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問:“教育孩子走了媽媽走的老路,無力改變怎么辦?”
其實,我們通常習慣用自己最熟悉的教育方式【自己曾經被這樣教育過的方式】去教育孩子,或多或少會有“路徑依賴”:
一旦做了某種選擇,就容易一條路走到底,慣性的力量會不斷強化這種選擇,無法輕易走出去。
而無力感是很多父母常有的感覺。
畢竟沒有誰天生就會當父母,教育孩子也是一項需要后天習得的技能。
大多數人都是直接上崗,不懂教育孩子,才是大多數家長的常態。
懂得孩子的家長,都是背后付出過努力的,會嘗試不同的教育方法。
而且即使你懂了,你也不能做到時刻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畢竟人無完人。
所以,首先不要覺得內疚,更不要給自己輕易貼上標簽,當你意識到并想要去改變,命運的齒輪就已經開始轉動了。
小時候我們大多都接受過父母的“棍棒教育”,所謂棍棒底下出孝子。
出去偷玩沒干活,回家挨一頓揍;
不小心打碎了碗,挨一頓揍;
晚上洗澡流鼻血喊媽媽,挨一頓罵;
所以,當我們看到孩子把陽臺上的花連根拔起;
看到雪白的墻壁被涂的花花綠綠;
看到自己的口紅被孩子當成畫筆;
當你著急出門,孩子卻磨磨蹭蹭的;
當孩子寫作業三心二意,半天寫不出一個字的時候;
憤怒的情緒一下直沖頭頂,孩子想要惹怒父母真的是輕而易舉。
我們走的可能不僅僅是父母的老路子,而是絕大多數父母遇到育兒問題的不知所措。
對此我有3個建議,或許對你有幫助,建議收藏本文,慢慢看,細細品。
01 養孩子,很多時候是在養自己內心的小孩
每當我感到憤怒的時候,腦海中就會浮現出一個小孩挨揍的場景,我的大腦告訴我,要把這個調皮的孩子揍一頓,但慢慢的腦海中得那個孩子變成了我自己。
很多時候,我好像都從孩子身上看到小時候的自己。
我會買自己小時候想玩卻感覺沒玩夠的玩具,和孩子一起玩。
但現實是,玩了之后發現也不過如此,心中那股惦記了很多年的情緒消散了。
心理咨詢師叢非從在《養育你內心的小孩》中說:
所有的外在問題都是表面現象,內在的匱乏才是問題的根源。
在養育孩子這件事情上,我們對孩子大喊大叫,對孩子喜怒無常,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沒有能力應對遇到的育兒問題,別無他法。
再者,我們經常把自己內心的小孩疊加在孩子身上,把自己小時候沒有得到的補償給孩子,把自己成長途中沒有實現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小時候自己是留守兒童的,就特別害怕自己的孩子再次成為留守兒童。
小時候家里很窮的,在經濟方面特別擔心委屈了自己的孩子。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在調皮搗蛋,而是他和你的內心小孩產生了差異,所以讓你特別失控。
要知道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不是我們的內心小孩。
我們可以把內心小孩和孩子一起養大,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
當媽后,這四句話時刻提醒自己:
1、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不是我手中的傀儡娃娃。
2、先穩定自己的情緒,再去做其他任何事情。
3、事情總有解決的辦法,教育沒有特效藥,而是長期主義。
4、養娃就是一個不斷升級打怪的過程,如果很累,一定是方法不對。
02 育兒技巧需要學習
孩子成長過程中,從吃喝拉撒、行為舉止、學習交友,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
比如愛動手打人,或者被欺負了不還手?
比如寫作業三心二意,上課總是走神?
再或者沉迷游戲、厭學、早戀……
養娃也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成長就是要經歷各種矛盾和沖突,沒有一個娃是完全不讓父母操心的,只是養育方式不同,家庭氛圍不同,操心的程度不同而已。
而且每個年齡階段都有它的煩惱,父母也要不斷學習。
現在信息或許很方便,電子書、紙質書、育兒賬號各類育兒方式很多。
光一個孩子寫作業不專心的問題,就能搜索到超多信息。
而父母要做的就是從中學習并篩選實踐出最適合自家孩子的教育方式。
如果和孩子溝通有障礙,那我們就多看親子溝通的書;
如果總是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那我們就去看情緒類的書;
治好無力感的關鍵在于行動,去學習,去實踐,你就會看到改變。
03 不要奢求成為完美媽媽
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
即使我們希望給孩子最好的,但也總有做不好的地方,這是正常的。
不因為孩子失誤而焦慮、慌張;
也不要因為自己失誤而內疚、焦慮;
不過度關注孩子,也不撒手不管;
孩子需要的不是一個什么都會的媽媽,而是一個愿意和自己克服困難一起成長的媽媽。
做好60分父母就夠了,剩下的留給孩子一點空間,去思考自己的路要怎么走。
孩子需要的是引導和榜樣,而不是參與和控制。
孩子需要經歷一些風雨,而不是什么都依靠父母掃清障礙。
人生有無數次成長和改變的機會,讓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孩子就會成為更好的孩子。
如果你意識到了不對勁,那就嘗試去改變,從小事開始改,沒有什么改不了的事,都是習慣了而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