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在北京市豐臺區第一小學(以下簡稱“豐臺一小”),有這樣一位老師,她用35年的芳華歲月,將全部熱忱傾灑在立德樹人的廣袤天地里,以愛為筆、以身為范,為無數學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引領他們在成長的星空中閃閃發光,她就是代淑娥。
教師名片
代淑娥,正高級教師,北京市豐臺區第一小學教育集團德育副校長、北京市學校德育研究會第二屆理事會理事。先后被評為全國優秀大隊輔導員、全國輔導員名師工作室帶頭人、北京市師德先鋒、北京市青年榜樣、北京市優秀少先隊輔導員。
教育感悟
以干部之率行,引教師之精進;以教師之成長,啟學生之未來。
師者之光照亮教育初心
1990年的金秋,代淑娥帶著“長大后我就成了你”的純真理想,在三尺講臺上點亮了教育人生的第一盞燈。從青絲到華發,35年教育長卷徐徐鋪展開來——班主任、大隊輔導員、德育主任、德育副校長……長期的立德樹人生涯,讓她對“教師應該是舉著火把的引路人”有了更深的感悟。這份信念促使她努力推動學校將建設高質量、專業化、創新型的德育教師隊伍作為發展核心。
2021年,面對五育并舉的時代命題,代淑娥借助北京市首批德育基地校建設契機,帶領團隊開啟了三年“三全育人”探索之旅。她組織相關教師開展主題班會、社會調研、志愿服務等德育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培養品德、增長見識、鍛煉能力。同時,代淑娥挖掘學科教學中的德育資源,將德育與智育有機融合,使各學科教學發揮育人功能。
一年級數學《認識鐘表》課堂變身“時光工坊”,教師創設“精彩周末秀”情景化學習任務,讓學生們在自制創意鐘面、記錄生活時刻的實踐中,不僅掌握了整時認讀技能,更通過繪制晨讀、運動、親子互動等場景的連環畫,建立起珍惜光陰、規劃生活的成長自覺。
在二年級語文《葡萄溝》的教學活動中,學校教學團隊以明信片設計活動為載體,引導學生在彩繪葡萄架、晾房與歌舞場景的過程中,沉浸式感受維吾爾族人民的熱情淳樸,體驗獨特的葡萄干晾制技藝。孩子們通過筆尖勾勒的不僅是吐魯番的甜蜜風光,更是對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深切體悟。
五年級數學《條形統計圖》單元,教師以“航天數據解碼”為項目主題,指導學生運用復式條形統計圖對比分析火箭發射關鍵指標,其抽象的數字瞬間化作可視化的科技征程,點燃了少年們“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的報國志向。這樣的課堂讓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互交融,也在學生們的心中悄然播撒著文化自信與家國情懷的種子。
在項目實施中,代淑娥還帶領團隊優化方案和育人流程,最終繪制出了特色德育全景圖譜:橫向打通“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鏈,縱向貫通“一年級至六年級”成長時間軸,構建起了“全員育人﹢全過程跟蹤﹢全方位浸潤”的德育一體化模型。2023年12月,學校成功召開市級專題研討會,獲市區級專家高度認可。專家們一致認為,豐臺一小德育一體化實踐探索為學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寶貴經驗,示范引領作用顯著。通過這次研究,代淑娥深刻認識到德育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長期堅持、不斷探索創新,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讓孩子眼里有光腳下有路
校園外,學生化身“城市規劃師”,帶著測繪工具走進社區調研停車難題;班級里,“校園模擬法庭”正就校園欺凌問題展開深度思辨……這些充滿生活溫度的教育場景,均源于代淑娥長期的研究與探索。早在21世紀初,豐臺一小就開展了“六小”公民道德教育實踐研究,形成“公民教育”辦學特色。在代淑娥看來,公民教育的真諦在于讓孩子融入社會與生活,明白現代公民如何處理與他人、社會、自然的關系。于是,她帶領教師創設系列真實場景,助力學生蛻變與成長。
