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態系統中,植物通過不同的生態位形成了一個錯落有致、相互依存的結構。
比如,森林中心地帶的高大紅杉,適應力強的中層橡樹,為小型動物提供多樣“食宿”的矮灌木層,以及覆蓋森林地面的地被植物......
同樣地,在金融領域,各類銀行機構也依據其功能和定位,構建了一個穩定而多元的金融生態系統。國有銀行如紅杉,堅固支撐系統;股份制銀行似橡樹,帶來活力與多樣性;城農商行如同灌木,灌溉地方經濟;數字銀行則像地被植物,填補服務空白、保障生態完整。
近年來,數字銀行正以獨特的生存策略和發展路徑,在金融領域中發揮著“補位”和“探索”的角色,通過科技創新擴大業內服務邊際,推動著金融生態的完善和進步。
如果用資產規模衡量,在國內430萬億元的銀行業總資產中,一眾數字銀行加在一起的規模,還不如國有大行們的零頭,但一個事物的影響,從來不是只看它的體量,數字銀行在金融創新和市場補位方面,所發揮的作用,遠遠超過了他們資產規模所占的份額。
回首數字銀行發展的十年,從第一批民營銀行微眾、網商出現,到首批國資背景的銀行入局,如百信銀行、郵惠萬家等,數字銀行逐漸在金融市場中占據了一席之地。以百信銀行為例,作為第一家國有控股的數字銀行,承載著探索金融科技創新、服務實體經濟、促進普惠金融的使命。自成立以來,百信銀行不斷拓展金融服務邊界,通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智能化的金融解決方案。
寫好數字金融大文章
金融要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
去年底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金融行業要確保資金流向實體經濟的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要書寫包括數字金融在內的五篇大文章,也強調要“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金融功能性被放在了比盈利性更重要的位置。
要想讓金融服務提質增效,數字金融是銀行業一道必答題,也是數字銀行的首要課題。
從宏觀角度看銀行業的發展,商業銀行已從1.0傳統人工網點時代邁向4.0開放、智能的數字化時代。4.0時代面對是Z世代是數字原生的客群,金融生活數字孿生到了數字世界,銀行的服務必然走進數字化的場景。
據《全球數字銀行發展與創新趨勢報告》,截止到2023年末,全球累計成立的數字銀行已有235家,而更廣泛的提供數字化銀行服務的機構數量則早已超過300家。
開放的數字銀行也就成為了銀行數字化的必然形態。個性化的需求、線上化的服務、海量的數據,必然要求銀行的生產力從人工走向模型,從人工決策走向智能決策,進而提升運營效率。因此,要打破封閉的金融體系,要走向生態,走開放銀行的路徑,進而形成聯合的、增量的價值創造,讓金融服務無處不在。
近年來,我國大力推動金融業數字化轉型,取得明顯成效,發展出數字貨幣、數字支付、數字信貸、數字證券、數字保險、數字理財等業態,移動支付、數字信貸等領域已走在全球前列。2023年,我國數字金融市場規模達41.7萬億元,占全球數字金融市場規模的15.6%,位列全球第一位。
成績的取得,與數字銀行們的探索密不可分,其在服務普惠群體方面,數字銀行更有天生的優勢。
線上申請貸款、一秒鐘資金到賬,零人工干預……數字銀行推出的小微企業貸款模式,既便利了客戶,也啟發了同業,使得普惠金融真正做到了既普又惠。
2023年1至8月,全國新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利率4.8%,較2017年累計下降3.1個百分點。數字金融的發展,加速了普惠金融業務數字化,存款、取款、支付更加方便、快捷。
數字銀行為普惠小微群體提供小額、便利、費率合理的產品和服務,幫助小微企業獲得更有效的金融支持,能夠觸達傳統銀行體系未能覆蓋的人群。
尤其是具有國資背景的數字銀行,更是肩負著數字銀行創新試點的使命。例如,中信銀行和百度聯合發起設立的百信銀行,背靠中信銀行,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擁有豐富的資源優勢,肩負著為銀行業拓展數字化運營模式的使命。同時,國有銀行的控股背書,也讓客戶在存款和貸款時更加放心。
他們和其他的國內數字銀行從業者們一道,拓展了金融服務的邊界,將中國的金融服務帶入了未至之境。
銀行業的“補位者”和“探索者”
