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半年,價格戰打得鬼哭狼嚎,很多車企都有些扛不住了,高層出來陰陽怪氣,說什么低價之下豈有硬貨,痛陳內卷危害,呼吁公平競爭。矛頭無疑都指向風頭正盛的比亞迪。直到近期各大車企年中財報公布我們才發現,原來所謂的“內卷”,并不存在。頭部車企都沒有出現“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惡性競爭,基本上都能實現“降價兩萬,凈賺八千”。
今年的所謂價格戰,應該是從比亞迪推出榮耀版車型開始的。7.98萬的秦PLUS DM-i(參數丨圖片)如同一枚重磅炸彈,頓時引得市場上硝煙四起。而后DM5.0技術發布,9.98萬的秦L和海豹06更是給B級車錨定了價值標簽。在我們意識里已經習慣了12萬左右的卡羅拉,近20萬的凱美瑞之后,比亞迪的定價確實有些掀桌子的嫌疑,這是惡性競爭吧?賠本賺吆喝?
現在車企的年中財報都被披露出來,比亞迪銷量第一,營收第一,凈利潤第一。唯有單車利潤不是第一。根據財報136.31億的凈利潤,結合161.3萬輛銷量來計算,比亞迪的單車盈利僅8450元。
一輛車只賺8450元,按照均價15萬來計算,利潤率只有5.63%,確實可以算得上薄利多銷,良心價格了。當然,這個數字要辯證地看,也不是越少車企越良心。因為單車利潤要從幾個方面來解讀,除了體現車企的良心以外,還可以看出車企的盈利能力,成本控制能力等。比如說2020年,奇瑞凈利潤只有737萬元,單車利潤僅僅16元,甚至還沒有賣玩具車賺得多,這顯然也是不健康的。
單車盈利8450元,這個數字不上不下,顯得比較中庸。不過結合比亞迪今年上半年的車型售價來看,確有可圈可點之處。7.98萬的秦PLUS,9.98萬元的秦L,相較于去年,比亞迪大部分車型都有萬元以上的降價,如果用榮耀版和冠軍版之間的差價進行對比,平均降價幅度應該在2萬元以上。也就是說比亞迪在主動降價2萬元的基礎上,仍舊有8450元的單車盈利能力。
所以說比亞迪打價格戰了嗎?價格調整真實存在,同時車企的造車成本也在下降。首先是碳酸鋰的價格下調,從高峰時60萬每噸,到現在的7到8萬元每噸,導致電池成本大幅度下降,而比亞迪則率先將其體現在車輛價格上,及時回饋給消費者。另外,規模效應也在攤薄研發成本,加之全產業鏈自研自產,當然也能吃到全產業鏈的紅利。
碳酸鋰降價惠及的并非比亞迪一家,產業的成熟,市場的成熟包括技術的成熟,都會讓造車成本隨之降低。實際上汽車價格的下調并非是各家車企惡意競爭,而是全產業技術升級,規模擴大的紅利所致,只不過比亞迪先主動把價格降下來而已。
更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全年凈利潤約為300億元,單車凈利潤約為8600元。2022年單車凈利潤為8500元。這就很有意思了,今年比去年單車價格平均降了近2萬。如果比亞迪不主動降價,那么單車利潤2.8萬,哪怕因此銷量打個5折,凈利潤也要翻倍。如果從單純的利益角度看,這顯然是不明智的,比亞迪這樣的市場策略想要干嘛?
任憑風浪起,只賺8000多。這個八千定律看著就有些詭異。從這個角度看,所謂的市場競爭并沒有影響到比亞迪的節奏——它只是根據自身的情況穩步發展。一方面重視研發投入,保持技術領先,另一方面保持薄利,及時將自身的成本優勢體現在終端價格上,反饋消費者同時穩固市場占有率,保持規模優勢。這樣形成一個正向循環,幾乎可以立于不敗之地。
說比亞迪是新能源汽車的引領者,龍頭,體現就在這里。不僅僅在20萬元以下有定價權,實際上比亞迪的節奏,正在帶動整個市場的節奏。跟得上比亞迪的節奏,還有資格在桌上分一杯羹,跟不上比亞迪的節奏,連上桌的資格都沒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