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團隊-北洋吹雪
字數:10865,閱讀時間:約28分鐘
編者按:中國的軍事近代化很大程度上是起源于太平天國戰爭。而率先開始裝備近代化武器的軍師其實就是李鴻章的淮軍。那么李鴻章是怎么搞洋務的?清代中國是如何“定義”海軍的?最早的海防該如何建設?最早的艦隊為何會以場“鬧劇”結尾?北洋海軍又是如何崛起的?
第一次海防建設:洋務運動與“冤大頭”:阿斯本艦隊
太平天國戰爭爆發后,長江流域淪為雙方的主戰場。從咸豐四年(1854年)四月二日的靖港水戰開始,曾國藩率領新練的湘軍水師在長江上與太平軍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水面搏殺。
但在剛開始的多場水戰里,湘軍水師并沒有太出色的戰績,因此在清廷內部多有購買西洋艦船的提議。這其中甚至也包括了英籍江海關稅務司李泰國提議的購買英國艦船。
而在咸豐六年的三月間,清廷雖命向榮(江南大營統帥)、怡良(兩江總督)籌辦此事,但因為不久后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此提案被耽擱。直到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從海上突破了清軍的大沽口防線然后一把火燒了圓明園后咸豐皇帝才重新提起了此事。
▲紀錄片《北洋海軍興亡史》劇照:失守的大沽口炮臺截圖
于是在咸豐十一年五月清廷決定由江蘇的江海關、福建的閩海關及廣東的粵海關共同撥款80萬兩白銀購買艦船,并由身為英國人卻是中國總稅務司的李泰國代辦。而此時清廷與太平天國的戰爭已經日益白熱化,英當局本以1854年的中立條約為由并未答應。
但經李泰國在英國國會的“斡旋”后,英當局便在1863年8月30日引《皇后特許令》不僅授權李泰購買艦船及各類裝備,甚至還允許其在英國招募了一批海軍士兵和軍官。于是不久后一支擁有艦船9艘(也可能是8艘),官兵458人(也可能有600多人)的“混合艦隊”誕生了。
艦船雖然買回來,但清廷對其居然沒有“指揮權”,因為李泰國堅持該艦隊為皇帝所有,艦隊司令英國海軍上校舍納德阿思本(Sherard Osborne)只接受皇帝本人的命令,而不受地方督撫的管轄。而且即使皇帝下令,還需要李泰國代為傳達至艦隊司令部。
如此一來錢由地方官出,艦隊卻名為皇帝“擁有”,實為他人擺設。之后雙方只得進行多次交涉,最后在英國駐華公使卜魯士(FrederickBruce)以及英當局的授意下與李泰國與清廷簽訂《輪船章程》:
1.清方挑選人員為艦隊“漢人司令”,而阿斯本則為“幫辦司令”協同“漢人司令”聽從前線督撫的節制。
2.阿斯本為清方訓練船員。
3.艦隊每月經費白銀75000兩,統由多方海關支付并經李泰國分發艦隊船員、軍官。
不過此章程同時遭到了雙方的反對。
▲紀錄片《北洋海軍興亡史》劇照:李泰國與阿斯本截圖
清廷朝堂上有官員表示雖有“漢人司令”,但也難以駕馭艦隊,而地方大員的反對則更為激烈,尤其是曾國藩。因為在曾國藩看來湘軍是對太平軍的主要作戰力量,因此這支艦隊應該歸為湘軍所有,而阿斯本大老遠從英國跑來后才得知原先的“合同”已經作廢,取而代之的新“合同”上自己被降為了“副司令”。
如此一來雙方都不讓步,最后在美國公使的“調?!毕?,這支艦隊迎來了自己的命運:回英國后拍賣。而清廷再一次做了“冤大頭”,不僅花錢沒買到軍艦,遣散費用還得自己出。(當然還有另一個“冤大頭”:李泰國因辦事“不利”,被英當局解職)
