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了節省病人時間,每天提前1小時上班,定位穿刺又準又快,他,是針尖上的舞者,也是勤勞的“老蜜蜂”;他,為了病人少受痛苦,不斷創新手術方法,勇做創新手術“試飛員”;他,為了讓更多人享受優質醫療服務,支援外省醫院,從新疆到安徽,一干就是好幾年……
他們,60后,70后,85后腫瘤醫生。是守護生命賽程的健將,用仁心仁術驅走患者的恐懼和陰霾。在醫師節即將到來之際,我們走近江蘇省腫瘤醫院幾位臨床一線醫生,傾聽和感受他們的“醫者仁心,大愛精誠”。
他是勤勞的“老蜜蜂”——技術“又快又準”,話語“溫暖有力量”
“有點疼但可以忍受,就像打針一樣。”8月15日上午7:20,省腫瘤醫院放射科,30多歲的王女士正準備做乳腺鉬靶定位,即將手術的她略顯緊張。聽到趙玉年主任醫師的溫柔安慰,王女士微微一笑,緊皺的眉頭也舒展開來。“你的運氣還算不錯,體檢中發現的,這個病灶比較小,做完手術就好了。”言談中,王女士漸漸放松下來,定位非常順利。同時她也驚訝地發現,這位影像醫生居然對自己的病情這么了解。
趙玉年醫生就是這樣一名有溫度的醫生,他精通乳腺癌的鉬靶X線及核磁共振的影像診斷,尤其擅長對不可觸及的早期微小乳腺病變,運用鉬靶或核磁共振引導下的定位、活檢和早期診治,且核磁共振引導下的定位及活檢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有他在,大家就心安,被大家稱為勤勞的“老蜜蜂”,針尖上的舞者。他技術高超“一針到位”,對病人的安慰總是“溫暖有力量”。
其實,這背后就是趙玉年幾十年默默地付出和堅守。為了幫病人節約時間,從醫35年來,他每天早晨7點前到醫院,為觸摸不到的乳房微小腫瘤患者精準定位,手術醫生根據定位精準切除腫瘤,最大限度地保護患者的乳腺形態;他每天下班前會將第二天要做定位、活檢的病人情況了解清楚,做到心中有數,晚上回家會在腦子里模擬操作。“他對每位病人的病情和就診情況很熟悉,所以,安慰起來都那么恰到好處。”他的同事如此評價。
除了出差和休息日,每天7點前到醫院,是什么力量讓他一堅持就是35年?趙玉年說,這要從剛入職說起。剛入職的時候,自己作為新人,每天7:30到醫院。“我以為我已經夠早了,沒想到還有人比我更早。”趙玉年告訴記者,他們科室的老主任錢云鉉就是每天7點到醫院。“病人很苦。”這是老主任對趙玉年說的一句話,也一直刻在他的腦海,所以,他以老主任為榜樣,每天7點前到醫院,就是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病人,讓陽光流進病人心田。如今,他的這一習慣也在影響著科室的年輕醫生。
“做醫生也很自豪。”趙玉年告訴記者,有時候在路上,會有陌生人跟自己打招呼,說是自己的病人,感謝當年的“精準定位”,也感謝當年的“溫暖鼓勵”。“看到病人好好地活著,我心里比吃糖還甜。”趙玉年說。
趙玉年主任在閱片
他是創新手術“試飛員”——為減輕患者痛苦,打破禁區自創絕活
再難的肺癌手術,在他那里從不輕易說“不”,總是獨辟蹊徑。從醫24年來,他一直低調創新,被稱為創新手術的“試飛員”。他就是江蘇省腫瘤醫院胸外科(國家臨床重點專科)行政副主任李明。
“外科醫生需要膽大心細多創新。”這是老師許林教授給李明的法寶。工作中,他發現胸腔鏡下肺小結節手術前,需要患者在清醒狀態下接受穿刺定位,這對很多病人來說很痛苦。如何減輕患者的痛苦?在手術過程中,他欣喜地發現,肺結節有特殊的手感。于是,他苦練“手感”,自創了一個絕活——無創傷定位做肺小結節切除手術。從實心結節到磨玻璃結節,通過一步步實踐推進,李明的手感越來越準,靠著一根手指,磨玻璃結節這種非常微妙的觸感也能被他敏銳地捕捉到。
