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身在功德林的鄭庭笈收到妻子遞來離婚協議,崩潰痛哭:“早知如此!我還不如在忻口戰役中被日本人打死。”
事實上,鄭庭笈夫妻的感情并沒有問題,這一點在多年之后由其子鄭心校親口證實,那究竟是為什么,使一對相愛的夫妻逼不得已走到這一步呢?
01
在1948年10月28日,廖耀湘的第九兵團在遼西走廊被東北野戰軍全殲,49軍軍長鄭庭笈也在其中被俘。
被俘時,他只穿著一身單薄的衣物,心情無比灰暗,不知將要面臨怎樣的未來。
當時,我軍為他送去衣物,而鄭庭笈看也沒看一眼,只是悲痛地說:“只待一死,冷又何妨。”
然而,鄭庭笈被俘后,隨即被送到了哈爾濱。
在解放軍的教育下,他放下心理負擔,通過廣播勸妻子馮莉娟不要去臺灣,并告訴她:“我不久就要回去。”
馮莉娟與鄭庭笈是自由戀愛,兩人年齡相差近二十歲,但是感情依舊很好。
02
聽到丈夫的話,本準備動身的馮莉娟毅然決然地選擇了留在大陸。
1950年海南解放,馮莉娟給丈夫寄去了這樣一封信:“本來已經計劃好去臺灣,但是聽到你平安無事的消息后,就留了下來。”
后來,鄭庭笈被送到黑龍江綏化戰俘管理所,1956年再次轉送至北京功德林。
改造期間,他的生活可以說是有滋有味,尤其是到功德林之后,妻子來探望更加容易。
與其他被俘后,與妻子離婚的將領不同,妻子馮莉娟依舊對鄭庭笈不離不棄,還在黑龍江時,她就帶著五個子女不遠萬里地來探望他。
在功德林的這段時間,鄭庭笈感到很幸福,他對其他戰俘由衷感慨道:
“我現在的生活跟過去沒有兩樣,以往也是常年在外。稍有不同的是,過去在外面打仗,生死未卜,現在在外面改造,衣食無憂。”
03
事實的確如此,相比較起其他的國民黨戰俘,鄭庭笈的身邊有著妻子的陪伴,也有一個分管澡堂的工作。
每日的改造都充滿了動力,以至于其他戰俘都不禁對這個每天樂呵呵的同伴感到嫉妒。
然而好景不長。
一日,馮莉娟帶著離婚協議書找上了門,鄭庭笈對此措手不及,不理解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妻子突然做出這種選擇。
但實際上,馮莉娟也是逼不得已。
因為丈夫戰犯的身份,他們的孩子學習和工作都遇到了很多問題,生活境況并不如意,為了孩子的未來,馮莉娟不得不做出這個決定,即便她深愛自己的丈夫。
鄭庭笈的兒子鄭心校,在日后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舉出過這么一個例子來解釋父母之間的感情:
“父親1942年在滇緬戰場作戰,戴安瀾受傷后,國內就沒有了消息。”
04
母親還收到一張鄭庭笈團長正式的陣亡通知,但她堅定地說‘我覺得他就是沒死!就算死了,我也得見到他的部隊,見到他的尸首!’
母親堅決不去領撫恤金,她自己跑到云南保山去找父親,最后果然讓她找到了。”
由此可見,對于鄭庭笈夫妻而言,這次離婚不存在感情上的問題,只是外界壓力不得已為之。
而鄭庭笈在當時,自然也是滿心悲痛、后悔,一度希望自己早早死去,這樣至少還是一位抗戰英雄而非戰俘。
他淚流滿面:“如果那次犧牲了,就會像戴安瀾一樣,成為公認的民族英雄,你和子女們都是烈士家屬,日子肯定要好過得多……”
但最后,他還是無可奈何地簽下了協議。
05
可每次設想未來的結果都出乎預料。
1961年2月,馮莉娟被調到了政協任打字員一職。
同年,作為第一批被特赦的戰犯,鄭庭笈被任命為全國政協文史專員,經常需要取送材料,兩人因此經常相見。
原來,這正是周總理在有意撮合他們夫婦,希望他們能夠憑借這次機會重歸于好。
在周總理會見鄭庭笈這一批特赦人員時,就曾問起過他們離婚的原因,在得知內情之后,就決定幫助他們復婚。
1960年10月,周總理在頤和園舉辦的宴會中邀請了鄭庭笈,見到他的第一句話就是:“你復婚了嗎?”可見其對這件事的重視。
二人都對這份良苦感動無比,周圍的人對這次復婚表示支持,直到1961年國慶節,他們終于放下了過往的心結,正式復婚。
06
復婚時,他們沒有大張旗鼓,只是做了一頓餃子,算作是新生活的開始。
鄭庭笈常常對人感嘆:“如果沒有周總理,我們夫妻不會破鏡重圓。可以說,總理就是我們的紅娘。”
兩人成功復婚后,鄭庭笈的人生雖然談不上順遂,也算是平靜無波,過上了他曾經最為之感到幸福和滿足的生活。
1996年6月9日,鄭庭笈在北京安然去世,與妻子馮莉娟葬在自己的故鄉,享年91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