到了同治元年(1862年)初太平軍統帥李秀成集結12萬重兵攻打清廷的稅收重鎮上海,3月4日,曾國藩檢閱了一支13個營的新軍:李鴻章的淮軍。并命其立刻救援上海。
4月8日已經被重重包圍上海好不容易迎來了清廷的援軍??僧斢涊喸谑伌a頭靠岸后上岸的卻是一群“叫花子”:此時還默默無聞的“淮軍”,而統領這支“淮軍”的李鴻章此時還是個四品“道員”。
▲紀錄片《燃燒的黃龍旗》:淮軍登岸時的穿著舊照
但此后的淮軍在上海英法駐軍與華爾的“常勝軍”的“配合”下連戰連勝,由此李鴻章也算是見識到了西洋火器的威力,但最讓他吃驚的還是停留在上海碼頭旁的英法的軍艦。
于是李鴻章便設立了三個“洋炮局”,開始仿造“開花彈”,一局由英國駐軍中的軍醫(也可能是軍需官)馬格里主持,另外兩個局分別由參將韓殿甲(劉銘傳舊識)和“熟悉”洋商出身的丁日昌主持。
另一邊的曾國藩也在安慶設立了“安慶軍械所”,并生產出了名為“黃鵠”的木質小輪船,可惜船體簡陋,未見有多大用處,因此只得在1863年8月派候補同知容閎跑到美國去購買“洋器”。(足足帶了數萬兩白銀)
1865年(同治四年)4月,容閎將在美購買的機器運抵上海被撥給了李鴻章,6月李鴻章將韓殿甲和丁日昌兩個“洋炮局”合并后便成立了“江南制造局”,所生產的器械主要裝備給了淮軍。如此淮軍便成了第一支擁有近代火器的軍隊。
▲筆者親攝于上海江南制造局舊址
而且此時的李鴻章還升了官:1865年春僧格林沁在征討捻軍時戰死,清廷只得將剛剿滅太平天國的兩江總督曾國藩調任。因此李鴻章填補了兩江總督的空缺,于是換了“辦公地點”的李鴻章便將江南制造局的部分器械搬遷至南京另設金陵制造局。
只不過此時北方地區捻軍仍然非?!盎钴S”,而且其活動范圍還非常靠近北京。因此清廷下令李鴻章要在北方也建立兵工廠。但李鴻章并不愿意把自己的“家底”就這么送去便百般推諉。
因此時任北洋大臣的崇厚只得在1867 年從上海買了大量機械后在天津設立天津制造局,并由英國人司圖諾(Mr.Stewart)任廠長。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曾國藩居然在1866年年底因為剿捻不利被清廷調回了兩江總督,而李鴻章則以直隸總督的身份繼續負責剿捻。
如此一來,曾、李二人為了天津和江南兩大制造局開始了各種“明爭暗斗”。(至于這種“宮斗”的過程到底如何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看文底的參考資料中的內容,本文就不多解釋了)但從兩人的“斗爭”結果來看都非常注重艦船的建設,尤其是江南制造局的表現:
▲《江南造船廠史1865-1949》第10頁附《江南制造局記》卷8
從上表可以看到從1867年開始,“江南制造局”陸續開始建造了8艘艦船,可惜的是曾國藩在1872年去世后,繼續“主導”洋務運動的就成了李鴻章和主導福建制造局(也稱福建船政局)的左宗棠。(筆者在甲午戰爭的前奏:美國支持日本侵占臺灣,沈葆楨如何驅日保臺?的文章中曾經重點介紹過福建船政局)
到了1874年,日本悍然發動了侵臺戰爭,陰謀雖未得逞,卻也驚動了清廷,由此便引發了清廷第一次關于海防的討論。于是便命各省督撫分別上奏,最終“總結”出3個方案:
- 兩江總督沈葆楨、山東巡撫文彬提出的分三洋而設。即京畿大沽口京防、長江口的江防、閩浙臺灣的海防。
- 直隸總督李鴻章、湖廣總督李鶴章、閩浙總督李鶴年提出的分南北洋而立。
