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天子,魏博牙兵”,沒人說“長安天子,河朔蕃帥”。
因為河朔蕃帥真的份壓力很大的工作,舒爽程度絕對不及天子和牙兵。
第一蕃帥們要保證自身文武雙全能力,這幫蕃帥都是武功強文化好。
馬上射箭沖鋒樣樣行,馬下搖旗砍人事事佳。
比如魏博田弘正,射箭技術冠絕全軍,雖因為他是將領,普通士兵估計沒敢超過他,不給面子,這點兒情商大伙還都是有的,可最起碼表明田弘正實力很強,能出臺面展示。
成德王武俊更是有一天射殺雞兔九十五只的記錄,這不但說明王武俊這貨射箭準確,還暗藏臂力過人。拉弓射箭是個很累人的活兒,古代戰場,專業射手們基本發弓二十次上下就沒有體力再戰斗。
文化讀兵法讀歷史讀文學有謀略有思想有文筆。
魏博田承嗣辦理公文如同流水,驚得手下那幫文職官員偷偷起外號:旋風筆,可見文化程度不低。
他堂侄田弘正從小學習儒家經典和兵法,對《春秋》相當熟悉。
幽州節度使張仲武從小熟讀《春秋》。
本來天下就亂,安史之后,每個人心中都一顆上位的啟明星,蕃帥們自身能力不足,肯定會點燃野心家心中的欲望的火苗。
第二蕃帥們很明白人才是亂世競爭的第一生產力,自己文武雙全,提拔的人也必須是人才。
大唐是個門第觀念很深的朝代,即使大唐中后期,門第意識已經薄弱許多,宰相李德裕還提出官員必須選擇士族子弟,因為士族子弟對朝廷事務耳濡目染,可直接上手,無需二次培養,即使科舉出來的貧家子弟二次培養,也可能養成顆歪脖樹。
但在河朔藩鎮,蕃帥們要耗費大量精力提拔人才,不論門第。
你和唐廷講門第,唐廷和你動武力。
河朔將領和官員的墓志描述大量“少讀兵書,通讀五經,開工五十斤,臂力過人”之類描述,屬于文北大武黃埔的實力。
人死賬消,名望不消,夸張描述有對逝者尊敬,可畢竟要以實力為基礎,鴨都砍不死的弱雞不可能贊美勇冠三軍斗大的字不識一籮筐的文盲夸他文華才貌良心肯定過不去。
比如有個才子劉言史,陪同成德節度使王武俊打獵,對王武俊風采一頓夸,出了篇小作文《射鴨歌》,王武俊看過大呼倆字:有才!
回家就要給劉言史封官,充分展現河朔地區對人才重視。
后來南宋四朝名臣曹彥約就很認同河朔地區人才選拔制度,他認為河朔人才屬于“磚頭型”,哪里需要哪里搬,處江湖之遠則神鬼奇才,居廟堂之高則宿望名臣。
第三蕃帥們需要維護軍隊和地方經濟發展。
凡事都是從崛起到衰亡,藩鎮是事物,也逃不過凡間規律。
河朔藩鎮分為三個階段。
安史之亂后到長慶年間,這屬于戰斗期,沒有戰斗就沒有發展。唐廷和藩鎮,統一對立。
解釋這個詞,唐廷想統一,藩鎮對著干,搞獨立。
雙方開展曠日持久的斗爭,攻伐奇襲橫縱連橫謀殺斬首世故人情,在一系列的意料之中情理之外的發展中,唐廷累了,也放棄了,藩鎮也累了,卻堅持著。
從長慶到黃巢起義,唐廷和藩鎮進入和平期,不打不鬧,唐廷不打藩鎮,藩鎮也不鬧事。
黃巢起義之后,藩鎮被朱溫和李克用雙雄拿捏,好日子到頭,走向衰亡。
在戰斗期和和平期,藩鎮都保持強大軍事準備。
尤其和平期,藩鎮軍隊數量并削減,畢竟只有一鎮之地,物資既少戰略縱深也短,萬一開戰,臨時募兵也來不及。
并且大裁軍還容易誘發兵變。
比如魏博鎮士兵七萬人,百姓只有七萬四千戶;成德軍隊五萬人,百姓六萬三千戶。這個比例基本都是一戶百姓養一個兵,發展不好百姓不愿意,士兵待遇不行士兵鬧事,藩鎮多次發生士兵因軍餉殺蕃帥事件。
所以蕃帥是高危高壓行業,多次出現蕃帥主動放棄“土皇帝”身份,主動交權,換個大唐“公務員”身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