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策
執筆 述策團隊
二戰中,美軍曾與德軍交戰,但初期美軍落于下風,沒占到什么便宜。德軍在軍事指揮上強于美軍,俘虜了一些美軍士兵,繳獲了不少物資補給,其中有一些是美國本土生產的蛋糕。德國人吃著美軍戰俘的蛋糕卻高興不起來,因為從蛋糕的生產日期可以看出,這些蛋糕是幾天前剛從美國本土運到前線的。這說明,美軍的后勤保障能力非常強悍,至少是德軍做不到的。二戰中德軍最終失敗并不是敗在軍事指揮,很大程度上是敗在后勤保障。關于美軍與德軍的作戰風格的不同,有一個說法十分形象:同樣是進攻一個躲在盔甲里的人(寓意采取強固防御的守軍),德軍善于找準對方盔甲的縫隙,一劍封喉;而美軍則是靠牛高馬大的身體(寓意強大的后勤保障),生生把對方擠壓而死。
常言道:“外行看武器,內行看后勤”,尤其當兩軍陷入持久對峙的時候,后勤的重要性尤為凸顯。二戰中美軍后勤保障之強大世人皆知,但并非每個局部戰場都做得好。1942年瓜島戰役中,美軍的后勤保障計劃不夠細致,后勤隊伍缺乏經驗,岸灘卸載十分混亂,結果亞歷山大·范德格里夫特少將的海軍陸戰隊第1師的15000名陸戰隊員只帶著17天的食物和彈藥留在岸上,手中幾乎沒有任何重型武器。美軍的后勤保障能力雖然強大,但這種理論上的能力在付諸實踐時也有不順利的時候。在1991海灣戰爭和2003年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在后勤保障上就出過狀況,具體情況在“述策”團隊創始人許述2024年新書《這也是美軍:美軍的50個弱點》中專門寫過。
美軍后勤保障方面好的經驗做法,可參考借鑒;其后勤保障方面的問題和軟肋,可加以針對利用。我軍歷來重視部隊后勤保障力量建設,特別是新一輪軍改對全軍的后勤保障體系及后勤保障力量進行了調整優化。從“老后勤”向“新聯勤”轉型跨越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類問題和“腸梗阻”。相對而言,經過多年實戰檢驗,美軍的后勤體系比較完整和成熟,成為眾多國家和軍事愛好者的研究對象。無論近期還是遠期,美軍都是我軍的主要對手,分析研究美軍后勤體制改革和建設,一方面可為我軍破解現有難題提供思路辦法,另一方面也可為我軍破擊美軍后勤體系的短板弱項提供信息支撐。
美軍對后勤保障非常重視。美國法典賦予美國各軍種部長12項職責,其中9項職責與后勤相關,包括補給、裝備(含研發)、勤務、動員、遣散、管理(含人員士氣與福利)、維持、軍事裝備的建造與供應和維修,以及建筑、構筑物的建造、維護、修理、公用事業、取得不動產和維護不動產利益等。中美兩軍若發生軍事沖突,極大概率會在印太戰區進行,而印太戰區的特點是海域廣闊,作戰上將以海軍為主,運輸上將以海運為主。美軍軍事海運航線分為遠洋航線和區域航線兩類,遠洋航線使用武裝貨船、油船、運輸艦等大型艦船,區域航線則使用中、小型貨船、運輸艦、登陸艦等。美軍在太平洋從北到南主要有3條航線:北航線自美國西雅圖或舊金山經北太平洋至日本橫須賀,是美國至亞洲的捷徑,以17節航速計算,11天便可完成全程。但該航線氣候惡劣,途中島嶼甚少,護航困難,平時較少使用。中航線自美國舊金山經夏威夷、關島至遠東各港,以17節航速計算15天可完成全程,途中水文氣象條件好,沿途島嶼、基地較多,便于補給和護航,是平時和戰時的主要航線。南航線自美國圣迭戈經新西蘭、澳大利亞至馬尼拉及東盟各國港口、途中島嶼多,但航程長,以17節航速計算需25天,平時使用不多,為戰時備用。西太地區的海運部隊編為第73特混艦隊,負責為第7艦隊水面艦船提供油料、彈藥、食品和維修部件補給。
敲黑板,特別需要注意美軍的另外一條航線——中東至西太平洋的石油航線,從巴林島經北印度洋、馬六甲海峽、新加坡至沖繩、橫須賀,途經南海、香港、臺灣附近海域。此航線是駐太平洋美軍的生命線,駐太平洋美軍所需90%的石油經此航線運輸。
此外,還特別需要注意美軍的一支機動部隊——第101空中突擊師。美軍遇到戰事,經常動用這支部隊來威懾和打擊對手。以伊拉克戰爭為例,第101空中突擊師接到部署命令后,使用火車等陸運資源,先后動用8列火車、677節車皮,10天內就將全師人員和作戰物資從師駐地坎貝爾堡運送至海運上載港杰克遜維爾并啟運完畢。