- 陜甘總督左宗棠則根本不同意分防。
就在清廷還在對海防“討論”的時候,同治皇帝居然“掛”了,而左宗棠此時卻力主“西征”收復新疆。
因此這場討論持續了7個月之久,雖然在實際上不管是按照清廷當時的國力、還是國際環境、甚至是內部問題而言想要陸海兼防并不現實,但清廷還是在名義上下旨“陸海兼顧”,但從實際行動來看還是決定先固塞防。
▲紀錄片《北洋海軍興亡史》劇照:李鴻章的《籌議海防折》截圖
清廷做出這樣的決斷無非就是地緣因素:俄國比日本更靠近北京。關于這點左宗棠的奏章倒是寫的非常清楚:“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p>
當然也有“人”的因素:軍機大臣、總里衙門大臣并歷經道光、咸豐、同治、光緒的四朝元老:瓜爾佳·文祥對左宗棠的支持。(文祥此人在光緒朝初參與到了兩宮聽政,本文對此就不多展開,但要強調的是此人重臣的身份以及對于左宗棠的支持力度是非常大的)。
由此“塞防”派獲得了“勝利”,光緒二年(1876年)左宗棠開始西征,直至光緒七年收復新疆,左宗棠總共耗費了5230萬兩白銀。但清廷還是為海防籌撥了400萬兩白銀作為經費,尤其是光緒五年日本吞并琉球后,清廷新一輪的海防建設終于開始了。
馬尾海戰與清廷的第二次海防建設
光緒元年四月二十五日清廷下旨沈葆楨、李鴻章為南北洋通商事務大臣兼督辦海防事宜,李鴻章督辦直隸、山東、奉天三省海防。沈葆楨則督辦東南沿海及長江流域的江蘇、浙江、廣東、福建四省。
由此在名義上南、北洋水師已經開始了籌辦,此后的幾年里清廷大部分資源還是向北洋“傾斜”。因為沈葆楨雖然有逼退侵臺日軍的戰績,但李鴻章手上足足掌握著數萬人的淮軍,由此也掌握著更多的政治資本,但兩人的心愿是一樣的:打造出擁有鐵甲艦的海軍。
其中以福建船政局為主導的南洋水師在沈葆楨等人的努力下當時已經初具規模,可惜的是光緒五年十一月十四日沈葆楨去世。他留下來的遺言是這樣的:“臣所每飯不忘者。在購買鐵甲艦一事,至今無及。巨以為,鐵甲艦不可不辦,倭人萬不可輕視?!?/p>
這便給整個南洋海防造成了巨大的損失,而繼沈葆楨之后出任兩江總督的劉坤一在發展南洋海軍方面取得的建樹非常有限,為此清廷只得再次將左宗棠調任兩江總督。
而在左宗棠的任期內福建船政最大的成就便是清廷的第一艘“開濟”號巡洋艦建成,同時左宗棠還向德國伏爾鏗廠也訂購了2艘巡洋艦。但是到了1884年8月,法軍不宣而戰,清廷苦心經營的福建船政局在馬尾海戰中遭到毀滅性的打擊。
福建海軍的11艘新式艦艇及其余老式船只被擊沉,馬尾港及閩江沿岸的炮臺基本全部被毀,福建造船廠的廠房、機械也大多毀于戰火。福建海軍官兵殉國者700多人,連同陸岸炮臺及陸營的傷亡人數約為千余人。
▲筆者在馬江海戰紀念館考證史料
至此廣大的東南沿海再也沒有了保衛東南海疆的能力,而當雙方“議和”之后清廷才開始了第二次海防討論。
1885年五月光緒下達詔書:“上年法人尋釁,迭次開仗,陸路各軍屢獲大勝,尚能張我軍威。如果海軍得力,互相應援,何至處處牽制?!?/p>
七月李鴻章上奏:“南北洋大臣亦無統轄劃一之權,遂至師船徒供轉運之差,管駕漸染逢迎之習,耗費不貲,終無實效。今當效法西國,在京師設立海部,或海防衙門,而散處之勢可歸聯絡。一切詳細綱目,須參考西國海部成例,變通酌定,南北一律永遠遵循?!币馑际呛\娨院笠薪y一指揮。
由于其余大臣也多是此意見,于是當年八月慈禧下達懿旨:“海防善后事宜,著軍機大臣、總里各國事務衙門王大臣會同李鴻章,妥議具奏,醇親王奕著一并與議。”
