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貝索斯曾找到喬布斯,邀請后者試用亞馬遜即將推出的新品——一款電子閱讀器。
當時初代iPhone剛剛創造了開售74天銷量突破百萬的記錄,喬布斯的挑剔直戳心窩:“40%的美國人去年一整年只看了一本書?!?/p>
貝索斯對此卻不以為意,“你瞄準的是5%的PC用戶,而我瞄準的是5%愿意閱讀的用戶?!盵1]
十幾天后,這款名為Kindle的產品正式發售,和iPhone一同將美國街頭的年輕人分成兩撥——一撥是手持iPhone“滑動解鎖”的極客青年,一撥是抱著Kindle掉書袋的文學青年。
貝佐斯在發布會現場手持Kindle
iPhone和Kindle代表的是消費電子兩種截然相反的設計思路:
蘋果基于觸控屏幕定義了一套智能機時代的交互邏輯,Kindle則圍繞閱讀場景、以用戶為中心做功能開發,以場景化思維在硬件信仰的氛圍里走出獨特的增長曲線。
如今,硬件創新的瓶頸讓場景化設計進入主流。生成式AI帶著“更懂用戶”的核心價值給了產業新的成長動能,也將場景化思維設置為下半場競爭的準入門檻。
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每年的線上購物節,消費電子總是最受關注的品類之一。
打開流量最大的電子產品購物平臺,消費電子獨享三個大類分區,每個分區里又根據品牌、定位、功能等指標分成十幾個小類,看得人眼花繚亂,購物車加加減減,最終選擇了折扣力度最大的那個。
無限分支的產品目錄是產業枝繁葉茂的證明,不同種類的電子產品推陳出新,填滿了各個賽道。然而,宣傳標語里大寫標粗的硬件創新,對產品銷量的轉化率敵不過一次購物節降價,又凸顯了在硬件端面臨的窘境:突破性的創新鮮有,小創新煞有介事。
作為消費電子最大的細分市場,智能手機一度被賦予了產業增長引擎和硬件創新“試驗田”的雙重身份。2017年,智能手機銷量畫出十年來的第一個下降曲線,宣告了存量時代的到來,成為了硬件創新的分水嶺。
一邊以智能手機為代表,從“大創新”走向“小創新”,從零部件入手做單項突破,例如相機功能,攝像頭從雙攝增加至三攝、四攝,像素從5000萬到破億,“黑科技”從拍月亮到拍落日。
iPhone攝像頭2007-2024年變化
然而,在肉眼難以識別的參數性能改進、和定語復雜卻極其雷同的新品轟炸下,更多的消費者選擇“移除購物車”,不斷拉長的換機周期背面,是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的設計思維的失位,和品牌與消費者日益擴大的隔閡。
在這個行業尷尬期,ChatGPT的出現,以前所未有的傳播效應,讓產業重新看到了消費者對前沿科技的關心,而這種超前關心的背后,本質仍然是消費者沒能被滿足的定制化、針對性的需求。
生成式AI的核心價值在于與用戶建立的深刻交互性?!霸接迷蕉保举|是以用戶為中心的場景化設計思維的另一種表達,利用生成式AI的智能解構真實的應用場景,解決使用者具體場景下的真實痛點。
OpenAI和微軟宣布合作
大模型入端,是生成式AI浪潮是否能延續的關鍵,也是消費電子重獲增長動能的開始,而硬件從功能支持轉向為大模型服務,即以處理器算力、存儲器容量為主要衡量標尺,背后是一條逐漸清晰的暗線——
以硬件主導創新的時代已經結束,以用戶為中心的場景化設計思維,正在成為消費電子下半場的勝負手。
前人的路和新范式
Kindle不是第一款電子閱讀器產品,最早的是美國初創公司NuvoMedia在上世紀90年代推出的火箭電子書,索尼也早在Kindle推出的三年前推出了Sony Librie EBR 1000[2],但亞馬遜最終成為了這個賽道唯一的勝利者,從中可總結出場景化設計的部分要義:
一是找到用戶需求和市場空白之間的交叉點。電子閱讀器的誕生是因為NuvoMedia兩個創始人覺察到了人們“把圖書館隨身攜帶”、隨時隨地輕便閱讀的需求,以及市場供應的缺失。