憑借敏銳的手感,免除了患者術前定位的痛苦。
2017年6月,李明成功為一個病人一次切除了13個肺結節,其中有11個惡性,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很高。一次切除這么多肺部結節,當時國內還未見報道。雙肺多發結節患者很多,但這種手術一般很難復制。為此,他探索出了“磁導航引導下消融+胸腔鏡手術”同期治療雙肺結節的手術方式,手術器械達不到要求,他就一起參與研發,手術成功后,在全國各地得到推廣,更多的患者從中獲益。
2019年,江蘇省腫瘤醫院在華東六省一市腫瘤專科醫院中,首個引進了達芬奇機器人,具有創新精神且技術可靠的李明,成為該院機器人手術的首個“吃螃蟹者”。“在新項目的開展中,我就是試飛員,現在,我經常在全國各地講解機器人手術的要領。”李明告訴記者,如今他們打破手術禁區,實現了胸外科復雜手術的機器人微創化,例如支氣管、血管雙袖切等。
李明在做創新手術時,嫻熟的技術經常讓同事感嘆被“驚艷到了”——手上功夫了得。“大家看到的是我第一次做,其實在我腦子里,早已經做了幾百次,我把所有的細節都考慮到了。”李明說,他的創新法寶其實就是工作中的觀察。“我喜歡琢磨和復盤,每次手術后,我都會復盤,如果采取另一種方法會有怎樣的結果,如果和其他技術結合會怎樣……”
“我很感激我的病人,他們相信我,我也愿意為他們一搏。”一步步走來,每一項創新技術的成功,在李明看來,都離不開患者的信任,而這樣的信任,更是醫患之間的雙向奔赴。
李明在手術中
他是醫院和患者的“連心橋”——連續多年支援,把優質醫療資源帶到百姓家門口
“不好意思,你稍等一會再給我電話啊,我正在給病人制定治療方案。”電話那頭的解鵬醫生很忙碌。從支援新疆到支援安徽安慶市腫瘤醫院,85后醫生解鵬一直兢兢業業,致力于把優質醫療資源帶到百姓家門口,成了醫療和患者的“連心橋”。
“一方面把好的醫療資源帶到百姓家門口,另一方面,也要讓患者了解和信任。”解鵬是江蘇省腫瘤醫院放療科副主任醫師,2020年9月來到結對醫院——安慶市腫瘤醫院擔任腫瘤中心主任,“剛來時,雖然也配備了先進的設備,但我們經常坐‘冷板凳’。后來得知,安慶老百姓,一旦患上腫瘤這樣的大病,基本上都是去外地就醫。”
接下來,解鵬遂通過下基層科普義診、舉辦腫瘤規范化診療基層培訓班、邀請江蘇省腫瘤醫院專家義診等形式來加持,讓當地老百姓逐漸了解并認可“家門口”的醫生。遇到疑難病例時,解鵬也會通過遠程會診,請江蘇省腫瘤醫院的相關專家支援。讓解鵬欣慰的是,在大家的努力下,越來越多的安慶當地人愿意相信他們,選擇到該院就診,他也常常被患者感動。有位老人給他手寫了一封感謝信,告訴解鵬醫生,患上食管癌的自己經過治療可以吃面條、肉圓了,也能正常吃藥了。
如今,解鵬帶領的腫瘤治療中心2個病區基本上能住到八九成。 解鵬表示,今后,他們將更好地服務當地患者,讓安慶腫瘤患者安心在“家門口”看病。
2018年7月——2019年12月,解鵬作為援疆醫生任克州人民醫院腫瘤科副主任,他也和同事們一起,推動了科室的改變,留下了帶不走的技術和人才隊伍,讓克州的腫瘤患者在家門口有“醫靠”。
解鵬在義診中
他們用信仰點亮使命,修醫德、行仁術。用耐心、細心、精心、關心,護佑生命。醫者,溫暖四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