此會議中匯合了各省督撫的意見后,針對海防的措施大致為以下幾種:
- 建立海軍衙門,今后各省所有水師均歸其節制,首任海軍大臣由光緒帝生父醇親王奕譞擔任。
- 建立數支海軍分守海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張之洞的主張:“北洋為一支,旅順、煙臺、琿春屬焉,南洋為一支,浙江屬焉,閩洋為一支,臺灣屬焉,粵洋為一支,瓊州屬焉。所轄洋面各有專責,遇有大敵,仍責令各支合力攻擊,互相援應。”
- 購買和建造船只,尤其是對于鐵甲艦的需求,但在實際上此時的清廷在工業上并沒有建造鐵甲艦的能力。于是從購買以求“過度”到自行建造便成為了最現實的措施,而李鴻章正是這一論調的主導者。
- 挑選海軍人才,關于這點由于當時清朝上至權貴,下至平民都沒有特別出眾的職業海軍群體,因此李鴻章上奏了兩點:
(1)“選將儲才之法,尤為至要至急,除學堂、練船外,實無可造就將才之處,在堂所習者其理,在船所習者其事,出學當差數年,可仍回原學再加精練”。
(2)“勸令自備資斧出洋,在各國大書院、大兵船觀摩考證,學成回華應考,酌定等第,予以水師職銜,為額外人員,隨船操練,核給薪俸。每年與各學堂官生一體考試,前列者補職,則官生無不奮勉,而紳民亦易信從?!?/p>
意思是多辦海軍學堂以及鼓勵留學歐美。
- 籌備軍餉。為此李鴻章采取了“開煤鐵,創鐵路、興商政,以輕息借洋款”等措施。
- 臺灣單獨建省。首任巡撫便是劉銘傳,以強化臺灣在沿海海防的重中之重。
當然最重要的是先練哪支水師。而會議最終的決定是“北洋屏蔽畿輔,地勢最為扼要,現有船只亦較他處稍多”,為此“擬請先從北洋開辦精練水師一支”,并由李鴻章擔任會辦大臣,善慶為幫辦大臣。
此建議也得到了慈禧的允許,九月慈禧發布懿旨批準了會議的內容,此后整個清廷關于海防的建設就基本由李鴻章來主導。
而對于這次海防會議的成果,雖然沒有和第一次那樣耗費數月,也沒有陸海之爭,但如果從實際效果上來看的確比第一次海防討論更具有現實作用,也更深入的切中要害。
因為在第一次海防討論前,清廷對于建設海防、發展海軍并沒有什么經驗,到了第二次海防討論的時候,相對第一次已經有了10年左右的經驗,其中就包括了馬江海戰失敗的沉痛教訓。
因此第二次海防討論會議上首先就成立了海軍衙門以此掌控全國海軍,由此“水師”便成為了歷史名詞,取而代之的則是新的“海軍”,其次便是建立北洋海軍被正式提上了日程。
雖然率先建立北洋海軍是出于當時財政不足只能偏重于拱衛京師安全的考慮,但也正是在這一決策的指引下,才加速了北洋海軍的建設,只不過形成對比的便是剩余的幾支過失式的“水師”了。
首先是在馬江海戰中慘敗的福建水師剩下一些艦船已經無法再形成建制,其次南洋水師從一開始就只能在長江口巡防,尚未脫離水師的編制。而剩下的廣東水師下轄的艦船都是排水量較小的船只,唯三稱得上是戰船的“廣甲”“廣乙”“廣丙”3艦之后也被北洋海軍收編。
北洋海軍的戰船
北洋海軍的建立過程大部分就是靠買買買。
整個購艦過程則是從當同治九年八月(1870年9月)李鴻章受命為直隸總督以后開始的。當時的北洋就連能巡洋的水師都沒有,而作為渤海灣入海口的天津卻有各國輪船,李鴻章便只能致曾國藩調了艘江南制造局的制造的“操江”號赴天津。
到了同治十一年九月李鴻章兼任北洋大臣后才又從福建船政局調了艘“鎮?!碧柸氡毖?,也就是說在這2年多時間里北洋才僅僅2艘船只。