二是從真實場景出發,解構消費者行為,深挖需求動機。索尼和亞馬遜都發現,閱讀器的屏幕、機身大小重量、翻頁方式都會影響閱讀體驗,另一個隱性需求是長時間閱讀后的眼睛疲憊問題,因此相較于火箭電子書采用LCD屏,Sony Librie EBR 1000和Kindle都改用了墨水屏。
墨水屏(左)vs LCD屏(右)
三是根據需求選擇最適合的技術,做硬件的優化。Kindle除了采用墨水屏以外,為了讓用戶無需依賴WiFi、隨時隨地下載書籍,還給Kindle搭載了whistpernet的無線功能,讓其成為了一個“移動的圖書館”。
除此之外,還得與時俱進地加上第四點——在專業性上做到極致。
在消費電子市場,逐漸細分的垂直場景,正在帶動產品開發思路的轉變。
英特爾曾提出過一個名為“GDP”的概念,用來涵蓋對PC性能有較高要求的群體——游戲玩家(Game)、設計師(Design)、攝影師(Photograph),并基于他們的需求開發產品。
GDP群體隱含的意思是,面對一些特定的消費群體,在產品上做到面面俱到,不如將某一個長板做到極限。
比如設計師對屏幕的色域、色準有要求,就將更多成本預算投向分辨率、色彩對比度更高的顯示屏;算法工程師對算力有著近乎病態的需求,反而不在意便攜性。那么圖形工作站的設計可以舍棄便捷性,以“傻大黑粗”換取更大的散熱空間。
消費需求的細分不僅改變了PC這類“通用型”產品的形態,也創造了新的產品品類。
最近幾年異軍突起的智能辦公本就誕生在這個語境中,其中的典型代表是訊飛智能辦公本X3。
智能辦公本是針對辦公場景開發的電子設備,隨著數字化辦公的滲透,需求水漲船高。但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產品更多圍繞便攜性、數據安全性做文章,具體功能卻普適性有余,專業性不足。
這反映了產品設計上被忽視的一個重要因素——使用群體更進一步的分層。即使是同一公司,不同層級的員工,工作內容也大相徑庭,因此需要針對不同層級的員工需求做不同的功能設計。
例如在工作執行中擔任“首腦”的高層管理者。這一部分人群工作的針對性更強、專業性更高,需要被滿足的需求也更加復雜,是場景化設計的一大挑戰,也是當前市場的空白之地。
訊飛智能辦公本X3的最大突破在于,面向管理者、中高層這一群體的需求做了針對性的設計,圍繞其高頻的工作場景——會議、移動辦公等,對這個群體的隱藏痛點,逐一擊破。
訊飛智能辦公本X3的出現,代表著場景化設計正在前人的路上淌出一條新范式。
智能辦公本,重畫起跑線
1986年,豐田在美國的第一座工廠運營剛滿一個月,分廠總裁張富士夫詢問運營負責人,產線是否沒停過?
負責人當即給了肯定的答復,卻讓張富士夫大為惱火,犀利地指出,任何制造工廠都存在問題,如果能一直保持運轉,那只是說明問題被隱藏起來了。[3]
豐田的精益生產哲學常被賦予供應鏈管理的解讀,但它的另一層含義在于信息的透明。
企業管理中,這一核心被具體成無數的項目會議、等待被審閱的部門報告、需要被反饋的預算申請,它們構成了管理者工作的重心,也將其淹沒在龐大的信息碎片中,占用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訊飛智能辦公本X3的設計理念核心,就是從這些工作場景中發現能夠節省時間、提升效率的細節,給予管理者實際的幫助。
一個組織絕大多數的工作環節與場景,本質上都是信息的交換。精益生產的內核在于,信息在交換的過程中會產生失真和“損耗”,哪怕每個環節只有1%的“損耗率”,只要環節足夠多,都會讓整個信息傳遞過程出現嚴重的偏離。
以會議場景為例,管理者在會議中要面對來自的各方的信息,比如業務部門的項目進展,專家對于新項目的可操作性評估等等,需要給予當下的反饋,或直接作出決策。訊飛辦公本X3的語音轉寫功能,可以一邊對會議錄音,一邊將語音實時轉換為文字形式,將來自各方的信息自動記錄下來,同時還可以在下面直接手寫記錄重點。
后臺的大模型負責另一項工作——對發言者的觀點進行梳理,提煉出會議紀要,甚至生成會議腦圖,幫助管理者跳過細枝末節,快速抓住核心,各方觀點一目了然,將管理者們從紛雜的信息中解放出來,更有效率地給予決策。
