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寫左嶺是武漢新城核心區的時候,有網友留言說,顧東不顧西,發展偏了!
確實,由于武漢的科技重心在光谷,而光谷這幾年又一路向東,導致很多產業都往光谷東遷移,而武漢西邊的大漢陽片區不僅人口少,產業也相對薄弱,即使有經開在前面撐著,但是與光谷比起來,這幾年明顯后勁不足。
于是很多大漢陽片區、以及白沙洲等地甚至漢口地區的人為了高薪工作紛紛涌向光谷這邊上班,每天早上一大批人往東去光谷上班,到了晚上又一大批人返回居所。
有人說,上個班都要跑老遠,堵堵堵。還有人說,回趟東西湖的家都要兩小時。
那么武漢是否真的顧東不顧西,發展是否真的偏了,存在失衡呢?
先天原因,導致產業布局不均
首先,不可否認,武漢目前很多產業大部分都集中在光谷,甚至很多產業都已經開始向東部轉移,甚至外溢到鄂州。
但是這種布局是有一定歷史原因的。
由于早期一些重點高校都在武昌這邊,洪山和光谷地區尤為多。特別是武大、華科、武理、華師、地大、財大、華農這些重點高校都在洪山區和光谷地區,給光谷當地的科研、創業提供了人才基礎。
后來,隨著東湖高新區的成立,光谷更是成為了培育高新產業的沃土,很多投資者把目光紛紛投向光谷。而其他地區沒有高校做人才支撐,即使有相應的政策扶持,但是卻很難有投資者的青睞。
于是就造成了目前這種看上去只有光谷有產業,其他地區好像沒什么產業的情況。
一路向東,大勢所趨
看到這,肯定有網友會說,這些優質高校大多也只在三環內,可是現在產業已經遠離高校,向東邊偏移,甚至外溢到鄂州了,這又怎么解釋呢?
確實,目前光谷一路向東,確實跟原本高校布局沒有關系,但這是武漢產業外遷以及都市圈發展所致。
按照城市發展布局,武漢三環內以后重點發展金融、商業、文娛以及數字經濟,大型工廠都會向三環外遷移,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光谷把產業慢慢放在了三環外,比如放在光谷南、花山以及豹澥等地。
至于光谷管委會搬去光谷中心城,把產業布局在左嶺、光谷科學島等地,則是為了助力武鄂融城。從大局層面來說,一路向東,光谷的產業東移是推動武鄂黃黃都市圈發展的重要舉措,是大勢所趨。
而外溢產業給鄂州,也只是武漢作為省會城市的責任,畢竟大哥發達了帶帶小弟也是應該,而且如果兄弟倆合作的好,還能推動整個湖北發展更上一層樓。
優化產業布局,全面發展
雖然說光谷一路向東是大勢所趨,但并不代表著武漢就只發展東邊而不發展西邊和其他地區。因為武漢不僅僅只有光谷,為了壯大整個武漢,這些年武漢也在大力支持經開和東西湖。
目前為了給其他區創造培育產業的沃土、發展產教融合,武漢已經開始引領一些高校去其他地區建新校區了。
比如為了支持東西湖網安基地的發展,直接在那邊建了個網安學院,讓華科和武大的網安專業學生到那邊學習,直接為網安基地培育人才。
另外為了支持經開產業轉型升級,為經開輸送更多的人才,直接讓華科在軍山那邊建新校區,目前已經建成,今年9月可以有新生進來。然后武理這邊與經開也有“三院”合作項目,也為未來產教融合奠定了基礎。
而早前武漢發布了一個產業布局,雖然光谷依舊是武漢產業最多的地方,但是其他區都有相應的產業布局安排,這就說明武漢其實還是在兼顧全域發展的,而不是“顧東不顧西”。
最后想說,任何一個城市發展都是一步一步來的,不可能一下子讓每個地區都發展起來。
光谷,由于先天大學城的優勢,使得其在發展高新產業的時候確實比其他地區有更大的優勢,進而占據了武漢大部分的產業。
但是武漢也在努力補足其他地區的不足,給其他地區分配一些產業,讓武漢產業布局盡量平衡一點。
而目前繼續向東也僅僅只是出于對都市圈帶動的大局觀方面考慮,與武漢全面發展其實并沒有太大的沖突。
相信在武漢的布局下,以后不僅光谷能發展得更好,經開、東西湖以及武漢其他四個郊區也會更上一層樓!
編輯:筱攸
圖片: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