這里最關鍵的問題是當時的北洋根本沒有海軍工業,因此對于李鴻章來說最快的方法只能是購船。但不久后發生了日本侵臺,在這過程中沈葆楨曾經緊急向英國訂購戰船但被英國以“中立”立場為由拒絕。
李鴻章便只得在1875年3月與“清朝海關稅務總司”赫德商議第一次購艦,向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訂購英國“師丹型”的蚊子船4艘;38噸炮船2艘;26噸炮2艘,共花費白銀45萬兩。
此4艘戰船分別于1876年11月和1877年6月抵達天津和福州后李鴻章將4艘戰船命名為“龍驤”、“虎威”、“飛霆”、“掣電”。并聘請洋教員操練。
▲紀錄片《探索·發現—北洋水師》劇照:蚊炮船截圖
有了這次購艦后,很快就有了下次。1878年6月李鴻章再次向阿模士莊廠訂購了4艘蚊子船。次年的十月初六李鴻章親往大沽口接船并將4艘戰船命名為“鎮北”、“鎮南”、“鎮東”、“鎮西”。
至此北洋便有了8艘戰船。而在1881年(光緒七年)李鴻章還代山東、廣東又訂購了第三批蚊子船,交予廣東的被命名為“海鏡清”號。但山東省內無人會駕駛此等戰船,于是被李鴻章并入了北洋,然后命名為“鎮中”與“鎮邊”。
但在實際上這樣的不僅炮火威力有限,而且船體小容易受到風浪顛簸影響命中率,甚至由于炮體被固定,要調轉炮口只能調轉船頭,因此在實戰中基本沒有太大用處,李鴻章在發現了這些船的弱點后蚊子船便再沒有購入一艦。
▲《李鴻章與北洋艦隊》132頁:北洋購買蚊子船年表
而在1879年,日本吞并了琉球卷皮李鴻章便想再次嘗試購買鐵甲艦:“近來日本有鐵甲三艘,遽敢藐視中國,耀武海濱至有臺灣之役,琉球之廢。彼既挾其所有以相凌海域,我亦當覓法以求富強?!?/p>
而在實際上同治初年以來,文祥、丁日昌、沈葆楨早有上奏購買鐵甲艦,但直到琉球被吞并后,清廷才同意撥款。隨后李鴻章本來想繼續在英國購買,結果英國當局卻以清廷正在與沙俄就伊犁談判保持“中立”為由拒絕。
于是李鴻章只得“退而求其次”先讓赫德向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訂購撞擊型巡洋艦2艘:超勇、揚威,而且還是由丁汝昌、鄧世昌在1881年8月2日前去英國紐卡斯爾接艦的。
此二艦時速最高可達16海里,船身為鋼制前后配有口徑10英寸25噸的炮二尊,口徑4.5英寸的小炮四尊,機關槍炮十二尊,另附有救生船與小汽船若干。
▲紀錄片《北洋海軍興亡史》劇照:建造中的超勇號截圖
隨后的1880年12月駐德公使李鳳苞與德國伏爾鏗造船廠簽約,此過程可謂是萬分艱難。
因為英國讓人一直都知道清廷在四處求購鐵甲艦,因此一度將鐵甲艦的價格炒的非常高。而李鳳苞其實也并不清楚該如何挑選鐵甲艦,好在清廷國內由于洋務運動的開展培養出了自己的科學家:徐建寅。(著譯有《造船全書》、《兵學新書》、《歐游雜錄》等40多本)
徐建寅被李鴻章推薦的職位是駐德使館二等參贊,這也是清廷乃至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派出科學家出訪他國,同時也是第一次由中國人自行購買軍艦。
徐建寅上任之后的首要任務就是協助李鳳苞采購軍艦,為此徐建寅游歷了英、法、德三國,先后參觀了西門子、克虜伯、伏爾鏗等軍工廠,最后才和李鳳苞一起決定購買開價比英國更優惠、更具性價比的伏爾鏗造船廠制造的鐵甲艦鐵甲船2艘。
▲紀錄片《甲午》截圖:徐建寅父子劇照
這便是日后北洋海軍2艘旗艦:“定遠”與“鎮遠”,2艦排水量為7335噸,船長94.5米,船身最寬處為18米。其中護衛機艙的鐵甲兩邊各長144英尺,鐵甲厚度超過30厘米。