鑒于后勤保障的重要性和研究美軍后勤保障的參考價值現實意義,“述策”團隊于2023年底策劃啟動了課題“美軍戰時后勤保障研究”并列為重點課題。雖然本課題聚焦的是美軍的“戰時”后勤保障,但也適當闡述了美軍“平時”后勤保障,平戰以資對照,使讀者對美軍后勤保障有比較全面的了解。
本報告共約11萬字,其中正文約9萬字,均為原創性分析評估,主要有三大亮點。一是較為系統地梳理了美軍后勤體系、指揮控制機制,以及美軍戰時在物資儲備、彈藥補給、戰斗后勤等方面的經驗做法。二是結合實例,系統分析評估了美軍后勤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美軍為此做出的調整變化。三是結合我軍實戰需要,較為詳細地梳理了美軍在印太地區后勤節點、能力建設動向,這在國內并不多見。同時,本報告還增加了2個附件,近2萬字,詳細梳理了美軍聯合后勤參謀機構各類組織和委員會的主要職責,以及美軍陸上、空中和海上主要后勤平臺及其參數。
本報告具體分八章展開:
第一章從美軍后勤概念定義著手,重點闡明美軍后勤基本定義、重要后勤理論、主要原則、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組織實施。
這一章是了解美軍后勤整體情況的基礎,看完后對美軍后勤的理論、架構、體制、運行等就有了比較全面的把握。
第二章系統闡述了美軍戰時后勤指揮控制機制,著重說明了戰略、戰役和戰術后勤指控體系。
美軍戰略后勤指揮體系
二戰結束后,為更好地協調各后勤業務系統,集中指揮控制各軍種后勤力量,美軍撤銷了三軍軍種部的后勤“指揮權”,將各軍的勤務支援部隊劃歸聯合作戰司令部或特種司令部使用和指揮;同時,將各聯合作戰司令部和特種司令部改由國防部長(通過參謀長聯席會議)統一指揮,形成了后勤指揮與后勤行政管理相分離的政令雙軌制。需要指出的是,與戰略和戰役級后勤指揮不同,在部隊一級,美軍實行“單軌制”,也就是說,平時的后勤行政管理體系與戰時的后勤指揮體系是一致的。
第三章至第六章詳細梳理了美軍后勤戰備物資儲備、戰時彈藥油料補給、運輸與投送、戰斗醫療與醫療后送等方面的管理機制和主要做法。
后勤保障涵蓋的細分領域較多,本報告結合中美后勤保障的實際情況,分“運輸保障”、“油料保障”、“衛勤保障”3章,對美軍在上述三個方面的保障進行了具體研究。就“運輸保障”而言,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美軍50%以上的空運和85%以上的海運任務都由地方商業公司完成。如何應對這些為美國軍方服務的美國民間商船,需要做好合適的預案。
第七章結合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巴以沖突以及巴哈沖突等實例,總結美軍后勤經驗做法,分析短板弱項,并詳細梳理美軍在印太地區的后勤建設現狀和動向趨勢。
這一章是本報告的重點。美陸軍器材司令部(陸軍最主要的保障機構)副司令克里斯托弗·莫漢中將、陸軍維持司令部(負責陸軍戰爭物資的預置和管理)司令大衛·威爾遜少將和陸軍安全援助司令部司令布拉德·尼科爾森準將于2023年11月15日聯合撰文指出,援助烏克蘭方面獲得的經驗教訓可用于印太戰區。因此,本報告第7章“美軍戰時后勤的經驗教訓與未來考量”專辟兩節——“90年代以來幾次重要戰爭中美軍后勤的經驗與教訓”和印太戰區美軍后勤現狀與未來動向”,其中專門研究了俄烏沖突中烏軍的后勤保障。就時間而言,通常情況下,援助烏克蘭的物資在烏克蘭機場和港口滯留的最長時間是12至24小時,物資由提供國運送至烏克蘭邊境需耗時48至96小時。在印太戰區,美軍要求各基地彈藥庫儲備能維持該地區30天的戰爭需求,美空軍航空預儲彈藥必須在戰爭爆發前10天運抵戰區,一旦彈藥出現缺口,海上預置艦5天內抵達戰區。
第八章是美軍后勤體系建設的啟示,并針對我軍后勤建設發展提出了對策建議。
目錄1
目錄2
“述策”團隊創始人簡介
許述,軍事學博士,曾在戰區級機關工作,出版專著《這才是美軍》《兵道》《這也是美軍:美軍的50個弱點》, 2019年成立團隊,專注于研究美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