這些功能本質上在解決一個痛點:信息的準確性與傳遞的效率。
管理者在各種會議、溝通中,遇到的另一個常見問題是遭遇知識儲備以外的新概念,互聯網環境催生了大量新名詞的誕生,而對知識盲點的理解障礙會導致交流受阻,不得不到手機或電腦上求解。現在在辦公本X3上,只需對新詞匯簡單圈劃,就能立刻得到相應解答,無需打斷思路專門跳到其他設備上搜索,從而保證工作的專注和思維的流暢。
復盤是會議場景的延伸。隨著項目的推進,管理者需要回顧會議內容,通過分析關鍵信息調整策略,為了更清楚的記錄開會細節,訊飛智能辦公本X3用上了頂配的八麥克風陣列,搭配降噪黑科技“聽聲辨位”,能夠根據聲紋區分不同參會人的發言內容,給管理者們更明確精準的信息參考。
這是AI給工具帶來的改變:它不僅在處理信息,也在理解信息,制造信息。
會議之外,對部門報告的批復、反饋等,都是管理者把控公司運行狀況的重要抓手,但這些事務實在龐雜,而辦公本X3則能夠輔助管理者們有效的進行時間管理、提高效率和專注度。
針對日常繁瑣的工作任務,辦公本X3扮演了管理者的另一個大腦,只需將重點事務隨手標記,重點待辦就會被自動打包進“日程”里,無需再回頭花時間整理信息,日程欄匯集了所有待處理的重要事務,幫助管理者們將有限的精力集中在事務處理本身上。
而在具體的事務處理上,辦公本X3為管理者提供的“工具箱”也相當齊全。
比如AI文檔助手,依托AI大模型能力,能對工作報告、長文檔進行快速消化,生成總結、摘要,幫助管理者們快速掌握報告的關鍵信息,節省精力和時間,還可以對感興趣的內容進行進一步提問。
再比如智能寫作功能,能幫助管理者應對臨時重要的文書工作,如發言稿、與客戶的溝通函等等,給出需求即可快速收獲一篇用詞得當的稿件,不滿意就修改到滿意,就像擁有了一個高效的文字秘書,且隨時在崗。
寫方案時沒有思路,或需要查閱資料,則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滑動操作,“呼喚”出星火大模型,讓其幫忙搜索并將相關的信息進行邏輯性規整,無需管理者們再轉移到其他設備上,不僅減少時間的浪費,還避免了被淹沒在搜索引擎給出的碎片信息中,輔助管理者們在思路不被中斷的情況下,專注而高效地完成工作。
在功能設計上,點對點的鎖定了管理者們的工作痛點,但要確保落地和極致的用戶體驗,訊飛智能辦公本X3還用上了頂級的硬件配置。
屏幕采用10.65英寸墨水屏,PPI達到300,最大程度的確保用戶長時間工作時眼睛的舒適,相較于電子產品普遍采用的OLED/LCD屏,墨水屏視覺觀感接近紙張,不傷眼、不眩光,然而,要提供真正類似于實體書的清晰度和舒適感,300 PPI是個標尺[3],Kindle做到了,但6英寸的難度與10.65英寸不在一個量級。
另外,針對管理者們經常出差的高頻場景,常常需要在飛機等移動場景下工作。辦公本X3也考慮周全,以5.4mm厚度、415g重量的設計輕巧應對。
在訊飛智能辦公本X3的產品設計思路上,不難看到舊時代的場景化設計哲學,也看到了其在專業性上做到的更進一步延伸,成為電子產業新時期場景化設計的全新范式。
消費電子拓寬了人們日常生活的邊界、帶動了產業的發展,但產學界總是更愿意以是否改變生產關系、切實提高生產效率來丈量科學技術的高度和價值。因為技術發展的目的從來不是技術本身,而是人。
消費電子產業二十年發展波瀾壯闊,場景化思維正在開啟將其福祉照進生產生活的另一條通道,也成為了消費電子下半場競爭的入場券,有人已手握勝券。
參考資料
[1]重度使用這款墨水屏手機之后,談談我對電子紙的理解和預測,少數派
[2]不要假裝懷念Kindle,觀潮新消費
[3]豐田模式:精益制造的14項管理原則,杰弗瑞·萊克
[4]What Will Amazon Build Next? Product Habits
編輯:李墨天
視覺設計:疏睿
責任編輯:何律衡
封面圖片來自ShotDeck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