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來了,又到了“亂穿衣服”的季節,有人短袖,有人長袖,有人加外套,天氣慢慢變涼,早晚溫差也正在變大,孩子一個不小心就著涼感冒了,家長也是頭疼,穿多了怕孩子玩的時候熱,穿少了又怕早晚凍著,尤其是新手爸媽,更是頭痛萬分。
今天棠媽整理的這份【寶寶穿衣指南】,寶爸寶媽請收好,孩子這樣穿不冷不熱不生病。
大家發現沒,孩子比大人更愛出汗,睡覺時大人被子剛剛好,孩子就會出汗瘋狂踢被子,同樣穿2件衣服,大人剛剛好,孩子滿頭大汗。孩子比我們大人更怕熱,更容易出汗。
因為孩子新陳代謝比較旺盛,基礎體溫本來就比成人高,而且體溫調節中樞還沒發育完全,對冷熱的調節能力比較差,更容易受外界環境影響,稍微熱一點就出汗。
幼兒園老師分享,教室里人多本身溫度也不會太低,而且幼兒園活動多,給孩子檢查衣物的時候,10個孩子里9個身上有汗。
孩子穿的太多不僅影響活動,反而更容易生病,如果穿單衣,幼兒園一般都是直接換衣服,衣服比較多的情況下,就是用隔汗巾。
想要孩子少生病的有效穿衣方法就是:及時增減衣物,及時更換衣物,不穿過多也不穿太少。
原則1:三暖二涼
想知道孩子衣服夠不夠,就多摸孩子的頸后側,如果頸后側覺得涼颼颼的,那就應該給孩子加衣服了,如果頸后側比較溫暖且沒有出汗,就說明孩子穿的合適,如果出汗了,那么就要及時減衣服。
很多家長特別擔心孩子“冷”,總是套了一件又一件,穿到孩子手心都是暖烘烘的,一般手心溫度很高的孩子,后頸一般已經出汗了,如果孩子手心過于暖和那說明衣服穿多了。
給孩子穿衣做好背部保暖,腹部保暖,腳部保暖,冬天可以給孩子穿厚一點的襪子和鞋子,腳暖和了,全身都比較暖和,孩子腹瀉、著涼的概率大大降低。
不要過早的給孩子帶帽子,遮擋口鼻,當然,大風天小寶寶注意保護囟門別受涼,幫助孩子逐漸適應冷空氣。
原則2:不要你覺得,要孩子覺得
有一種冷叫:“你媽媽覺得你冷”。雖然這是一句調侃的話,但是很多時候我們真的不自覺的就會給孩子多穿上一件衣服,多蓋上一件毯子。
北京戰區總醫院的兒科醫生孔金鳳就提到:如果孩子穿得比較少但他自己不覺得冷,也沒有任何的問題,也不會導致著涼生病。有時候穿多了,孩子處于過度保護狀態,更不容易適應外部環境。
其實孩子3歲左右就會自主表達冷熱了,在穿衣這件事情上,我們應當尊重一下孩子的意見,如果孩子不覺得冷,不用逼迫孩子多穿,和大人保持一致就行,甚至可以比大人少個一件半件的。
原則3:及時增減、更換衣服
穿衣服不僅看氣溫,也要關注氣候,比如15度戶外曬太陽可能一件衣服就夠了,20度的大風天可能要穿兩件,要根據環境的變化及時給孩子增減衣服。
比如:早晚溫度比較低,可以給孩子多穿一件,中午太陽比較大的時候,可以脫下來;
進行戶外活動時,比安靜時可以少穿一件,如果衣服汗濕了,及時換衣服或者及時把汗擦干,換隔汗巾,保持背部干爽。
日常護理按照以上3個原則進行,基本可以讓孩子90%避免著涼生病,最后要分享的就是經典的“洋蔥穿衣法”+最佳26度穿衣公式”,照著穿準沒錯。
大家應該都聽過《洋蔥》這首歌,如果你愿意一層一層的剝開我的心。
洋蔥穿衣法就是根據溫度給孩子一層一層的加減衣服,而不是一件秋衣+一件厚外套。
洋蔥穿衣法一般分內、中和外3層,這樣穿的好處在于能夠做好保暖,又能根據實際需求增減衣服,運動還是學習,室內還是室外都能輕松拿捏。
內層衣服貼身穿,以柔軟親膚、透氣吸汗為主,最好選擇純棉的衣服;
中層保暖為主:衛衣、毛衣,背心等;
外層防風防水的外套或者棉衣。
這樣一層一層加,一層一層減,非常方便穿脫和更換。
26度穿衣法則是以“人體最舒適溫度是26度”為基礎,最后用環境溫度+衣服的溫度,最終等于26度,就算穿的保暖舒適剛剛好。
每件衣服對應的溫度都不一致,可以根據溫度原則合適穿搭。
大部分孩子秋冬著涼都是因為沒有及時增減衣物,沒有及時更換隔汗巾導致的,當濕濕的汗水一直在背上,濕漉漉的衣服貼著身體,涼涼的特別容易著涼,按照這個【寶寶穿衣指南】穿衣,媽媽再也不用擔心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