在中國的眾多商業銀行中,數字銀行有其特殊的角色和定位。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完善金融機構定位和治理,健全服務實體經濟的激勵約束機制”,首先強調了金融機構要“準確定位,堅守主責主業”:
不久前,香港金管局宣布,將盡快落實“虛擬銀行”易名為“數字銀行”。
為什么易名?數字銀行與國際趨勢接軌,突出了金融科技在銀行服務中的應用,并與傳統銀行的數碼服務區別開來,強調了數字銀行以科技為導向的初衷。
對于數字銀行來說,“主責主業”雖然也一定有服務實體經濟,但是他們更多是對傳統銀行服務體系的補充,同時肩負對新型服務模式的探索的任務。比如,百信銀行就肩負國家金融科技創新試驗田的使命。
首先,數字銀行填補了大型銀行服務不到的空白區域。
大型的傳統銀行主要服務于是大型企業、重點項目和個人客戶,它們通常擁有龐大的客戶基礎和廣泛的服務網絡,從而戶均貸款額度相對更高,滿足大規模的融資需求。在這之下,一些小微群體的需求就不容易被看到和滿足。而數字銀行的目標,就是捕捉到這些需求。數字銀行主要聚焦于傳統銀行難以覆蓋的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利用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優勢,向他們提供更加靈活、便捷的金融服務,更符合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
其次,數字銀行又為傳統銀行探索出了數字化服務的路徑。
當今銀行業面對的是Z世代數字原生的客群,金融場景從傳統的線下孿生到了數字世界,客戶走近線下網點的意愿越來越弱。因此銀行業的服務必須搭建數字化的場景,生產力要從人工走向模型。數字銀行能夠為客戶提供7*24小時的在線服務,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用戶只需通過手機等智能設備,即可快速完成開戶、轉賬、理財等金融交易,極大地提高了金融服務效率。數字銀行從一開始就采用先進的技術架構,人工智能、云計算等科技工具的傍身,使得數字銀行必定要承擔起為銀行業探索數字化門路的角色。在這個過程中,數字銀行是“數字基礎設施”和“數字金融解決方案”的提供商,他們探索出的模式和道路,又可以為行業所用。此外,數字銀行無需設立大量實體網點,減少了租金、人力等運營成本。據統計,數字銀行的運營成本僅為傳統銀行的20%左右。
發揮“補位者”和“探索者”的作用,這是數字銀行的準確定位,也是行業的集體共識。
數字銀行的實踐探索
“海量用戶-極低成本-極致體驗”是銀行在數字普惠發展中的追求的目標。數字銀行通過金融科技,完成了艱難的跨越。
在數字金融這個領域,多家銀行已經成果顯著。
有如國資控股的百信銀行、郵惠萬家,也有民營的微眾銀行、網商銀行等等,它們各具經營特色,推出多種多樣的新型金融服務模式,并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比如,百信銀行作為首家全云端數字銀行,針對新市民等群體,推出“好會花”小額信貸、“百興貸”線上經營貸和“百票貼”票據服務等多元化金融需求,創新數字金融產品已累計服務超5370萬用戶;郵惠萬家致力于打造輕型智慧銀行,重點構建了場景金融、普惠信貸、大眾財富和數字鄉村等四大業務平臺;微眾銀行創新推出的“微粒貸”、“微業貸”,覆蓋了包括個體工商戶、小微企業、新藍領及年輕白領等多層次群體;網商銀行的衛星遙感信貸技術“大山雀”和數字供應鏈金融“大雁系統”,為小微經營者提供數字信貸......
它們的實踐都為銀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十年磨一劍。
歷經近十年的發展,依托數字化優勢,我國數字銀行的發展可謂成果斐然。
但未至之境仍然廣闊。
未來,隨著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不斷進步,數字銀行將更加深入地融入到數字經濟的各個領域,形成更加豐富和完善的數字金融生態。特別是在“生態位”布局上,數字銀行將進一步加強與多元商業生態的合作,推動金融服務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例如,通過與電商、社交、游戲等數字平臺的聯動,數字銀行不僅能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提供定制化金融產品與服務,還能借助平臺流量優勢,實現用戶觸達與市場拓展的雙重提升。
可以預期的是,數字銀行將會繼續保持“探索者”和“補位者”的姿態,在屬于自己的“生態位”上,向下扎根,向上開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