艙上設有12英寸口徑克虜伯炮4尊,炮管長7.65米,炮身重32噸,有效射程7800米,6英寸口徑連珠炮10尊,時速14.5海里。總共花費326萬兩白銀。另外還設有魚雷發射管、艦載魚雷艇。
在建造期間李鴻章還派劉步蟾從設計圖紙到建成下水做全程監工,該船原定18個月竣工,但在1882年建成后受清法戰爭的影響德國宣布“中立”,直至1885年才交付。
▲紀錄片《探索·發現—北洋水師》劇照:建造中的定遠號
但是清廷訂購的艦船遠不止這2艘,在1883年2月德國伏爾鏗造船廠又接到了清廷彎面鋼甲快船巡洋艦一艘的訂單,也就是后來“濟遠”號。該船全長236英尺3英寸,其最寬處34英尺,由鋼鐵甲以覆機艙,中凸邊凹,時速為15海里。由于訂購日期晚于“定遠”與“鎮遠”2艦,故交付時間其實與2艦相同。
到了這幾艘鐵甲艦出現在大沽口時,李鴻章可謂是春風得意,于是便又向英國、德國訂購了“致遠”、“靖遠”、“經遠”、“來遠”等巡洋艦。為此李鴻章便向奕譞發出了檢閱北洋海軍演習的邀請。(還乘機將南洋的“南琛”、“南瑞”、“開濟”3艦鐵甲巡洋艦也劃歸了北洋)
1886年5月18日,北洋海軍的14艘戰艦:“定遠”、“鎮遠”、“濟遠”、“超勇”、“揚威”、“南琛”、“南瑞”、“開濟”、“鎮東”、“鎮西”、“鎮南”、“鎮北”、“鎮中”、“鎮邊”在奕譞的注視下浩浩蕩蕩的駛入了旅順口。20日演習開始,21日奕譞前往劉公島。在漫天硝煙的景象中奕譞還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天朝早似今日,何復有當初西夷的胯下之辱?!?/p>
▲紀錄片《北洋海軍興亡史》截圖:善慶、奕譞、李鴻章共同檢閱北
從奕譞這樣的態度來看,李鴻章邀請其檢閱的目的算是達到了,撈取了更多的資源來打造北洋海軍。1887年12月10日丁汝昌又率領“定遠”、“鎮遠”、“濟遠”、“超勇”、“揚威”去福建廈門灣接新艦4艘。
而這4艘新艦便是耗時3月才從歐洲航行回來的“致遠”(管帶鄧世昌:兩次赴歐洲接艦)、“靖遠”(管帶葉祖珪:畢業于英國格林尼治皇家海軍學院)、“經遠”(管帶林永升:畢業于英國格林尼治皇家海軍學院)、“來遠”(管帶邱寶仁:赴歐洲接艦)。
此4艘新艦從型號上均屬“濟遠型”的快速巡洋艦,“致遠”、“靖遠”排水量2300噸,時速18海里,裝有8英寸炮3尊,6英寸炮2尊,格林炮17尊;“經遠”、“來遠”排水量2850噸,時速16.5海里,裝有8.25英寸炮2尊,6英寸炮2尊,機器炮7尊。
而且此次耗時3月的航行“艦艇不另保險,省費數十萬,既無雇募資遣之煩,復得沿途練習之益。
此外與上述鐵甲艦同時訂購者還有魚雷艇一批:計光緒八年(1882年)向德訂購4艘,十二年向德續購“福龍”魚雷艇一艘。十三年(1887年)向英購買“左一”出海魚雷大快艇一艘,“左二”、“左三”“右一”、“右二”、“右三”魚雷快艇五艘共計十一艘。
▲《李鴻章與北洋艦隊》140頁:北洋購買鐵甲艦與魚雷艇年表
北洋海軍的軍港
北洋艦隊有兩大軍港:旅順與威海。
▲紀錄片《甲午》劇照:威海衛、旅順位置示意圖
旅順口有“東方的直布羅陀”之稱,位于今遼寧省南端,不僅在地理位置上扼守著渤海灣。而且還是天然的不凍港。再加上其東有黃金山、西有老虎尾半島的易守難攻地勢,用來做海軍軍港再合適不過。
而對旅順港的開發可以歸為兩個方面:內政“基建”和軍事“基建”。主要負責人是袁世凱的叔父袁保齡。所謂內政“基建”很好理解,從古至今都是小型人工運河、水壩、修路等,袁保齡則加了幾樣近代產物,電報局、機械廠、船塢、并且用小型鐵路相連接。
