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脈中國,風華雄安;明月共賞,兩岸團圓。9月16日,《共此嬋娟》我在雄安為你讀詩——2024中秋音樂詩會,于雄安新區舉行。本次音樂詩會由國家廣電總局網絡視聽司指導,中國廣播藝術團、雄安新區宣傳網信局、雄安新區黨群工作部、為你讀詩共同主辦,同時也得到了中國移動的支持。
詩樂為引,明月同望
這場在雄安舉行,以民樂、詩詞為載體,融合演奏、吟唱、朗誦、武術表演等多種表現形式的音樂詩會,旨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由《序:月出》《第一篇章:月照人來》《第二篇章:月向人圓》《第三篇章:月滿人間》《尾聲:今夕何夕》五個部分構成。
中華大地之上,我們共同擁有一輪明月。當我們同時望向這輪明月的時候,古人、今人的目光都在月亮上相遇了。它從詩經里升起,先民詠嘆“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從唐詩里升起,張若虛感慨“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從宋詞里升起,蘇軾書寫下“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藝術名家,共此嬋娟
著名指揮家彭家鵬帶領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及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的同學們,演繹《秋江花月夜》《彩云追月》《云宮迅音》《龍騰虎躍》等經典曲目。
影視演員曹磊、表演藝術家王剛、朗誦藝術家李立宏則為我們朗誦與演繹了《詩經·月出》《十五夜望月》《念奴嬌·過洞庭》《中秋月》《春江花月夜》等經典中秋詩篇。
演出中,王剛在詩中感嘆:古往今來,這輪明月照耀過滄海桑田,也照耀過那些行走在路上的旅人——照耀過他們的孤寂與璀璨,隱忍與芳華。月照中秋,月照山河,月照人間四季。應如辛棄疾“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
李立宏則借南宋詞人張孝祥的名篇《念奴嬌·過洞庭》,詢問道: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你有過這樣的時刻嗎?這種悠然會心,就是一種“團圓”。明代文人徐有貞有一首名叫《中秋月》的詞,也寫過這種“團圓”——好時節,愿得年年,常見中秋月。
曹磊
王剛
李立宏
學者分享,望月懷遠
周國平,著名學者、作家、哲學研究者,以“共此嬋娟”為主題,與大家分享《隔千里兮共明月》《且喜人間好時節》兩大深具人文關懷的主題,帶我們領略中秋文化的深厚底蘊。他說:此時此刻,當我們抬頭望向這輪明月的時候,便可在2024年的中華大地上,和李白共此嬋娟,和蘇軾共此嬋娟,和古往今來的詩人共此嬋娟。
國樂武術,傳統融合
明月有聲,國樂藝術家方錦龍用音樂詠中秋。雄安新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陳桂學老師團隊,則用鷹爪翻子拳的表演,展示傳統武術的魅力。
兩岸情誼,詩樂傳遞
大地之上,山河共清輝。無論是“隔千里兮共明月”,還是“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同一輪明月下是一片中華大地。中國臺灣歌手孟庭葦借歌聲送出兩岸團圓的思念與祝福。
演員曹磊則與中國廣播民族樂團、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的同學們,帶來余光中的作品《呼喚》以及臺灣經典音樂作品《望春風》。
《呼喚》不僅是兩岸之間親人的呼喚,更是五千年文明的呼喚。如詩中所言:五千年深的古屋里 / 就亮起一盞燈 /就傳來一聲呼叫 / 比小時更安慰,動人 / 遠遠,喊我回家去。
音樂詩會主持人蔡紫
中秋祝福,全球共享
雄安新區是繼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之后又一具有全國意義的新區,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七年多來,雄安新區日新月異、拔節生長,一座未來之城正在拔地而起,堪稱奇跡。中秋佳節到來之際,我們漫步中華文脈,領略雄安風華,共話兩岸團圓,用民樂、詩詞、武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向中華兒女和世界人民,送出一份生機的、浪漫的、詩意祝福。
(從右至左)周國平、曹磊、孟庭葦、方錦龍、李立宏送出詩歌祝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