開展“一小校園歡樂購”主題活動時,老師們將集市搬進校園。學生們為活動精心設計宣傳海報、布置攤位、制作二維碼。活動中,叫賣聲、砍價聲此起彼伏,學生有的吆喝推銷,有的精打細算討價還價,還有的現場制作商品。由學生代表組成的市場管理委員會和爭議調解委員會忙碌地維持秩序、化解糾紛。從市場調研、商品設計到財務核算,學生們在真實的交易中理解契約精神,在維權調解中培養法治思維,不僅提升了溝通、理財和動手能力,而且進一步理解了誠信經營與環保理念。
此外,代淑娥還組織學生開展“社區環保行動”“交通文明宣傳”等特色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深入社區、走上街頭,為建設美好家園貢獻力量。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們通過親身參與,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學會了如何與他人合作、如何解決實際問題,真正實現了知行合一。
在代淑娥傾注最多心血的課題“探究式小隊活動的實踐與研究”中,她倡導“最好的教育發生在生活現場”這一理念,并將這一理念化作“探究式小隊”的生動實踐。為了發揮少先隊組織的育人使命,突破學校小隊活動的現實困境,代淑娥提出組建優質探究式小隊,精心設計團隊架構,組織隊員們民主推選隊長,培養小隊長的組織協調能力。
推進到選題環節后,代淑娥引導隊員們將個人興趣與社會熱點、學校生活緊密結合。圍繞“中國夢”,設置“航母探秘”“汽車工業解碼”“地鐵城市脈動”等課題,引導隊員關注國家發展;圍繞“中國符號”,深挖文化基因,通過京劇行當、非遺傳統技藝等課題增強文化認同;圍繞“魅力中國”,創設“北京味道”“故鄉在遠方”等生活化課題,培育創新思維與社會責任感。代淑娥通過一系列舉措,引導學生將個人志趣與家國情懷有機銜接,讓時代命題化作可觸可感的成長課題。
在輔導員及小隊長培養體系中,代淑娥構建了“三維賦能”機制:前期策劃階段制定標準化流程手冊,明確選題設計、活動規劃等操作規范;過程管理階段建立動態監測系統,通過中期匯報檢查機制及時優化實施方案;成果轉化階段組織專項輔導,提升成果提煉與展示能力。在具體實施中,代淑娥邀請專家開展探究式活動專題培訓,系統傳授探究式活動的組織方法和指導技巧,組織案例研討沙龍促進經驗共享,研發訪談卡、觀察卡等系列工具卡片提升實操效能。同時,她還針對調研設計、數據處理等專項難點,開展問卷設計、數據統計等專項技能培訓。隊員們在實踐中既全面提升了自主探究能力與團隊協作素養,也深化了社會責任感與家國情懷認同。
從一束光到滿天星
作為全國優秀大隊輔導員和輔導員名師工作室的帶頭人,代淑娥積極為市區乃至外省市青年輔導員開展培訓,將自己的經驗傾囊相授。她除了定期舉辦專題講座、工作坊和案例分享會,為青年輔導員提供專業指導和實踐支持外,還建立線上交流平臺,方便輔導員們隨時交流工作經驗,分享育人故事、解答疑難問題。
代淑娥主編的《寫給少先隊小干部》《豐臺區少先隊活動研究活動設計參考》等書籍,成為輔導員們案頭必備的實用手冊。這些書籍系統總結了少先隊工作的經驗和方法,為廣大輔導員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案例和操作指南。代淑娥參與編寫的全國少先隊活動課教材,自2017年發行以來,更是為全國輔導員提供了專業指引。該教材以其科學性、實用性和創新性,受到一線輔導員的一致好評,成為少先隊工作領域的重要參考資料。
代淑娥還積極參與教育科研活動,主持和參與多項市區級課題研究,將研究成果轉化為教學實踐,為學校教育質量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撐。與此同時,她的多篇論文在核心期刊上發表,為教育理論研究貢獻了實踐智慧。代淑娥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也成為了教育領域的榜樣人物。
轉載請注明來源“現代教育報(ID: modedunews)”
如您對本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發郵件至xdjyb18@126.com,我們將第一時間與您溝通。
文字:張秋穎
編輯:蘇珊
校對:蘇珊
審核:張秋穎
終審:冉陽 郝彬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