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的電動化勢不可擋,并將逐步成為重要的電力消費主體,因此如何能使其更好地融入現有的電力系統,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近日,國家發改委等部門發布《關于推動車網互動規模化應用試點工作的通知》引發了網友的廣泛討論,大致意思就是,將在全國開展車網互動規模化應用試點,全面推廣新能源汽車有序充電,擴大雙向充放電(V2G)項目規模,豐富車網互動應用場景,力求實現車網互動的規模化發展。
電動汽車的電池動力系統本質上就是一套儲能系統。當電動車處于停放狀態時,其電池將成為待開發的配電網“充電寶”,把海量的“充電寶”通過物聯網技術連接到智能聚合平臺,形成一個虛擬大負荷。這個虛擬大負荷又可以通過能源互聯網以及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優化調控,在用電低谷時給電動車充電,在用電高峰時電動車給電網放電,并且進一步與未來新能源發電特性匹配,減小電網增容壓力。因此車網互動,特別是V2G能調控出來的量對于電力系統是很有意義的。
隨著電動車數量增加和市場機制的完善,其商業化可實施性正在不斷優化。實際上,早在2015年的時候,比亞迪推出的秦和唐車型中,就已經標配了3.3kW交流外放電功能,作為新能源汽車領軍者的比亞迪,不僅成為國內最早搭載外放電功能的汽車企業,同時還做到了搭載車型廣泛,而且應用場景覆蓋日常生活、應急救援、V2G等眾多領域。從那以后就成為比亞迪全系新能源車的標配,后來的騰勢、漢、海豹等等,無一例外。后續國內新能源汽車企業,也基本上都依葫蘆畫瓢,開發上線了類似的功能。
有目共睹的是,比亞迪始終秉持“技術為王,創新為本”的發展理念,在技術發展的深水區不斷創新。王傳福曾提出著名的“技術魚池”理論,即先培養技術,市場需要的時候,把技術拿出來用上。憑借十幾年如一日在技術研發領域的堅持,比亞迪相繼研發出了DM-i超級混動,刀片電池、云輦技術、e平臺3.0、CTB技術以及易四方等等,這些顛覆性技術都體現出比亞迪堅持“科技的意義在于推動社會進步、促進經濟發展、改善人類生活等方面”的理念。如今,比亞迪在外放電方向上技術積累無疑再次占據先發優勢。這也再次印證了比亞迪的技術魚池能夠靈活響應時代和社會的需要。
盡管目前很多新能源汽車車主可能還沒有感知到車網互動規模化的優勢,甚至會覺得麻煩。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尤其當未來電力短缺之時,車網互動規模化勢必會發揮出它重要作用。我們也期待未來,比亞迪不斷用技術創新提升駕乘體驗,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同時,也帶領著其他新能源企業,共同推動中國新能源汽車向著更高層次邁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