢,難以判定死因,案件由警方進一步處理。
當然,尸體一旦被火化,這個事兒就沒法證實了。無法證實,自然也無法證偽。但無法證實的事兒,只能歸結為是作者個人的猜測。
奔流新聞報道截圖
在“非虛構寫作”中,作者可不可以把自己猜測的“事實”寫進去呢?
其實是不可以的。
但這個行當大多數人都不愿意承認這一點,如果一點不讓猜測,全寫干巴巴的、確鑿的事實,稿子就沒法看了,也就談不上是帶有極強文學性的“非虛構寫作”了。
但你怎么可能像X光一樣從內到外地把一個人弄得明明白白呢?對于非虛構從業者而言,除非是寫自己的故事,否則很難把文學性和真實性結合得完美無瑕。
所以,這個行業是有極高的門檻的,既要有極強的采訪能力、寫作能力,還有熟稔新聞操作、事實調查的原則。
但大多數非虛構從業者都是不咋在乎的,很多作品寫的與其說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不如說是他自己認為的真實的故事。
貞觀的這篇稿子,如果沒有“餓死”、“211畢業生”、“公考第一被刷”這樣抓人眼球的流量點,是很難達到這樣的傳播量級的。
你不達到一定量級到不了公共視野里,是沒有媒體會主動介入調查的,除非當事人自己出來說,否則,那些細節是沒法證偽。
“貞觀”是我很早就知道的公號,在西安口碑很好,也很有操守。我相信,正如他們聲明中所說,對于投稿,他們團隊是核實過事實的,他們聲明里提到的監控、聊天記錄之類的,我也相信是有的。
但事實核實只能核實基本事實,就是有沒有這么一個事兒。里面的細節,是很難核實的。但如果你是貞觀的編輯,你會因為無法核實到,就把那幾個超級流量引爆點刪掉嗎?
大多數人都是不會的,你要真這么嚴謹,號早就干黃了。
二
但是,可以據此說那篇文章是“假新聞”嗎?
我覺得是。因為它不是有個別細節有問題,而是吸引人的主要細節都有問題。
有朋友肯定會問:非虛構寫作算是新聞嗎?
我覺得算。
“非虛構寫作”和新聞圈子的“特稿”其實是一回事,就是把文學的寫作技巧加入到新聞報道中,讓稿子更好看。你們可以自己搜搜,現在“非虛構寫作”的大家,很多都是特稿記者出身。
但更好看的新聞,本質也是新聞。“非虛構寫作”的重點詞雖然是寫作,但核心是“非虛構”,你如果不能保證真實,就別談“非虛構”。
很多人會覺得我吹毛求疵,明明有這么個事兒,人確實是去世了,怎么能算假新聞呢?
我舉個例子,你從樓下包子店買了個肉包子,發現里面全是菜,一塊肉都沒有。你回去找他,他跟你說:“我賣給你的的確是個包子呀,你怎么能說售假呢?”
你能接受嗎?
如果你只想看基礎事實的話,幾百字的官方通報就夠了,不用看幾千字甚至上萬字妙筆生花的非虛構作品。非虛構作品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因為作者通過大量的采訪、調查,加入了很多動人的細節,讓整個稿子更加豐富和立體,也更耐讀。但如果這些細節不能保證是真實的,那非虛構寫作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我曾經認真地和調查記者老韓討論過特稿的問題,他對這種文體是不感興趣的,他認為新聞就是調查事實的,記者寫稿的時候要克制克制再克制,跟核心事實無關的細節不要往里堆。
我當記者的時候,業內就存在這種誤區,很多記者覺得長稿子才是大稿子,才是好稿子,如果你稿子寫得不夠長,發不了一兩個版,就不算是大稿子。
但稿子寫長是很容易,就是把所有你采訪到的內容都堆進去就行了。稿子寫短反而不容易,因為你調查到的核心事實不夠多,撐不起一篇稿子來,最后,很多記者采取的方式就是:事實不夠,寫作來湊。
甚至,有些特稿里會出現對當事人心理活動的描寫,我覺得這是不應該的,你怎么能確定地知道人家心里當時在想什么呢?你只能靠猜測和推斷。
但猜測和推斷不是事實。
我個人認為,所有描述事實的東西,都要遵循新聞報道的原則。無論是新聞報道、短視頻、紀錄片還是非虛構寫作。
這個事兒是單方信源還是可以多方交叉印證?這個事兒除了當事人的說法之外,有沒有客觀證據、書面證據可以印證?
如果這些都沒有,只有一個人的說法,你是不能把它當成事實寫出來的。
但現在,別說自媒體,很多正規媒體也很難做到這一點。等你交叉印證核實完,這個熱點早過去了,你還寫啥呢?
而且,如果所有細節都要這么弄,哪還有抓人眼球、聳人聽聞、吸引流量的細節了?你標題咋起?你封面圖咋做?
如果沒有流量,媒體和自媒體們在這個幾乎只認流量的輿論場,何以自處呢?
就在“貞觀事件”引發討論的時候,非虛構寫作平臺“真實故事計劃”發了一篇稿子:《一個貧窮的作家決定重新找工作》,這篇稿子寫的是中國最著名的非虛構作家之一袁凌,他今年已經51歲了,在出版市場極度萎縮的情況下,靠寫作出書已經無法養活自己,今年在網上公開求職。
除了是著名作家,袁凌還曾經是中國最優秀的調查記者之一,也曾是“真實故事計劃”的總主筆,后來,因為經營上的壓力,他失去了這個能帶來穩定收入的職位。
在此時此刻,你如果不考慮流量,即使有才華、有經驗、有操守如袁凌,也無法做到靠正經的寫作養活自己。
要知道,他已經是中國最頂尖的非虛構作家了。稿子里說他一年收入就十多萬,甚至不如很多無良自媒體一條短視頻的價格高。
我知道不該這么比較,但我就是覺得挺心酸的。
當然,我也得承認,我在這里侃侃而談“貞觀事件”,主要也是流量考慮。我說的那些“正確的廢話”真的能改變什么嗎?我覺得什么也改變不了。
在一個只以流量衡量價值的時代,我們都是裝睡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