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關系,從來不是風平浪靜,最近,關于歐盟對華征收電動車關稅生效只剩下幾天的時間,然而隨著中方的一輪輪反制,現在的中歐關系似乎又走向了一個新的十字路口。
中歐貿易體量巨大,牽一發而動全身,而電動汽車又是作為未來產業的制高點,更是雙方博弈的焦點。
圖片取材網絡
然而表面看起來是經濟的博弈,背后卻又蘊含著政治色彩,面對歐盟的強硬態度,中方自然不會坐以待斃,只是沒想到第一個受到影響的,很有可能會是意大利。
那么中國的反制到底是什么?這僅剩的幾天,又會不會對歐盟的決策產生什么影響?
歐盟雙面夾擊
歐盟擬對中國進口電動汽車征收高額關稅,這一舉動,無疑觸動了中國的神經,與此同時,臺灣問題也再次成為歐盟手中的一張牌,加劇了雙方的緊張關系。
所以說這場博弈,不僅僅關乎經濟利益,更涉及到國際政治格局的變革和雙方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
歐盟先是以反補貼的名義,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高額關稅,看起來有保護本土汽車產業的意圖,但背后也有在貿易談判中爭取更多籌碼的算計。
如果說單純在經濟方面對中方進行打壓,那么歐洲議會通過涉臺決議,就是公然挑戰中國的核心利益,這種政治上的施壓,很有可能是想在電動汽車關稅談判中獲得更大的話語權。
更令人玩味的是,有知情人士稱歐盟繞開中國官方談判代表,私下接觸個別中國車企,試圖通過分化瓦解中國內部的團結。
“暗度陳倉”這樣的計謀幾千年前我們的老祖宗已經玩臭了,沒想到現在歐盟竟然想要在關公門前耍大刀,那他們可就低估了中國企業的凝聚力。
仔細看看,歐盟的這套組合拳,看似凌厲,實則漏洞百出,而且無論從什么方向看,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高額關稅,最終損害的可能是歐盟自身。
因為中國電動汽車產業鏈完整,競爭力強,失去歐洲市場,中國可以轉向其他市場,而歐盟則可能錯失產業升級的良機。
經濟方面雙方可以在協商,可是在臺灣問題上挑釁中國,只會加劇雙方的對抗,不利于問題的解決,更不利于中歐關系的穩定發展。
而那種試圖分化中國車企的策略,也注定難以奏效,中國政府和企業在維護國家利益上的立場是高度一致的,這種小伎倆只會適得其反。
雖然看起來歐盟這樣的行為難以得逞,但面對歐盟的咄咄逼人,中國自然不能坐以待斃,既然口頭上的反對他們不聽,那我們只能用行動表達自己的態度了。
中國的應對措施
歐盟選擇在經濟上對中國進行打壓,那么中國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對歐盟產品展開反傾銷調查,對歐盟的豬肉和乳制品展開調查,這都是精準打擊歐盟相關產業的舉措,讓歐盟感受到切膚之痛。
更重要的是,有知情人士稱又中國車企暫停在歐盟的擴張項目,甚至放棄了簽署新協議,以及不再尋找新的生產基地,并且已經有中國車企暫停了可能在意大利生產汽車的計劃。
這無疑是對歐盟試圖分化中國車企的直接回應,也讓歐盟意識到,中國并非沒有反制手段。
而在政治方面,歐洲議會通過的有關涉臺決議嚴重危害了中國的核心利益,針對這種違反一個中國,干涉中國內政的行為,中方提出堅決反對。
中方敦促歐盟在臺灣問題上謹言慎行,因為中國在維護國家核心利益上的立場是堅定不移的,不會因為歐盟的施壓而有任何退讓。
所以看起來雙方現在的局勢比較緊張,但中歐雙方仍然保持著溝通渠道,中歐商務部長舉行了視頻會談,討論了電動汽車關稅等問題。
事實上,中歐雙方在電動汽車關稅問題上的分歧,并非不可調和,中國一直以最大誠意與歐盟進行對話磋商,希望找到一個最合理的解決方案。
然而,歐盟一邊與中國進行官方談判,一邊私下接觸個別中國車企,這種缺乏誠信的做法,嚴重干擾了談判的進程,也動搖了雙方的互信基礎,所以接下來的談判走向如何,仍充滿變數。
明眼人都能看出來,中歐之間的這場博弈,并非簡單的貿易摩擦,其背后是大國博弈的影子,歐盟,作為一個整體,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日漸式微。
面對美國的壓力,歐盟不得不選邊站隊,在很多問題上附和美國,以換取美國的庇護和支持,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高額關稅,以及在臺灣問題上挑戰中國,都可以看作是歐盟向美國示好的舉動。
歐盟希望通過這種方式,鞏固與美國的關系,并在國際事務中獲得更大的話語權,然而,這種策略是短視和危險的,他們忽略了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歐盟重要的貿易伙伴。
與中國對抗,并不符合歐盟的根本利益,如果他們夠聰明,就應該意識到,與中國合作,才能實現互利共贏,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
而中國只會在國際事務中越來越自信和強硬,面對外部壓力,中國不會妥協,更不會退縮,中國有足夠的實力和決心,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捍衛國家尊嚴。
中歐合作,仍然具有廣闊的空間,雙方經濟互補性強,在貿易、投資、科技等領域,都有巨大的合作潛力。
只要雙方能夠本著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則,加強溝通,增進理解,就能找到解決分歧的辦法,推動中歐關系健康穩定發展。
在這樣的大前提下,其實在歐洲還是有不少國家和企業鑒定站在中國這一邊的。
歐洲反對加征關稅的聲音
看起來歐盟這次對華加征關稅是勢在必得,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歐洲國家都贊成這個決議,比如德國。
要知道德國可是歐洲的汽車大國,然而無論在政界還是商界,德國對歐盟加征對華關稅的行為都表示失望。
畢竟德國車企與中國車企合資發展已經超過了40年,這40年來的發展,早已讓雙方產業變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體。
除了平民化的大眾品牌外,寶馬、奔馳等高端品牌在中國都設有工廠,這就表明中國同樣是這些車企難以割舍的市場。
試想一下,以中國現在的制造能力,如果徹底退出歐洲市場,我們同樣有辦法消耗這些巨大的產能,可歐洲車企一旦失去中國市場,那么受到的打擊可不是一點半點。
如果歐盟執意挑起這一場兵不見血的貿易戰,到了最后不要說保護本土企業,能夠保證最小程度的傷害就已經不錯了。
所以在這僅剩的幾天時間里,希望歐盟可以考慮清楚,別到時候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畢竟美國現在可是已經有點自顧不暇了。
結語
中歐關系的未來,取決于雙方的選擇,合作共贏,是符合雙方長期利益的最佳選擇,對抗沖突,只會兩敗俱傷,不利于任何一方。
希望剩下的幾天時間歐盟能考慮清楚,在一條道上走到黑的結果就是將失去中國這個重要的經濟合作伙伴,到時候就只能在美國的鼻息下茍延殘喘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