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孩子歸屬不同,父母行為模式大不同〉有感
讀完這篇文章,我內心仿若經歷了一場洶涌澎湃的思潮洗禮,它宛如一把精準的手術刀,剖析著親子關系的深層肌理,讓我在字里行間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引發了我對育兒之路的無盡思考。文中對父母將孩子視為私有財產的剖析,直擊我的心靈。我清晰地記得,在孩子剛上幼兒園的時候,我滿心期待他能在學校表現出色,成為老師眼中的好學生。有一次,幼兒園老師告訴我,孩子在課堂上不太遵守紀律,總是和周圍的小朋友說話。那一刻,我的內心瞬間被焦慮填滿,就像文章中描述的那樣,我覺得自己對孩子的“掌控”出現了問題。回到家后,我嚴厲地批評了他,試圖讓他明白遵守紀律的重要性。可孩子那委屈又懵懂的眼神,現在想來,就像一把尖銳的針刺痛著我的心。我當時完全被那種“孩子必須按照我的想法成長”的觀念所左右,沒有考慮到他只是一個對世界充滿好奇、還不懂規則邊界的小孩子。這種以“為他好”為名的掌控,其實是我把他當成了自己的附屬品,希望他能成為我理想中的模樣。
在興趣培養方面,我也曾陷入親子界限不清的困境。我看到身邊很多孩子都在學習樂器,便也給孩子報了鋼琴班。我認為音樂可以陶冶情操,對他的未來有好處。可是,孩子在練習過程中逐漸表現出了抵觸情緒。每次練琴都像是一場戰爭,我在旁邊督促、呵斥,他則滿臉不情愿。我沒有意識到,我是在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他,就像文中所說的父母如藤纏樹般,我以“為他好”的心理設定,剝奪了他選擇的權利。我忽略了他真正的興趣所在,只是盲目地跟從大眾的教育模式,讓原本應該充滿樂趣的學習變成了一種負擔。然而,文中關于孩子歸屬老天的觀點,宛如一道光照進了我迷茫的育兒世界。有一次,孩子在戶外玩耍時,對一群小螞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蹲在地上觀察了很久,不停地問我關于螞蟻的問題。那一刻,我沒有像往常一樣催促他去做我安排的事情,而是陪著他一起觀察,一起尋找答案。我突然意識到,孩子有他自己探索世界的節奏和方式,他對世界有著獨特的感知。他就像一顆有著自己生長規律的種子,而我應該是滋養他成長的陽光和雨露,而不是限制他發展方向的枷鎖。從那以后,我嘗試著尊重他的興趣和選擇,當他想要嘗試新的事物時,我會給予支持和鼓勵,而不是先入為主地替他決定。
關于自私與愛自己的部分,也讓我有了深刻的自省。曾經,我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忽略了自己的需求。我沒有時間去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整個人變得疲憊且焦慮。我發現這種狀態下的我,對孩子的愛也變得有些沉重。有一段時間,孩子似乎能感受到我的負面情緒,變得有些小心翼翼。后來,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我重拾了讀書的愛好,在閑暇時光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讓自己的內心得到滋養。我發現,當我自己變得充實和快樂時,我對孩子的態度也更加溫和和包容。我不再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而是讓他自由地成長,我只是在他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和引導。這篇文章讓我深刻明白,育兒是一場自我成長的修行。在這條道路上,我要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行為模式,尊重孩子的獨立性,明晰親子之間的界限,同時也要好好愛自己,讓愛滿溢,這樣才能與孩子共同成長,共同書寫屬于我們的美好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