而軍事“基建”都是些大工程,首先便是海港面積的拓寬,由于旅順港海面砂石堵塞嚴重,不將海面清理艦隊便無法通航。
于是光緒八年袁保齡聘請洋員勒威為總工程師,后來因挖泥船數量不夠工程進程緩慢。因此次年袁保齡更換后總工程師,并增加挖泥船,再輔以北洋總查瑯威理的建議,于九月完工。
而在此工程之前,袁保齡還主修了眾多炮臺,其中東岸圍繞著黃金山修建的有4座:
- 黃金山炮臺:東岸制高點。此處有著依山傍海的天險,本于光緒十年五月開始修建,擁有各式炮16尊,總設計師是是德國海軍炮兵少校漢納根。炮臺修筑完畢后聘請德國軍官教習。后于次年補修。
- 嘮唯嘴炮臺:距離西邊的黃金山大約十里,設有各式炮13尊。光緒十一年修建。
- 田雞土炮臺:臨近黃金山炮臺,設有各式炮6尊,光緒十一年修建。
- 母豬礁炮臺: 為黃金山炮臺輔助炮臺。位于黃金山與嘮唯嘴之間。設有各式炮8尊。
▲紀錄片《甲午》劇照:嘮唯嘴、母豬礁炮臺舊照
西岸則有4座:
- 饅頭山炮臺:西岸次高點。設有各式炮7尊。
- 老虎尾炮臺:位于旅順口的西岸,與黃金山相對。
- 威遠炮臺:老虎尾炮臺的輔助炮臺。
- 蠻子營炮臺:設有各式炮13尊。位于老虎尾與饅頭山之間。
▲《李鴻章與北洋艦隊》250頁:袁保齡修建的旅順港炮臺年表
除了港口和炮臺外,袁保齡還為旅順增設了水雷局、下轄水雷營和水雷學堂。光緒十二年還增設了魚雷營。旅順軍港能在短期內完成一系列工程,此人功不可沒。
另一個軍港威海則位于山東半島的東北端與旅順、大連灣隔海相望可互為犄角。再加上不遠處上劉公島正是北洋海軍提督的駐所。因此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而劉公島的水道分為東西二口。東口水勢淺,西口水勢深。所以西水道為主要航道。港內面積55平方公里。可以停泊大型戰艦。
▲紀錄片《甲午》劇照:威海衛、旅順軍港舊照
光緒十三年(1887)二月李鴻章受命建設威海衛港。他啟用的人是淮軍團練出身的戴宗騫。其首要任務便是沿劉公島和威海衛港建設各炮臺十余處,但劉公島孤懸海上,物資運送極其不便,而且島上山巒遍布,石質堅硬難以開鑿。直至光緒十七年(1891年)戴宗騫才在劉公島南北兩岸修筑炮臺5座。
其中北岸修有北山嘴、黃泥崖炮臺2座,南岸修有龍廟嘴及鹿角嘴各1座。之后又于趙北口增修大炮臺一座。1888年護軍統領張文宣到任后率部在劉公島上又修成炮臺2座,一處在劉公島東,一處位于劉公島西,以共扼守海灣出入口。而且島上之炮臺、營房也均為漢納根設計,安裝了克虜伯大炮數尊。
而威海衛港也駐有炮臺9座,然后還在其周邊海面布置水雷,而考慮到劉公島與威海衛港水道相連,布置水雷時還要加以細分,因此其難度可謂是非常巨大。為此戴宗騫足足專門設立了3營的水雷營。
▲《李鴻章與北洋艦隊》287頁:威海衛軍港防御地形圖
此外整個威海衛還設立了海軍的行營、提督府衙、海軍學堂、海軍醫院等設施。
總結:中國第一支近代化海軍的成軍與衰落的開始
1885年5月,李鴻章等人起草了《北洋海軍章程》。10月3日獲慈禧懿旨批準。此舉也意味著此時擁有25艘戰艦、總排水量4萬噸的北洋海軍正式成軍。12月清廷發布上諭正式任命丁汝昌為北洋海軍提督。林泰曾為左翼總兵(鎮遠艦管帶)。劉步蟾為右翼總兵(定遠艦管帶)。
此時的北洋海軍不僅噸位亞洲最大,還具有最先進的后勤保障體系。在《布魯賽海軍年鑒》中排名第六。如果從現實的角度來看清末的海軍工業產能并不足以打造出這樣的一支海軍。但李鴻章等人的努力讓這樣的夢想成為了現實。
