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家長們堅決不讓孩子玩手機,擔心手機會對孩子的學習和成長造成不良影響。然而,如今我們卻發現,家長們對孩子玩手機的態度似乎發生了變化,不再像過去那樣嚴格禁止。
這背后究竟有著怎樣的原因呢?
近年來,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不斷提高,用網低齡化趨勢明顯。從2018年到2022年,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從93.7%增長到97.2%,小學階段的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更是從89.5%提升至95.1%,其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未成年人比重多達92%。
孩子們對手機的熟練使用,一方面得益于科技的發展和普及,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們對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潘多拉效應,出自古希臘神話當中的潘多拉魔盒。在育兒心理學中,它被用于描述一種“不禁不為”“愈禁愈為”的逆反心理。正如上文所說,搭載于手機的各種網絡和虛幻世界能夠為孩子提供其所需的心理和情感滿足。無論是視頻、游戲還是社交,都可以填補孩子在現實生活中的缺失。
比如,有的孩子在現實世界中性格內向、寡言少語、朋友較少,可能會在網絡世界頻繁使用社交軟件交友,獲取虛擬的社交價值。
孩子們在現實中無法滿足的需求,會在虛擬世界中尋找出口。
家長態度的轉變原因
認識到手機的積極作用
隨著時代的發展,家長們逐漸認識到手機并非只有負面影響。手機可以作為學習工具,幫助孩子獲取知識、拓寬視野。
例如,孩子可以通過手機上的教育軟件學習課程、查閱資料、觀看科普視頻等。美國作家愛默生說:“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學生。”當家長認識到手機在教育方面的潛力時,就會對孩子使用手機的態度有所轉變。
順應時代潮流
在這個數字化時代,手機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長們明白,孩子不可能完全與手機隔絕,他們需要適應這個時代的發展。如果一味禁止孩子玩手機,可能會讓孩子在與同齡人交流時感到格格不入,影響他們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
我們不能因為手機的一些負面影響而忽視它的積極作用,而應該引導孩子正確使用手機。
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
家長們逐漸意識到,禁止孩子玩手機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而可能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與其強行禁止,不如引導孩子學會自律,讓他們自己管理好手機的使用時間和方式。
家長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態度,讓孩子明白自己對于其使用手機并不反感。正如前文所述,消除孩子對玩手機的神秘感,他們反而不會那么好奇手機,會光明正大地使用手機,并發現其不足。同時,家長要明確告訴孩子手機的正確用途,讓他們知道手機是一種工具,而不是玩具。
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制定手機使用規則,明確使用時間、場合和內容。例如,規定孩子在完成作業后可以使用手機一定時間,不能在吃飯和睡覺時間玩手機,只能瀏覽適合孩子年齡的內容等。通過制定規則,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養成良好的手機使用習慣。
家長要陪伴孩子使用手機,了解他們在手機上做什么,及時給予指導和建議。同時,要監督孩子遵守規則,對孩子的不當行為及時糾正。美國作家梭羅說:“時間決定你會在生命中遇見誰,你的心決定你想要誰出現在你的生命里,而你的行為決定最后誰能留下。”家長的陪伴和監督可以讓孩子感受到關愛和支持,同時也能確保他們正確使用手機。
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培養各種興趣愛好,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當孩子有了更多的選擇時,就不會過度依賴手機。例如,孩子可以參加體育活動、繪畫、音樂等興趣班,或者閱讀書籍、參加戶外活動等。這樣不僅可以減少孩子玩手機的時間,還能培養他們的綜合素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