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看英文電影的朋友也許對西方的孤兒院不會陌生。好多電影中都可以看到孤兒院。迪士尼出品的兒童電影《尋找圣誕狗》中可愛的小女孩昆就生活在孤兒院中。
可愛的小女孩昆在孤兒院
西方各國的孤兒院,有民辦的,有官辦的,也有政府委托民辦的,就像《尋找圣誕狗》中的那個孤兒院。
西方國家很早就有了孤兒院。西方最早的孤兒院是民辦的,創辦于公元1696年,地點在普魯士(今天的德國)的哈勒,創辦人叫法蘭克(August Hermann Francke),孤兒院的名字叫“孤兒之家”。這是一個完全民辦的孤兒院,法蘭克收養孤兒完全靠自己,從不向別人募捐。
后來到了19世紀,英國基督教兄弟會的領袖之一,喬治·穆勒(出生在普魯士)受到法蘭克的“孤兒之家”的啟發,在英國布里斯托創辦了自己的孤兒院,一生照顧孤兒超過10萬人。好多西方人都贊頌他。
再后來孤兒院逐漸被西方政府重視,各個國家也都紛紛建立孤兒院,對緩解社會矛盾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大家印象中的孤兒院都是西方的,很少聽過中國有孤兒院。您知道嗎?世界上最早的孤兒院誕生在中國,而且比西方最早的孤兒院要早了449年。只不過西方最早的孤兒院是民辦的,而中國這個孤兒院是官辦的。
世界上最早的孤兒院——慈幼局(南宋)
它就是創立于公元1247年(宋理宗淳祐七年)的慈幼局,地點在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
宋理宗趙昀有一個夢想,那就是“道路無啼饑之童”。意思就是道路上沒有啼哭饑餓的孩子。這個夢想確實有點偉大。其實這也是全體中國人一直的夢想,這個夢想就叫“慈幼”。早在儒家經典《周禮》中就有關于慈幼的記載,說這是上古時期的一種制度安排。但上古年代久遠,到底是否真的實現了,有待商榷,不過這是全體中國人的夢想卻毋庸置疑。
《周禮》中有慈幼之記載
雖有夢想卻難以實現,夏商周,秦漢唐都沒有人實現過這個夢想。但宋理宗趙昀卻實現了。這當然與南宋經濟發達,國家有錢有關,但不可否認這與宋理宗的仁慈愛民密不可分。
淳祐七年,宋理宗趙昀下詔劃撥官田五百畝,由臨安府(相當于首都市政府)創辦慈幼局,收養道路遺棄的初生嬰兒。寶祐四年(1256年)臨安慈幼局運作成熟之后,宋理宗又下詔全國推廣,在全國各州建立慈幼局。
慈幼局所有費用由政府支出,當時也沒有奶粉之類的嬰兒哺乳替代品,所以收養的嬰兒就由國家出錢雇乳母喂養。
朝廷雇乳母喂養棄兒
每月定期撥給錢米絹布,保證孤兒能夠吃飽穿暖,養育成人之后,按照孤兒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官府不加干涉。如果期間有人打算領養,官府仍然會按月支付錢一貫、米三斗,一直支付三年。孩子長大后,如果沒有婚配,官府甚至還幫忙找對象,促其成家。簡直是無微不至。當時好多貧苦人家實在無力撫養兒女,或者男女幼童失去母親,就將孩子拋棄在街坊,官府會主動收在慈幼局撫養。
當時朝廷還設立了“和劑惠民藥局”,朝廷每年撥款數十萬貫,幫助貧苦看不起病的人,藥品售價比市價低三分之一。而慈幼局的孩子可以免費看病。
據南宋和元代的歷史記錄,宋理宗至少是在臨安實現了他的慈幼夢想,在臨安的道路上你確實看不到無人照料的孩子。
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孤兒院,比西方最早的孤兒院要早449年。但可惜的是到了元代,宋理宗創辦的慈幼局被廢止。從此中國再沒有孤兒院,直到民國時期才再次出現。這確實是個遺憾。
慈幼局,比西方孤兒院早449年
慈幼局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孤兒院,比西方最早的孤兒院要早449年。
但是它們還有個區別就是中國最早的孤兒院——慈幼局是官辦的,而西方最早的孤兒院是民辦的。究其原因,應該是中國歷來的家國一體的思想導致這樣的公益事業一定會由國家出頭來辦,而西方商品經濟思想注重個體的權益,所以最早的孤兒院才是民辦的。
官辦的好處就是資金充足,但壞處就是政亡人息,所以隨著南宋的滅亡,代表著我們這個民族的夢想的慈幼局也就被廢止了。而民辦的缺點就是容易缺錢,但好處就是不會隨著政權的更迭而遭廢止,所以西方的孤兒院才一直得以延續并得到有效的發展。
回看過往,縱觀中外,功過是非,難以評說。唯愿天下再無饑餒,道路再無遺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