但隨后清廷卻不可思議的讓李鴻章等人的努力成為了無用功:在海軍工業產能低下的時期居然停止了購艦。李鴻章等人雖然為此各處奔走,但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從福建調來一艘自造的鐵甲艦“平遠”號和一艘德國產的魚雷艇“福龍”號,除此之外再無一艦一彈。
▲紀錄片《北洋海軍興亡史》劇照:平遠號巡洋艦、福龍號魚雷艦截
而不再購艦的原因看似是李鴻章因為政敵翁同龢不撥款其實更是清廷上下缺少近代海軍的思想,而且停止購艦還是在海軍工業技術日新月異的甲午戰前的6年起。
因為此時以歐洲為代表的海軍出現了新的海軍作戰戰術:以高機動戰船配置大量速射炮、魚雷來克制擁有巨型裝甲、大炮的重型鐵甲艦。
不幸的是北洋海軍居然成了世界海軍史變革的典型戰敗案例。
這也反映出了一個問題:從馬尾船政學堂設立開始到北洋海軍成型差不多是20多年,這段時間里北洋海軍雖然歷經千難萬險才成軍,但其目的只是被李鴻章和清廷當成海上防御的兵種,根本從未想過派軍艦去攻打日本。但日本人想的卻是如何利用海軍來侵略擴張和屠殺無辜的中國百姓。
因此兩國發展海軍從一開始的目的就是不一樣的。
▲紀錄片《甲午》劇照:李鴻章親筆的劉公島、旅順海軍公所匾額
最后說下李鴻章同幾個重要人物的關系:
- 李鴻章與翁同龢
1862年鎮壓太平軍時翁同龢兄翁同書領安徽巡撫銜卻在被太平軍包圍后棄壽州逃跑,本來朝中因翁家是帝師無人過問,卻被曾國藩命曾是翁心存門生的李鴻章寫下了彈劾書,翁同書因此被發配邊疆。此后曾、李與翁便成了政敵,但在實際上那段時間李鴻章已經開始忙于淮軍的建設,所以這份彈劾書可能是有人仿冒李鴻章的筆記所寫。
另外,北洋海軍的建設款是直接發往海軍衙門,翁同龢就算想掣肘也無權扣壓。
2.李鴻章和沈葆楨
李鴻章和沈葆楨其實都曾是翁心存的弟子,算的上是同門師兄弟,所以肯定不會不擇手段的爭奪各項資源。
3.李鴻章和段祺瑞
李鴻章一生對德國克虜伯可謂“情有獨鐘”,不僅軍艦和海岸上裝備眾多該工廠大炮,還聘請了一大批德國軍事教官。甚至還向德國派出了大量留學生,其中就包括了從1887年天津武備學堂畢業的后輩同鄉段祺瑞。
可惜的是不管有多少門克虜伯都沒有給淮軍和北洋海軍帶來勝利。
參考資料
書籍:
《江南造船廠史1865-1949》 江南造船廠史編寫組 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鴻章與中國軍事工業近代化》[美]T.L.康念德 著 楊天宏 陳力等譯 四川大學出版社
《李鴻章與北洋艦隊—近代中國創建海軍的失敗與教訓》王家儉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近代中國海軍》:海軍司令部《近代中國海軍》編輯部編著 海潮出版社
《洋務運動史》:夏東元著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中國古代海軍史》:張鐵牛 高曉星 著 解放軍出版社
紀錄片
《甲午》
《北洋海軍興亡史》
《探索·發現》北洋水師
《燃燒的黃龍旗》
《陳悅說甲午大海戰》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北洋吹雪,任何媒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