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黃帝內經》的古老智慧遇見中西合璧的器樂,會碰撞出怎樣的能量場?近日,國內首部深度融合中醫五音療愈理論與中西樂器融合的音樂會“五音合鳴·天地回響”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奏響。這場由上海市中醫文獻館與上海交響樂團聯合打造的音樂會,以創新藝術形式讓千年中醫智慧“聲”入人心。
“請大家站起,和我一起兩腳打開與肩同寬,把兩手拿起,拇指微微后翹,其余四指握住,兩手收到肩前,吸氣展肩擴胸,呼氣輕吐。”
《黃帝內經》中“五音療疾”理論認為,五音(宮、商、角、徵、羽)與五臟(脾、肺、肝、心、腎)存在精妙對應。不同音波通過共振可調節臟腑氣機,實現養生效果。音樂會以《黃帝內經》的“五音療疾”理論為原點,將宮商角徵羽五音與人體五臟功能精準對應,通過《陽關三疊》《梅花三弄》等經典民樂的創新改編,構建起了一套完整的“音療經絡系統”。
當晚的音樂廳座無虛席,不少市民特意趕來,跟著中醫專家在吐納氣息之間,沉浸式感受“五音療疾”。“我們聽說有這樣的音樂活動,特意跨區來體驗。”一位來自楊浦區的市民表示。
音樂會現場
音樂會的演出突破傳統音樂會模式,采用了沉浸式互動設計。上海市中醫文獻館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在這次演出中,我們將中醫導引功法融入音樂欣賞,觀眾在特定曲目中需要起立跟隨中醫專家練習動作。”現場觀眾在“吸氣展肩擴胸”的引導聲中,體驗著音樂與肢體的共振。這種創新嘗試讓中醫五音理論從抽象概念轉化為可感知的體驗。
上海交響樂團相關負責人表示:“中醫中有很多寶貴的理論值得傳播,我們希望通過音樂這種國際語言,讓更多人接觸中醫智慧。”演出團隊以宮商角徵羽為“針”,以中西樂器為“灸”,在極簡主義舞臺空間中引導觀眾完成“調神、通絡、歸元”的身心療愈。
場外特別設置的草藥剪紙展區同樣引人注目。栩栩如生的羅漢果、金銀花剪紙旁附有功效說明,讓觀眾在觀演同時感受中醫文化的多元呈現。一位中醫音樂雙料愛好者表示:“當五音、五行、五臟在舞臺上完美融合時,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據悉,這場跨界合作不僅為傳統文化傳播開辟了新路徑,更讓觀眾在藝術體驗中重新發現中醫價值。當千年宮商角徵羽遇見現代交響樂章,這場音樂會不僅奏響了傳統與現代的和鳴,更為中醫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提供了生動范本。
記者:李夢婷、楊宜修、朱昱偉
編輯:羅時珎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徐匯官方賬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