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Bato Dugarzhapov
文|若杉
今天跟大家聊聊天。
有幾個咨詢很有意思,有好幾個來訪者走進咨詢室,都只為了問我一句:“老師,我有病嗎?”
比如,一個30+已婚的姑娘,厭倦了國內的生活,想要帶著老公孩子去日本京都定居。
說實話,姑娘思考這件事,已經有好幾年了,去年還親自去日本待了半年去實地考察。對于之后如何生活、如何把國內的事業延續對國外去、如何安排孩子上學等問題,姑娘都有明確的規劃。
但即便如此,家人也是十萬個不同意。先是老公覺得她瞎折騰,好不容易說服了老公,母親那邊,又成了一大難關。
母親甚至直言:“你是不是有病,才有這么多亂七八糟的想法,不然先去看看心理醫生?”
不過是想要選擇自己生活的地方,就這樣困難重重。姑娘被質疑多了,跑來問我:“你說,我有病嗎?”
還有另外一個故事。
一個來訪者想要辭掉現在的工作,去全職學習甜點制作,她很早就有一個夢想,就是在35歲到來之際,給自己一個甜甜的蛋糕屋。
做甜點,是她喜歡的事情,這些年勤奮工作的經濟積累也足以支撐她完成夢想。但是,當她準備辭職的時候,才發現,阻擋她實現夢想的,除了錢,還有別人的眼光。
老公發揮了自己財務專業的優勢,給他計算了轉行之后經濟以及職業發展上的多重損失,得出一個結論:“現在辭職,就是有病。蛋糕屋是小女孩的夢想,你都多大了,還有這些不切實際的想法。”
她原本堅定的想法,在老公有理有據地說服下,也開始動搖起來。迷茫搖擺中,找到心理咨詢,只為問我一句:“老師,你說,我是不是有病?”
這些來訪者的故事,讓我想起,自己的一段經歷。
2014年,我決定離開原來的工作,全職學習心理學。
想法一出,亦糾結了許久。我梳理了離職后可能遇到的種種困難,發現最困難的,不是經濟,不是離職后的前途未卜,而是,我變成了一個與很多人都不同的人。
我將沒有正式的工作,沒有每個月定時獲得的一份工資。干脆一點,我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連自己的職業是什么都說不清楚。
這其實挺讓人恐懼的。
百般糾結下,我自己去約了一次心理咨詢。那也是人生第一次,心理咨詢這件事與我發生了鏈接。
在咨詢中,我說出了自己的困惑,我說:“我很怕別人說,好好的姑娘,就不能踏踏實實上個班嗎,為什么一定要這么折騰呢?這不是有病嗎?”
咨詢師聽了我的話,認真地看著我說:“可是,這就是你啊!”
說實話,當時真的有被這句話擊中,我們太習慣活在別人的眼光里,太習慣按照社會默許的規則過自己的生活,也太習慣把“大家都這樣”當成自己生活的必然選項……
可是,你就是你啊。你有權利與別人想得不一樣,做得不一樣,你的生活節奏,只能自己掌握。
在咨詢師提醒我這句話之前,我安安靜靜、本本分分的去做一個社會的分母,試圖把生活過得規矩,過得和大家都一樣。當有一個辭職、轉行的念頭從腦子里升起,我是那么害怕,怕被別人當成一個“特例”來看。于是,我開始質疑自己,是不是哪里出了問題,才要這么堅決地告別既定軌道,去走一條“與大家不同”的路。
在探索這條路之初,我想的第一件事,不是如何把這條路走好,不是如何去面對之后可能遇到的困難,而是問自己:你怎么了?為什么不可以好好上班、好好下班,一直到退休?
這次咨詢后的一周,我真的辭職了。因為在老師提醒之下,我發現,自己只是做了一個與“我”有關的決定,與他人無關。這之后的生活,如我所料,看上去真得有點“有病”,花了兩年的時間全職學習心理學,臨近30,還只是某個學科的“學習者”,在很多人看來,是讓人恐慌和難以理解的選擇。
哪怕有咨詢師的那句“你就是你”傍身,我也真的被身邊人一句“你究竟在忙什么”問哭過。
走一條與別人不太一樣的路,注定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也是在那個時候,我理解了,為什么安穩、過“標準化”的人生是很多人的選擇。
因為,群體共識會帶來強大的安全感。
人天生是需要安全感的。但人又不能僅僅依靠安全感而活。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強大的“活出自我、按照自己的心意而活”的愿望。
這個愿望,有時候被輕易的定義成了“有病”。
想起蔣勛的一句話:
“一個成熟的社會應該是鼓勵特立獨行,讓每一種特立獨行都能找到存在的價值,當群體對特立獨行做最大的壓抑時,人性便沒有辦法彰顯了。”
那些別人眼中的“有病”、特立獨行不過是“自我”區別于他人的特質而已。
回想起來,自己那段“有病”的時光,也只不過過了短短兩年。因為兩年以后,我成長為了一名職業的心理咨詢師,后來出了書,再后來,又成立了自己的心理咨詢工作室。
我看起來,越來越正常。甚至,開始有人向我表達,渴望過我這樣的生活,渴望也像我一樣,過一段屬于自己的人生。
原來別人眼中的“有病”和“正常”,是可以這么輕易改變的概念。我慶幸,自己有過那么一段“不正常”的時光。也慶幸,在那時那刻,有人聽到了我的想法和困惑,沒有一棒子打死,沒有輕易用所謂的“正常”來規條我,而是告訴我:這就是你啊。
如今,當聽到更多的人在向我描述他們的困惑,看到更多的人因為自己“不那么正常”的生活選擇而質疑自己,我想起了自己那段所謂“特立獨行”的時光。我想把當年咨詢師對我說的那句“這就是你啊”送給更多的人。
“我有病嗎?”
“你沒病,你只是很特別而已”。
每個人都應該是特別的,每一個人都應該有屬于自己的“特立獨行”的選擇。
祝你,成為自己。
若杉心理書寫療愈營第二十二期
2024.10.16開營
給自己一個了解自己,成為自己的機會!
———— e n d ————
預約咨詢,請掃碼添加工作室微信!
若杉
若杉心理創始人
暢銷書籍:《停止內耗》
《閱己:做自己的心理顧問》
人生最大的理想:
見不同的人、聽不同的故事、寫不同的文章
我們的咨詢室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Slide for more photos
心理咨詢預約
微信預約:ruoshanxinli
電話預約:19910780529
選咨詢師請前往菜單欄”心理咨詢“欄
或直接聯系工作室:ruoshanxinli
小紅書@心理咨詢師若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